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粉墨春秋 | 上頁 下頁
一七六


  除夕下午,路透社從香港來的消息,震動了重慶,那就是汪精衛發表了所謂「豔電」!這一來,真面目盡露,原來第三次近衛聲明,是為汪精衛而發;事先早有勾結,鐵案如山,許多政要,內心雖早存疑,但總往寬處去想,汪精衛一生負氣,本心無他。 哪知道「佳人」居然「作賊」;汪系中人,無不痛心疾首。瞭解汪精衛家庭情形,以及民國以來,汪精衛何以不斷反復的見人就說:「有了『東窗』定計的王氏,才會有秦檜。」對汪精衛之落水,正不妨作如是觀。

  * * *

  民國二十八年元旦,中央黨部團拜以後,隨即召開臨時緊急會議,討論汪精衛和他的「豔電」。由林主席主持。

  就在這「國人皆曰可殺」而且國民黨中常會已正式決議:汪精衛「危害党國,永遠開除黨籍,並撤除其一切職務」;以及政府正考慮下令通緝時,有個人膽子很大,公然支持汪精衛的主張。這個人就是羅君強。

  他說:「照現在的情形,抗戰下去,中國必然愈戰愈弱,共產黨乘機得勢,日漸強大;為了防止共產黨為患,非早日與日本講和不可。」又說:「共產黨現在借汪問題,拚命宣傳肅清動搖分子,和民國十五六年宣傳肅清反革命分子,打倒昏庸老朽一樣,目的都在分化國民黨、削弱國民黨。這一點大家應該注意到。」

  他的話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回應;共產黨確是對此事件反應激烈,首先是郭沫若發起討汪肅奸會;繼而有金滿城大呼肅清汪派「餘孽」。不過,蔣委員長早就採取了防範的措施,透過甘乃光向汪系人士表示,處分汪精衛實在出於不得已,「平時與汪精衛接近的朋友,儘管安心工作,不可灰心,更不可猜疑。」因為如此,彭學沛兩次請辭交通部次長——由於他有幫助汪精衛脫出重慶的嫌疑——都被慰留了。

  但汪系人士都覺何應該勸汪精衛勿為己甚,其中有一個汪精衛的廣東同鄉,寫了一封信,請在香港的林柏生,轉交汪精衛,提出七點疑問,其中至少有五點觸及核心,可說是汪系人士共有的困惑:

  第一、「豔電主和乃回應近衛廿二日之演說,是近衛演說之後,始有談和的可能,而近衛演講之前,先生已先行離渝;離渝與主和,是否兩事?

  第二、「如確認和談有益國家,以先生之地位與責任言,應向中常會或國防最高會議正式提出,即使勢有不許,亦可於離開國境之後,用函電向中央建議,何以豔電徑行在港發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第三、「民十六,先生反對清党,清黨與特別委員會,均以維護黨紀為理由,以後先生對党事主張,亦多如此,致有『黨紀先生』,之雅號,何以此次發表豔電,對於黨紀竟毫未顧及?先生何以自解?

  第四、「廣州、武漢方相繼淪陷,此時突然發表豔電,影響士氣與民心甚大,結果,予敵以更大之征服機會,先生何以竟未注意及此?

  第五、「戰不能無備,和亦非空言可致;先生主和,有無具體計畫?」

  這些疑問,事實上已含著深刻的分析;由「第一」點看,汪精衛與近衛早已通了款曲,「第三次聲明」與「豔電」,不過是桴鼓相應的雙簧;而「離渝」與「主和」,顯然亦是「一事」。

  由「第五」點看,汪精衛不會徒托「空言」,而是有一套計畫的;而且,他不能在事先提出;一提出來,追根究柢,未經党國同意,擅自跟日本軍部及內閣接觸,豈能逃得了「私通敵國」的罪名?

  哪知就在党國元老吳稚暉親自起草,開除汪精衛黨籍的決議文發表的第三天——民國二十八年一月四日,突然由東京發出一個誰也料想不到的電訊,說近衛內閣垮臺了。

  近衛的垮臺,是受陸軍淩逼的結果。當「二二六事件」以後,恢復「軍相現役制度」,陸軍的勢力急劇膨脹,駐德陸軍武官大島浩少將,與納粹的外交主持人李賓特羅甫,起開兩國外交當局,私下談判,達成了日德兩國簽訂防共協定的結論;由軍部向廣田內閣提出,在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正式簽訂,這樣重大的國際新聞,在中國並沒有引起多少人注意;因為那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報紙讀者,正傾其絕大部分興趣于蔣委員長自西安脫險的新聞之故。

  七七事變以後不久,日本派東鄉茂德出使德國,外相廣田弘毅表示,中日停戰問題,雖請德國駐日大使狄克遜及駐華大使陶德曼調停之中,但成功的希望不大;因而交付他兩個任務:一是全力敦促德國撤回駐華軍事顧問,並停止對華軍火供應,二是儘快承認「滿洲國」。第二年二月,李賓特羅甫接任德國外長;正當陶德曼的調停失敗以後,由於東鄉的活動,德國正式承認「滿洲國」,並撤回駐華軍事顧問,對華禁售軍火。東鄉茂德的任務,全部達成。

  但日本軍部並不認為這是東鄉的成功,歸功於大島與李賓特羅甫的秘密接觸,而且決定繼續直接干預對德外交。五月間開始強化防共協定的談判,所謂「強化」即進一步結成軍事同盟,並擴大締約國的範圍,邀請義大利參加。

  民國二十七年七月十二日,日本與蘇俄在中國東北、朝鮮、蘇俄接壤交叉地點的張鼓峰,發生武裝衝突;關東軍出動一個師團以上的兵力,但遭到俄軍強有力的反擊。受了這個「張鼓峰事件」的刺激;近衛內閣的「五相會議」在七月十五日決定:日德兩國可以締結對蘇軍事同盟;與義大利另訂以英國為對象的密約。但德國希望日德意三國共同締結盟約,在外交及軍事方面,攻守採取一致的態度。假想敵的範圍,由蘇俄擴大到對英法及美國,為內閣及元老所堅決反對;因此,德國仍舊透過大島向日本陸海相秘密接觸。結果是導致了東鄉與軍部的公開衝突。

  結果是軍部鬥垮了東鄉,調任駐蘇大使;東鄉的遺缺,即由大島浩接替。日德意三國同盟的談判,自是加緊進行;但海軍方面亦反對此同盟以英法美為物件,尤以海軍省次官山本五十六的態度最堅定。

  哪知陸軍方面堅持如故,使得近衛深感苦惱;他一直有個想法,唯有恢復政黨政治,才能抑制陸軍干政。不過政黨都已名存實亡;所以近衛又產生了新的想法,以國民輿論為後盾,對抗軍部的勢力。國民輿論的形成與表現,當然需要有個國民組織;進而以此組織為政治背景,成立政府,抑制軍部勢力,解決「中日事變」——這個想法,由於同時受到兩種刺激,突然變成強烈的衝動;促使他下了辭職的決心。

  這兩個刺激,一是陸軍在日德意三國同盟的主張上,悍然不顧一切的反對意見,驕橫跋扈,幾於不可理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