學達書庫 > 高陽 > 石破天驚 | 上頁 下頁 | |
一〇七 | |
|
|
廣東都督胡漢民是反對妥協的。他特地與廖仲愷由廣州到香港去歡迎逸仙先生;同時有所勸阻,「清廷人心盡去,只是還有北洋幾鎮兵力沒有打破,所以還能苟延殘喘。袁世凱心存叵測、首鼠兩端,而所恃的,亦不過這幾鎮兵力。唯有將北洋勢力掃除,革命才能徹底。」他說:「先生一到上海,眾望所歸,一定會得到擁戴;中央政府亦當然要設在南京。可是無兵可用,何以直搗黃龍。不如留在廣東,整理軍隊;得精兵數萬,堂堂而前,才有勝算。倘或徒鶩虛聲,定會後悔。」 不與殘民以逞、滿清餘孽的北洋軍隊妥協的原則,逸仙先生認為完全正確。但對胡漢民提出的做法,他卻不能同意,「展堂,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到一隅,沒有看到全盤。以形勢而論,上海、南京都在前方,我既然領導革命,已經回國,不以身當其沖,而退處廣東,以修戰備,這是拾難就易。各方同志對我的期望很殷切;你想想,到此地步,他們會作何感想?何況,我恃人心,敵恃武力,這你已經看得很透澈了的;既然如此,何故不善用我所長,進一步延攬人心,而用我所短,去修一時未能收功的戰備?」 這是根據邏輯所作的極謹嚴的推論;胡漢民無以為答。 「目前武漢有紛歧之勢,寧滬內部亦不盡協調;倘或置之不理,坐待敵人分化,而說將來可以舉兵恢復,這那裡是明智的打算?」逸仙先生又憂慮地說:「革命軍初期,聲勢浩大,列強倉卒之間,不知如何應付,所以暫時保持中立,觀望著再說。如果革命軍的形勢受挫而不圖挽救,列強的態度馬上會變。太平天國的往事,難道你們都忘掉了?洪楊初起,英法各國都願意修好;等到咸豐十一年發生宮廷政變,恭王用事,重用曾左胡李,安慶為湘軍所收復;淮軍援滬,英法的態度大變,組織『常勝軍』、『常捷軍』援清。以昔視今,類似戈登之於太平天國的手段正多,豈可不慮?總而言之,革命的歷程,盤根錯節,不可一蹴而幾。如今不妨先告一圓滿的段落,第二步再掃除北洋軍閥。我如果不到東南,對內調和各方的意見,對外取得各國的承認,凡此大計,沒有人可以擔任。展堂,你跟我走!」 「是!」胡漢民不自覺地服從了,「我請陳烱明代理都督;跟先生一起走。」 * * * 到上海那天是十一月初六,輪船停泊在吳淞口外,等待領港時,歡迎的同志就已趕到,陳英士、黃克強、還有汪精衛。烏目山僧黃宗仰亦到了,代表他的居停哈同與羅迦陵夫婦,奉迎逸仙先生下榻愛儷園。 當天的訪客,就絡繹不斷,愛儷園前,冠蓋雲集。陳英士、黃克強與宋教仁秘密商定,推舉逸仙先生為大總統;隨即分頭向各省代表接洽,獲得極好的反應。 於是第二天在各界假座愛儷園盛大歡宴之後,陳英士、黃克強、宋教仁、胡漢民、汪精衛、張靜江、馬君武、居正等人,齊集逸仙先生的寓所,討論中央政府的組織型態。 宋教仁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專攻法制經濟,對各國政治制度,頗下過一番苦功;醉心於歐洲式的民主政治,此時首先發言:主張採用內閣制。 逸仙先生不能同意;他主張採用美國的總統制,「內閣制需要一個完善的國會,並且宜於在政治已上軌道的承平時期,不使元首當政治之沖,而以內閣總理對國會負責,斷斷不是當前非常時期所宜採用的。我們對於某一個人,既然唯一置信推舉,就不能再設加以防制的法度。革命不過初步成功,來日方難;我既承各方謬許,亦斷斷不肯自居為神聖事業上的一個贅疣,反誤了革命大計。」 「對!」張靜江脫口應聲,「除了孫先生外,沒有第二個人能有這樣的見解。只有照孫先生的意旨行事。」 「不然——」 宋教仁剛剛開口,就為黃克強打斷,「鈍初!」他勸道:「你看,在座的人,都贊成孫先生的主張。請你不要堅持!」 「我是持之有故的。」 「好,好!我們暫時不作決定,聽候在南京的各省代表公決,如何?」 * * * 十一月初八,黃克強與宋教仁專車到南京;一下車直接到丁家花園江蘇諮議局。各省代表正再等他的報告。 黃克強的報告,也就是提案,一共三個:第一、改用陽曆——這是出於滬軍都督府的一個參謀沈雲翔的獻議,獲得黃膺白與陳英士的支持,而為大家所接受的。第二、起義時以黃帝紀元,如今應該改用中華民國紀元。第三、政府組織採取總統制。 各省代表對於第一、第二兩案,合併討論,全體贊成;第三案則宋教仁以湖南代表的身分,提出異議。但反辯複論的結果,總統制終於獲得多數的支持而告確定。接著決定了臨時政府組織大鋼,以及選舉臨時總統的日期——就在第三天十一月初十;陽曆是十二月二十九日。 這天盛會宏開,十七省代表全部出席。推舉浙江代表湯爾和為主席,報告選舉要點:第一、每省一票總計十七票,第二按照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第一條的規定:得投票總數三分之二以上當選。這就是說,在十七票中須得十二票才能當選為總統。 為各方仰望如泰山北斗的逸仙先生,以十六票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第一任大總統。消息一傳,歡聲雷動;在上海的逸仙先生,懍于責任的神聖艱巨,不敢推辭,但立即發出通電,表明他在全國人民之前的地位,自稱為「公僕」。 於是各省代表公推湯爾和、王寵惠、陳陶怡為專使,在中華民國正式誕生的前一天,到上海恭迎。 第二天——中華民國元年一月一日,逸仙先生偕奉迎專使湯爾和、王寵惠及顧問荷馬李等,由上海專車抵達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結束了四千年專制之局,開創了東亞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也達成了逸仙先生三十年堅忍不拔、終底于成的歸政權于全民的空前大志。 【第二十章】 這是一場做了幾千年的大夢,突然清醒;最先醒來的是龍蟠虎踞石頭城的百姓,每個人心頭都浮起一個新奇得不能令人相信的疑問:從此以後沒有皇帝了?身家性命不會因為皇帝一句話而不保;也再沒有黃沙鋪地、淨街閉戶、出警入蹕、無端加諸百姓的不便;更不會再有因為皇太后修御苑、皇帝大婚而橫徵暴斂的痛苦? 世上那裡有這樣的好事?而好事就在眼前!少數幸運的人,親眼看到了國家的元首孫大總統,仁厚而慈祥的風儀,與想像中應有的「天威」,完全不同;那一雙澄澈的眸子顧盼所及,使人感受到一種如沐春風的溫煦,歷久難忘。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