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金色曇花 | 上頁 下頁
七七


  山縣的這一套手法,使得日本社會,大起反感,認為軍閥的橫暴作風,非加以抑止不可。於是立憲國民黨的犬養毅與政友會的尾崎行雄,發起護憲運動,提出「打倒閥族,擁護憲政」的口號,結果演變成一場暴動。

  為山縣所支持,從西園寺組閣的桂太郎,因此辭職。但長州閥的勢力雖遭挫折,受益的卻是一向與長州對立的薩摩閥。元老們推薦海軍大將山本權兵衛組閣。不久爆發了海軍貪污事件,山本垮臺,由大隈重信接任首相,總算有了一個名義上的政黨內閣。

  大隈內閣,聲名狼藉。繼袁世凱魂歸洹上以後,大隈亦於十月九口在元老、貴族院、在野黨一致攻擊之下而垮臺。繼任者為寺內正毅元帥。長州閥的勢力,終於又抬頭了。

  寺內內閣的陸相大島健一,不甚管事。軍事方面由致力於「在鄉軍人會」、在陸海軍皆具人望的參謀總長田中義一負主要責任。梁士詒跟他是舊識,他亦知道梁士詒在中國交通界,是實際上的首腦,在日本當前對華政策中,為必須拉攏的人物,所以在「料亭」中,偎倚著藝妓,與梁士詒款款深談,顯得相當誠懇。

  原來由大隈到寺內,對華政策的一百八十度大轉變,一方面固然是接受了「二十一條」的教訓,看中國民氣不可侮;另一方面,也是最基本的原因是,俄國內部發生劇烈變化,沙皇既被推翻,日俄四次密約,便都落空了。

  日俄戰爭的結果,俄國雖敗而「不割一寸地,不賠一盧布」,日本實在是「慘勝」。因而改弦易轍,與俄國「化敵為友」。在一九〇七——光緒三十三年,訂立《日俄密約》,劃定南北滿界線,瓜分中國東北的權利,合力排斥第三者侵入。以後在一九一〇、一九一二年有第二次、第三次的密約,雙方伸展勢力範圍至內外蒙邊界,劃分內蒙古為東西兩部分,各不侵犯。到得袁世凱承認「二十一條」,複有第四次密約。但不久爆發俄國革命,不但這一次密約成為廢紙,以前的三次密約,亦將失其法律上的效力。

  如果是改朝換代,新政府當然繼續承認國際條約上的義務。但日本軍部接到駐俄武官荒木貞夫、小畑敏四郎等人的報告,懍然於「布爾什維克」與日本的國體,決不能相容,必須加緊防備。因此,對俄政策作了日俄戰爭以來第二次的大轉變:軍部希望能利用中國的軍隊,聯合防俄。

  這樣,就必須在中國軍閥中找一個物件,加以扶植。田中在復辟之前,曾作了一次中國大陸南北的旅行,初步目標看中張勳,及至到了徐州一談,大失所望,張勳根本不能辦大事,而且也難以控制。於是目標轉向段祺瑞,「馬廠起義」,段祺瑞的聲望益隆,更堅定了日本軍部的信心。

  田中很坦率地表示,支持段祺瑞的武力統一中國的政策,因為段祺瑞越強,對日本越有用。當然段祺瑞必須跟日本「充分合作」,是他取得經濟、軍事上「援助」的一個先決條件。

  此外,田中對馮段不和,也表示了嚴重的關切。這些情形,都由梁士詒用密電告知葉譽虎,再經過徐樹錚,轉達段祺瑞,促成了對西南用兵的實際行動。

  第一個目標是湖南,分兩路進兵,第一路推曹錕為主帥,率軍由京漢路南下,經湖北進攻湘北。第二路推張懷芝為主帥,率軍由津浦路南下,經江西進攻湖東。兩路兵力,總計六萬人;奉軍獨出兩萬,直隸、山東、安徽各一萬;山西、陝西都是五千。開拔以前,由曹錕領銜電請北京政府明令討伐西南。

  這時北洋在無形中已經「分家」,以地域而分為直皖兩系,直系馮國璋,皖系段祺瑞。論勢力當然是皖系占上風,所以徐樹錚密謀打倒馮國璋,創造一個中外古今所未聞的新名詞,叫做「整理政府」。

  整理之道,內則倒王,外則去李。因為大總統是無法公然驅逐的,否則便成了造反,不是「革命」二字所能掩飾的。所以唯有「架空」之一法,外而除去江蘇督軍李純,內而推倒總理王士珍,馮國璋便只剩「大總統」一個虛名了。

  去李必從倒王入手。倒王不難,問題是哪裡去找一個能教馮國璋動彈不得的內閣總理?數來數去,除卻徐世昌再無別人。

  於是「小徐」打算說服「老徐」,暫且委屈,將來捧他繼馮而為大總統,作為報答。這個想法,多少是一廂情願,徐世昌豈是除了袁世凱,肯屈居人下的人?但馮國璋卻有些著慌了,趕緊對段祺瑞作了讓步。

  因此十二月十六日,明令發表曹錕、張懷芝為第一、二路司令。隔了兩天,又特派段祺瑞為「督辦參戰事務」。曹錕派第三師師長吳佩孚,張懷芝派山東暫編第一師師長施從濱,分別領兵循京漢、津浦兩路,南下攻湘。

  其時馮國璋的密使,正與西南實力派在談和,所以戰況一度沉寂。但終因馮國璋的遊移寡斷,失去了妥協的時機,戰火複起。皖系亦就大唱武力統一的高調,表示決不妥協。馮國璋和戰兩難,進退失據,大感狼狽,迫不得已親自去看徐世昌,事先並且約了段祺瑞、王士珍一起會談,表示要到各省去視察,當面跟直系各督軍懇談,以便消除隔閡。

  王士珍自然不會表示意見,徐世昌與段祺瑞都知道,他的目的是要跟「長江三督」,尤其是李純去商量如何自保,所以亦都默不作聲。於是聊了些不相干的閒話,一場無結果而散。

  在段祺瑞這方面,由於徐樹錚的策略,另外有了新的行動,就是加緊聯絡奉軍,由段系要角曾雲霈出面,與張作霖的智囊楊宇霆密談,決定扣留由日本運來的一批軍械,主要的是步槍,總數達兩萬七千餘枝之多。

  原來除了曹汝霖經手的西原借款以外,段祺瑞在徐樹錚策劃之下,另外指派陸軍總長段芝貴,與駐日公使章宗祥,在進行軍火借款,同時談判簽訂《中日陸軍共同防敵協定》。

  對於這個協定,雙方的目的不同。日本是為了對付「十月革命」以後的俄國——協約國既不滿俄國與德國單獨講和,亦討厭列寧所宣導的「世界革命政策」,因此藉口援救為德奧聯軍所包圍的捷克軍隊,預備出兵西伯利亞,替日本軍部帶來了一個極好的藉口。

  日本的打算是,出兵攻俄有兩大利益,一是代替俄國在北滿的地位;二是佔領西伯利亞大片土地。但此一戰略利益的獲得,必須取得中國的支持。更實際的說法是,必先能夠控制中國的軍事力量。如果能夠簽訂一項軍事條約,將與蘇俄接壤的地區,劃作「行軍區域」,就地徵集資源,供應日軍,同時指揮中國軍隊,配合作戰,那就比明治年間的日俄戰爭,更有致勝的把握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