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粉墨春秋 | 上頁 下頁
一七二


  何以石原與板垣不主張擴大?那是因為他們對中國的情況,比在東京的陸軍將領,瞭解得多,深知蔣委員長的地位及威望,與「九一八」時代已大不相同;號召力在整個中國大陸,無遠弗屆,無微不達。

  同時,他們在關東軍服務多年,深知日本真正的心腹大敵是俄國。中日兩敗俱傷,得利的漁翁在莫斯科,所以極力主張不擴大,保存國力,對付蘇俄。但多田、石原、板垣雖居陸軍的要津,卻非統制派的領袖;論資望足以與杉山、梅津、小磯以及松井石根之流相片的荒木貞夫、宇垣一成,因為不是現役,無法擔任陸相或參謀總長;儘管近衛邀宇垣擔任外相,荒木擔任文相,但以無法約束現役的陸軍將校之故,所以不擴大派的主張,到頭來終於犧牲在以統制派為主的擴大野心之中。

  更糟糕的是,不擴大派的板垣,從入閣以後,暗中受了統制派的遊說,言行一變,破壞了石原構想為主的「宇垣工作」——一條雙管齊下的結束中日戰爭的路線。

  在「蘆溝橋事變」發生半年以後,日本不但未能如杉山向昭和保證的,可以三個月以內結束戰爭;而且投入中國戰場的總兵力,已超過預定限度的三分之二。日本軍部所擬定的戰略指導原則是,全部陸軍五十個師團,以十五個動用於中國戰場;其餘三十五個師團,用來防俄;而至一九三八年初,日軍在南京方面有十四個師團,華北十個師團,山西一個師團,恰為總兵力的一半;而且情勢顯示,尚須增兵。石原與板垣在中國的陰謀活動,一向撿便宜慣了的,認為這樣打仗法,即令戰勝,亦將大喪元氣;所以必須改弦易轍;由力戰改為智取。板垣之入閣,象徵著謀略戰的開始。

  影佐禎昭之脫穎而出,即在此時;他擔任陸軍參謀本部第八課課長,主管的就是謀略工作。

  在石原莞爾的指導之下,開始挽救由第一次近衛聲明:「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及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調停中日停戰失敗所造成的僵局。

  第一個行動是利用「滿鐵」駐南京事務所主任西義顯與外交部亞洲司日本科科長董道甯的同學關係,試探和平。當時軍事委員會對敵情報工作的原則是,不放棄任何可以探索敵人真相的機會,所以董道寧被允許可以秘密赴日。

  一九三八年二月,董道甯到了南京,與影佐見面,影佐表示,當近衛發表「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聲明時,他曾強烈反對,且一度想懇求參謀長多田,直接向日皇陳述,中止發佈此一聲明,這話不知真偽,但董道寧在日本逗留兩周回國時,影佐托他帶了兩封親筆信給行政院副院長張群,軍政部長何應欽,這卻是一個足以為他自己帶來殺身之禍的不平凡的舉動。

  於是四月初,高宗武與西義顯在香港會談,提出了中國方面的和平條件。當然,這是以謀略對謀略,虛與委蛇,藉此一則多瞭解敵人的意向;二則為緩兵之計,但日本方面卻很認真;石原打算由這條路線,逐步進行,修正近衛自己所承信的,平生所犯的最大的錯誤,發佈了那個國際慣例所僅見的聲明。

  哪知,四月六日台兒莊大捷,日本第十、第五兩個師團被擊潰,傷亡三萬人之多。東京軍部大受刺激,封閉了西義顯的這條路線。

  於是接下來便有「宇垣工作」;而以近衛內閣逐漸改組,杉山「退陣」、板垣登場,及宇垣任外相、荒木任文相為「宇垣工作」的開始。

  當時日軍已打到徐州,下一個目標是開封與鄭州,奪得平漢,隴海兩路交叉點的中原要衝,循平漢線長驅南下,直達武漢三鎮,打一個大勝仗以後,談和更為有利。哪知國軍已準備了一個根據中國最古老的戰略而設計的陷阱,等在那裡了。

  六月上旬,日軍攻陷開封;它的機械化部隊正計畫一鼓作氣,直下武漢時,開封、鄭州間的花園口決堤,黃河橫決,滾滾南下,淹沒了河南省東南的大平原,以及淮河以北的地區,浸水地區約一公尺,農民還可以步行往來;中國政府當然也有必要的賑濟行動。而日軍的災情慘重,百倍於當地的中國百姓;他們的車輛、大炮、坦克,皆盡陷於泥沼,動彈不得,不但阻遏了日軍對武漢的攻勢,而且逼迫日軍修改作戰計畫,並改組華中的戰鬥序列。

  這對剛剛開始的「宇垣工作」,雖說是兜頭一盆冷水:但也有好處,那就是正好配合宇垣的「低姿勢」,在六月十七日,他就任外相後所舉行的第一次外國記者招待會中,公開修正了第一次近衛聲明,說「大局根本變動時,可以重新考慮日本的態度。」在此以前,中國政府已獲得情報,宇垣就任外相有四個條件:加強內閣統一;對華外交一元化;迅速決定和平方針;不拘泥於「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聲明。近衛完全接受。因此,本乎謀略戰的原則,中國國防會議秘書長張群,以私人身分向宇垣發了一個賀電,宇垣複電道謝,並建議可否請行政院院長孔祥熙到日本商談謀和的可能性?及至六月十七日的公開聲明,無異進一步表明求和的誠意;於是,十天以後,孔祥熙的代表喬輔之首先在香港與日本總領事中村豐一會談,為孔祥熙赴日的行程作安排。

  當然喬輔之首先要探明的是,日本方面的條件;喬輔之問:「日本是不是會要求蔣委員長下野?」

  中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急電外務省請示。宇垣親自擬了複電,明確指示:「以蔣介石下野為條件。」外務省東亞局長石射立即提出警告:倘或如此,和談一開始就不必希望有結果。

  宇垣的答覆是:「最後並不以蔣介石下野為條件;但目前日本朝野反蔣的空氣很濃厚,所以不能不在一開始作一個姿態。」

  事實上是很清楚的,蔣委員長已成為中國唯一的領袖,不論和戰,都非他主持不可。但石原莞爾所策劃的謀略戰以暫時「倒蔣」為整個謀略的核心;其中包含著亦和亦戰,對內對外的重重陰謀:

  第一、如果蔣委員長「下野」,中國再無第二個人能領導抗戰;那時中國戰場將形成一片混亂,日軍在華中、華北、華南、河東——山西各個戰場,發動全面攻勢;或許杉山元所作「三個月內結束戰爭」的狂妄大言竟得實現。這也就是統制派甘於退讓,容一個長於設計,一個重在實行的石原與板垣這一對搭檔,來試一試的主要原因。

  第二、即或不能達成使中國訂立「城下之盟」式的「和約」;但打一個大勝仗,不會成問題,「和片」亦一定可以實現。

  第三、軍部雖知數十萬陸軍陷入中國戰場這個大泥淖的危險;但下級軍官至士兵,以及民間為數眾多的狂熱右派分子,對戰略上的嚴重危機,不會瞭解,只看到「皇軍」節節進展,會反對談和。鑒於日俄戰後,訂立 《樸資茅斯條約》引平民間大暴動的往事,就必須在「反蔣的感情」上,使大家有所發洩,才能接受與中國談和這一決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