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恩怨江湖 | 上頁 下頁 | |
三 | |
|
|
悟道有個徒弟,也是和尚,法名有點像比丘尼叫做碧蓮;幫中法名叫法敬,是鎮江金山寺的當家。這個老和尚,據幫中相傳,就是乾隆皇帝人幫「孝祖」的本師。 入幫投師,開大香堂的時候,要有所謂「三幫九代」;三幫是本師、傳道師、引見師。 師父的師父稱為師爺,師爺的師父稱為師太,合稱三代;本師、傳道師、引見師各有三代,合之即為九代。乾隆皇帝的「三幫九代」,本師就是碧蓮,師爺悟道,師太成傑。 相傳乾隆皇帝人幫是在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的時候,「孝祖」的地點在鎮江金山寺。隨後到了杭州,曾做眼私訪拱宸橋的家廟及糧幫公所;那時還是王降祖統帶全幫。曾蒙傳諭嘉獎。又因幫中子弟太盛、難免滋事,特賜「盤龍棍」一條,作為幫中家法。 這些傳說,年深日久,真相不明;說乾隆皇帝曾經入幫,當然是齊東野語。但盤龍棍卻確有此物。 清幫的家法有二,一種名為「香板」,又名「黃板」,翁、錢、潘三祖所置。是塊樟木板。尺寸都有講究,長二尺四寸,按一年二十四節氣;寬四寸,按一年四節;厚五分,按五方。板上一面寫「護法」,一面寫「違犯家規,打死不論」。這條香板,掛在家廟佛堂香案的右面。 左面就是「盤龍棍」,是一條按三十六天罡,十二地支之數,做成三尺六寸,厚一寸二分,上扁下圓的棗木棍。扁的那部分,上書盤龍一條,龍口內有「欽賜」兩個金字;上面又有五個金字:「護法盤龍棍」。背面寫的是「違犯幫規,打死不論」;並且注明。「上諭。時在乾隆三十年季春」。 「欽賜」字樣,不得捏造;同時凡非欽賜,亦不得用盤龍的花樣,所以這條盤龍棍出於乾隆皇帝所賜,大致無疑,糧幫總當家能夠統帶分佈八省的一百二十八幫半,一萬隻糧船,就全靠這條奉旨「打死不論」的盤龍棍。 棍上所寫的「幫規」,就是「家法」,一共十條。在翁、錢、潘三祖同主幫務時,雖有家法板,並無成文的家法;這十條家法的訂立,起於一個幫中稱為「石小祖」的臺灣人。 石小祖名叫石士寶,是三房潘安堂三十六大弟子之一。原籍臺灣,不知以何因緣,隨他父親遷居杭州。性情剛猛,好打不平;也練得一身好拳腳,有個很響亮的外號,叫做「鐵骨金剛」。 有一年石士室打不平殺了人,逃到江蘇六合縣,落草為寇。盜首叫做「半截寶塔」王懷志,為官兵所捕,死在獄中。小嘍羅公推石士寶為頭,訂下公道約法三條:不劫殘廢孤獨、婦女孺子;不劫小本客商、僧道尼姑;不劫忠臣義士及善人。同時不准在周圍十裡以內做案,犯者殺無赦。當然也有劫富濟貧的舉動,因而當地百姓對他都有好感,稱之為公道大王。 但是「公道大王」行為實在離譜,為了替玉懷志報仇,邀集大房翁佑堂的弟子朱彼全,二房錢保堂的弟了黃象,以及本房同參弟兄劉玉誠到山,起事造反,殺官劫獄,闖出一場大禍。 當時正是清朝武功全盛時期,所以像石士寶那樣的造反,是一定造不出名堂來的。不過也驚動了兩江總督衙門,調發大軍圍剿;「公道大王」難討公道,清退回山。 這座山據說叫做笆斗山,官兵並不因山深林密,放棄追剿;大軍團團圍住,一步一步往裡逼,終於破了山寨。石士寶等四人下落不明,有的說死在亂軍之中;有的說是突圍逃往陝甘一帶,不知所終。現在開香堂,門外左右設兩爐香,右面一爐供「老官」,就是船上的舵工;行船安危,「老官」的關係極大,這一爐香,有崇功報德之意。另外一爐香,供的就是石、朱、黃。劉四人;幫中一輩,數典忘祖,只知道供的是「門外小爺」,不知有此淵源。 有人說「門外小爺」是潘祖的書憧,那是誤會。潘祖的書債,幫中稱「姚小祖」,單名一個發字,也是杭州人;生來聰明伶俐,事主忠誠,潘祖愛之如子,因而也收為徒弟,法號文銓,在潘安堂三十六大弟子,稱為「守座弟子」——此人在幫中有特權;潘祖曾將編餘的糧船一百六十四隻半,賞給姚發,隨幫販運香末雜貨,自此留下半幫的名目。 半幫船又名「隨運尾幫船」,大多是糧幫中最「吃得開」的人假借勢力,販運京廣雜貨,北去運南貨,「口空」運京貨;紹興酒在京裡稱為「南酒」,大部分就是半幫船運了去的。「小爺」為何在「門外」受香火?這就涉及清幫的家法了。當潘祖組織八省糧船之初;內求和衷共濟,外以對抗旗人,全憑誠信二字,講究用「孝順父母、熱心做事、尊敬長上、兄寬弟忍、夫婦和順、和睦鄉里、交友有信、正心修身、時行方便、濟老憐貧」這「十要」來感化幫中弟兄;所以雖有家法,只存名目。但石士寶殺人犯法,不比幫內的糾紛,可以用言語來「擺平」;勢必要牽涉到官府。 那時的浙江巡撫叫李衛,對於維持治安是一把好手,深得雍正的信任,特旨准他可以越境捕盜;因而可想而知,石士寶殺人一案,他本人雖已逃走,但必為幫中帶來極大的麻煩。以後殺官造反,成為叛逆,連累幫中,更不待言——全幫一百二十八幫半,唯有「杭海一幫」失傳,實際上成為一百二十七幫半;這失傳的一幫,很可能就是石士寶「當家」的那一幫,被迫解散歸併之故。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