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石破天驚 | 上頁 下頁
一一


  這時的英國公使已經換過了,接替愛爾琴的普魯斯,比他的前任還要驕橫,他認為英國海軍上年已有佔領大沽口的經驗,攔江沙攔不住他的軍艦,大沽口南、北兩炮臺的虛實,也大致明瞭,無所畏憚;只有設在白河入口之處的竹筏、鐵戧是個麻煩,不妨以強硬的措詞,要求守將移去,否則自己設法闖關。

  由於僧王和恒福峻拒,普魯斯下令英國海軍提督何伯,武力掃除白河的障礙。其時新任的法國公使布林布隆和美國公使華若翰亦到了大沽口外,一個是有意聲援,一個卻只作壁上觀。

  到了五月二十五日上午八點鐘,英法聯軍開始行動,用三艘兵艦拉倒了十餘座鐵戧;另有十五艘軍艦在後面準備開火。僧格林沁為了蓄勢,隱忍不發;等英軍沖至第二座炮臺,方始下令轟擊,阻遏了敵人的攻勢。

  到了黃昏,二十餘條舢板船,載著一千五百余名英法聯軍,在南炮臺登陸,直逼壕牆;清軍憑險固守,同時駐紮北塘以西新河地方的恒福,帶領馬隊步兵,星夜馳援。聯軍進攻無功,卻又不願撤退,化整為零,避入葦叢;清軍用「火彈噴筒」照明,每閃一次火光,接著就是抬槍轟擊。聯軍不敢戀戰,退回船上;天明收軍,清點戰果,聯軍軍艦四沉六傷,死傷四百餘人,俘獲英軍兩人;據說英國海軍提督何伯,因為坐船桅杆,受炮轟折斷,打傷了他的右腿,臥床不能行動。在清軍方面,陣亡三十二名,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都死在前線。

  這自是大捷。奏報到京,皇帝歡喜無量;朝野上下,無不興高彩烈。唯一的例外是僧王的一個幕僚郭嵩燾。

  郭嵩燾是湖南湘陰人,左宗棠的同鄉,曾國藩的親家,李鴻章的同年;此時以南書房奉旨隨僧王辦理天津海防。他對「洋務」極有心得,但罕為人知;認為「洋務一辦即了」,而「洋人以通商為義,當講求應付之方,不當稱兵。海防無功可言,無效可紀」。曾向僧王上了十七次「說帖」,以為「今時意在狙擊,苟欲擊之,必先自循理。循理而勝,保無後患;循理而敗,亦不至於有悔。」

  這些論調,僧王本就聽不進去;及至一仗大勝,他人皆歡欣鼓舞,唯有郭嵩燾戚然有憂色,越發惱了僧王。就在這時候,朝廷有旨,命郭嵩燾清查山東沿海稅務,並就僧王營內酌派數人,充當隨員。

  「什麼隨員?沒有!」僧王悻悻然地說:「我派人會辦。」

  郭嵩燾黯然離營。不盡是由於個人的被侮,而是憂慮著猶有後患。

  * * *

  後患發生在下一年的秋天。

  聯軍雖敗於大沽口,卻以清軍並無軍艦,不虞追擊,所以從容撤退,沿路測量旅順、威海衛等海口,作捲土重來之計。

  英法海軍回到上海,各自向本國請兵。英國派了一萬八千人,法國派了七千二百人,在咸豐十年二月,抵達上海。於是,英法兩使向代替兩廣總督為「辦理各國事務欽差大臣」的兩江總督何桂清,提出一件照會,要求對「白河事件」道歉賠償;同時再一次要求在北京換約,並在北京駐使。

  這件「語多悖謬」的照會,當然為朝廷所拒絕。這樣到了四月間,英法駐華公使及海陸軍將領,在上海開了一次軍事會議,擬定了「封鎖北直隸、佔領舟山」的軍事計畫;隨即照計行事,佔領定海,派軍北上;英軍佔領了遼東半島的金州,法軍佔領了蓬萊半島的芝罘。而英國和法國兩卸任的公使——愛琴和葛羅爾,則各以專使的身份,再度東來,準備展開一項非常的行動;因為就在這四、五個月之中,東南的局勢起了相當劇烈的變化。

  在洪楊以外,源於淮北一帶的撚匪,「已成氣候」,並且與洪楊已經合流。一方面,「太平天國」的第一悍將「英王」陳玉成,會合撚匪頭腦張洛行北征,自安徽桐城西進,與出身黑龍江、威名僅次於僧王的多隆阿,及清軍第一悍將、出身四川夔州的鮑超,在太湖決戰。同時「太平天國」的第一流人物「忠王」李秀成,亦出「天京」,謀解長圍;另一方面,「江南大營」的張國梁克復金陵週邊的九洑洲,完成了包圍「天京」的態勢,戰局在雙方都到了「窮則變」的時候。

  結果,多、鮑雖在安徽小池驛大破陳玉成,但李秀成出皖南、攻浙江、占杭州,然後「輔王」楊秀清、「英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等人,分別自西北、東及東南、西南分兵五路,猛撲江南大營,「天京」解圍,張國梁戰死丹陽。真個「兵敗如山倒」,太平軍占常州、占無錫、占蘇州,十天功夫,席捲東南財賦之區的精華地帶。逃到上海的兩江總督何桂清被革了職,以權臣肅順的主張,重用曾國藩,接替何桂清的遺缺;曾國藩立即奏請以兵部郎中左宗棠襄辦軍務。這是咸豐十年四月間的事。

  這一劇變的局勢,在英、法兩國看,是可乘之機;因此,根據愛爾琴和葛羅實地觀察以後的報告,正式通告歐美各國,對中國宣戰。

  第三次內犯的英法聯軍,總數只有一萬七千人,中小兵艦四十一艘,運輸船一百四十三艘,大小炮三百六十一尊。僧王不知敵軍虛實,但見兵船連檣而至,認為在海口與對方周旋,因為缺乏海軍,而朝旨又有「不得見敵輒先開炮,至礙和局」的告誡,這樣,充其量只能退敵,不能勝敵,頗感彷徨。於是有人獻議,不如縱敵登岸,等深入內地,包圍聚殲。這一計可以發揮蒙古馬隊的長處,僧王欣然接納,下令在北塘撤防。

  從另一方面看,此亦無異引狼入室,是非常危險的措施,所以北塘的士紳陳鴻翊,密奏諫阻。朝廷自然信僧王不信陳鴻翊;同時還在多方作最後的努力,希望經由美國公使華若翰的調處,使和局不致決裂。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