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乾隆韻事 | 上頁 下頁 | |
三八 | |
|
|
阿布蘭這個舉動,有些驚世駭俗。還有些跟他相熟的人,則替他老大捏一把汗。因為宗室中自公爵以上,對於皇子無下跪之禮,阿布蘭顯然是以儲君視胤禎,才有此逾分的禮節。皇帝曾經一再嚴飭,不准有任何擁立某一皇子之事。而阿布蘭的行為,已大幹禁例,倘或皇帝降旨追究,阿布蘭的性命都會不保。 然而,皇帝居然毫無表示。不但如此,還有件形跡更為明顯的事——宗人府因為皇帝禦極六十年,特建碑亭,樹立一方神功聖德碑,由翰林院撰文,頌揚備至,而送到宗人府,阿布蘭認為文字不佳,另外命人改擬,大為稱讚撫遠大將軍的武功。而此文進呈以後,皇帝居然批准了。 這一來,皇帝的意向更明白了,胤禎將繼大位,已是鐵定不移,人人心照的事。 *** 「發到軍前的十三名禦史,」皇帝問道,「近況如何?」 「一發到軍營,兒子依照常規,把他們分派到比較安逸的地方。不過,」胤禎惻然不忍了,「已經有四個人死掉了。」 「死的是哪四個人?」 「只記得有個叫李元符。」胤禎老實答說,「其餘的,兒子記不起了。」 「這也罷了!」皇帝又問,「那活著的九個呢?你是不是格外照顧?」 「兒子沒有管這些小事。」胤禎答說,「發到軍前來效力的很多,兒子專派一個靠得住的人管。」 「這也不錯!不過言官得罪,不是一件小事。」 聽得這話,胤禎愣了一下才應聲:「是!兒子記著。」 「光記著還不夠,你得好好去想一想!」皇帝用諄諄教導的語氣說,「有人說,前明亡於言官,這話自然也有他的道理。可是,往深裡去想一想,前明的言官,為什麼會成群結黨?為什麼會出以那樣激烈的態度?都是前明的皇帝有激使然。前明的皇帝都很怕事,或者奏章留中不發;或者不問是非,一味撫慰;或者用鎮壓的手段,像俗語所說的,殺雞駭猴,以為用嚴刑可以嚇阻言路。結果,凝成一股戾氣!前車之鑒,不可不慎。」 這是授以帝皇之學,胤禎很用心地聽完,想一想問道:「阿瑪的意思是,凡是言官,都應該另眼看待?」 「當然!自古以來,凡是盛世,無不重視言官。」 「可是,可是——」胤禎訥訥然說不出來,因為要說的那一句話,似乎非常無禮,不便出口。 「可是什麼?為什麼不說?」 「兒子不敢說。」 「不要緊,你儘管說好了。」 「阿瑪把那十三個言官充了軍,似乎有人在背後會有閒話。」 「是說我不尊重言官?」 胤禎先不敢響,然後陪笑答道:「兒子可不敢這麼說!」 「傻孩子!你竟不知道我的苦心。我是給你機會。」 「給我機會?」胤禎在心裡想,細細琢磨了一會兒方始領悟,但還不敢自信。 「阿瑪是說,給兒子一個市恩的機會?」 「也不是市恩,是讓你有個視情形不同,分別作適當處置的機會。」皇帝說道,「言官說的話一樣,而用心不同,有的是真知灼見,心以為善,雖死不悔;有的是激于意氣,一時盲從;有的是受人指使,口是心非。原情略跡,自然要有不同的處置。」 這使得胤禎想起代父從軍的王奕清、奕鴻兩兄弟。王奕清還是奉旨行事,王奕鴻自甘陪伴長兄,同在塞外受苦,更為難能可貴。 於是他說:「兒子想請阿瑪降旨,把王奕鴻放回來,官復原職。」 「這樣做不好!」皇帝大不以為然,「很不好!」 胤禎大出意外,自覺他的想法並沒有錯,何以會「很不好」?照此看來,自己的程度比父親差得太遠了,不由得大為沮喪,而且也很困惑。 知子莫若父,皇帝立刻就看到了他心裡。「你提到的這件事,正好作為一個例子,讓你學學馭人之道。」皇帝問道,「我先問你,如果你是王奕鴻,我把你放回來官復原職,你會怎麼想?」 「自然感激皇上的恩典。」 「除此以外呢?他回想一想,當初出塞的本意,心中作何感想?」 胤禎細細體會了一番答說:「如果他本心真是要陪伴兄長,如今心裡當然還是很難過,留他哥哥一個人在吃苦。」 「這不結了!放他回來,不是成全他,是不符他本心的事,何苦來哉!」皇帝緊接著說,「你是從他好的方面去想,再從他本心不良的這方面去想呢?」 如果本心不良,則當初此舉,無非沽名釣譽,誰知弄假成真,有苦難言,方在悔不當初之際,忽爾有釋回的恩命,真個求之不得。 想到這裡,胤禎恍然大悟,照自己的做法,好人不會見情,壞人卻得其所哉! 從他臉色中,皇帝又已看出他心中所想,笑著問道:「你想通了嗎?」 「是!」胤禎心悅誠服地說,「阿瑪聖明,兒子不及萬一。」 「凡事只要多從人情上去體會,就不會錯。」皇帝又說,「你覺得王奕清、奕鴻兄弟,一孝一悌,應該激勵,這個想法很好,我很高興。不過人材要培養,更要經過磨練,我把這十三個言官發到軍前效力,也正就是給他們一種磨練。而況王奕鴻自願出塞,他是不是心口如一,甘願不悔?如果覺得苦,是不是能咬緊牙關忍下去,你都應該常常考查。這樣經過三年五載,磨練成了大器利器再用他,豈不更好?」 「是!」胤禎不覺拜倒在地,「兒子心裡的喜樂,無言可喻!」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