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明末四公子 | 上頁 下頁 | |
一八 | |
|
|
此傳聊聊數筆,但已足夠傳其人。忠臣畢竟可為;而生死之間正確的抉擇,實為讀書人生當亂世的第一大事。至如方以智,被俘不屈,則為忍死須臾,自計尚有後責,本傳接前又雲: 「賊敗;南奔,值馬阮亂政,修怨欲殺之,遂流離嶺表,自作序篇,口敘祖德,下表隱志,變姓名賣藥中市。桂王稱號肇慶,以與推戴功,擢右中允。扈王幸梧州,擢侍講學士,拜禮部侍郎東閣大學士,旋罷相,固稱疾,屢詔不起。嘗曰:『吾歸則負君,出則負親,吾其緇乎?』」 其時方孔照年已六十余,方以智子職臣節,不能兩全,所以說:「歸則負君,出則負親。」本傳接雲: 「行至樂被執,其帥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擇,以智趨右,帥更加禮敬,聽其為僧。」 按:廣西有兩平樂,在東為縣,在西為村。方以智被執的平樂是陽朔以南的平樂縣。「帥」則三藩之一的孔有德,《清史稿.孔有德傳》: 「(順治)七年……帥入廣西境,克全州,十二月遂拔桂林,明永曆帝走南寧,留守大學士瞿式耜死之。斬靖江王以下四百七十三人,降將吏一百四十七人。桂林、平樂諸屬縣皆下。」 按:孔有德入桂林,在是年十一月初五,瞿式耜被難,則在閏十一月十七。清軍入廣西,自全州進兵桂林,乃由東北趨西南,而方以智則由桂林向東南趨避,故行至平樂被執。計其時在十一月間。 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考其逃禪之地,引施閏章(愚山)詩及年譜,以為在梧州雲蓋寺。其言如此: 「清兵陷廣西平樂村,事在一六五〇年(順治七年)。則密之逃禪,即始於此時。施愚山《浮山吟》詩有雲:『比山一片雲,飛落蒼梧野。忽值南風吹,旋歸廬嶽下。』其下雙行夾註曰:『藥公家浮山,避地梧州雲蓋寺。值餘奉使西粵,始同歸,抵匡廬。』考之愚山先生年譜卷一:『順治九年壬辰 (一六五二)卷:三月,奉使廣西,達桂林。秋七月桂林陷。從平樂經江西而歸』。正與詩注合。則密之最初落髮,殆即在梧州之雲蓋寺。」 按:方以智出家後無常名,稱「無可」、稱「五老」、稱「藥地」、稱「墨曆」,此非好奇,亦是避邏者耳目。「藥公」乃愚山對方的尊稱,浮山則為桐城的別名。 余英時以為方以智至廬山後,即掛單歸宗寺,引施愚山《初至歸宗寺同藥公作》詩為證。此則不然,方以智歸宗寺不過暫駐而已,旋即還裡。其時在順治九年之冬,侯方域與方密之書,一則曰:「往在毘陵,陳子定生私以問僕雲:『密之之還,何也。』」侯方域訪陳貞慧於宜興在是年冬天,年內還家。而此時陳已知方還裡,則計途程,不可能在歸宗寺久駐。再則曰:「歸雪苑,遇何次德,具為述密之還裡月日甚詳。」何次德名杲,桐城人,在是年冬天與侯相會于商邱,而述「密之還裡月日甚詳」,更為方以智已歸桐城的確證。 方以智于順治九年南歸,其最初托跡之處,於考定其生平殊有關係。余著《方以智晚節考》,以為有自平樂歸後,即在匡廬掛錫,其實不然,已如前述。為補餘著之疏,進一步略考方南歸後初期的行蹤如下: 一、施愚山《無可大師六十序》雲:「餘昔奉使,經蒼梧……至匡廬同遊五老、三壘間,旬日始別。」 按:旬日始別者,非僅施別于方,亦方別于施。兩人「從平樂經江西而歸」,同遊廬山後,施北上回京覆命,方則東歸桐城。 二、歸桐城未幾,即去金陵,在高座寺坐關。侯方域《與方密之書》,自道在宜興時,即聞方「止于高坐寺」。又送《何子歸金陵序》末有語:「今聞于高坐寺為僧,何子歸,試以語之。」此何子,亦為侯方域「述密之還裡月日甚詳」的「何三次德」。何次德,行三,名杲。 按:序中著一「聞」字,顯見得方以智在高坐寺,非何杲告于侯方域者,甚至亦非何杲所知,以意測度,方以智既已出家,無在俗家久住之理,到桐城後,亦必擇一古剎掛單,還家一謁老父,囑咐妻子盡心侍養,旋即飄然遠引,止于金陵高座寺。或者何杲亦不及知。 餘著用力甚勤,何以獨於此節疏忽?當是為《清史稿》所誤。《清史稿.方以智傳》「其閉關高坐時也」云云,已見前引。而此傳實采自馬其昶《桐城耆舊傳》,原文為「先生閉關高座寺也」,落一「寺」字,遂大有出入。因為「高坐」,或作「高座」原為禪門用語之一,講經說法,例必高坐,雖落一「寺」字,文義依舊可通,因而餘君偶然放過。 侯方域所說的「高坐寺」應為「高座寺」。以《送何子歸金陵序》證之,此寺確在金陵。但查《嘉慶一統志》、《清涼山志》,以及《實用佛學辭典》,均無此寺。但《高僧傳》有慧進者,駐錫「京師高座寺」,卒于齊武帝永明三年,年八十五。此京師即金陵,原來高座寺乃「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六朝古剎,至清猶存,應該亦是有名的叢林,熟于僧史者,必能述其涯略。但可決其必非天界寺,因為天界寺建於明洪武中,非六朝之遺。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