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大故事 | 上頁 下頁 | |
天下第一家(5) | |
|
|
曲阜一直是魯國的都城,孔子住在王宮附近,名為「闕裡」。縣城于宋初遷至闕裡之東,約八裡之處,至明朝正德七年,流賊作亂,地方官奉準將縣城遷至闕裡;嘉靖元年新城落成,周圍八裡又三十六步;城牆高兩丈。城內最主要的建築,便是「衍聖公府」及其西面的孔廟。 托庇于聖人,曲阜一直未遭劫火;但民國十九年,終於遭受了四百年以來未有的災難。「中原大戰」晉軍進攻山東,在曲阜東北與國民革命軍發生遭遇戰,晉軍三師之眾而革命軍只得一旅,眾寡不敵,退入曲阜縣城固守;晉軍以大炮轟擊,曲阜東西北三城樓及東北角女牆,均為炮火所毀。孔廟及孔府亦落有炮彈,孔廟內共有十五處嚴重損毀,大成殿的天花板亦被打穿;有一發炮彈就落在孔子神像之前,幸而未曾爆炸。 曲阜被圍十一晝夜,以革命軍援軍趕到,擊退晉軍而得解圍。孔府以年方十歲的孔德成先生的名義,發出電文,呼籲保廟曲阜,電文中說:「曲阜聖林附近,發生戰事,炮彈射擊,飛入林內,城關逼近,廟亦震驚,危險萬分,莫知所措。查耶路撒冷為耶穌基督聖地,往年歐戰,均畫在三十裡以外;萬國均經公認孔聖為中華文化所關,曲阜是孔聖林廟所在,先總理繼承孔子,屢經發為言論,極端尊崇,我總司令亦曾發佈告,明令保護」云云。「我總司令」指先總統 蔣公,事後曾致電慰問。 曲阜的古跡,首推尼山,本名尼丘山,因避孔子的名諱,略去一丘字,即顏母所禱之處。山在曲阜東南六十裡,五峰連峙,名「五老峰」,中峰之下有「尼山書院」。尼山的山神為宋仁宗封為「毓聖侯」。此外有顏母山、昌平山、防山;防山即叔梁紇所葬之處。 孔子葬在曲阜城北二裡許,後世稱此處為「孔林」,前面是洙水、後面為泗水。出曲阜縣北門,即是一條其直如矢,直通孔林的神道,夾道森森古柏,氣象肅穆,林中古樹,相傳為孔門弟子所植;複有各種奇花異草,相傳亦為孔門弟子會葬時,自各地移植至此。 最有名的,便是楷木,全中國只有孔林有這種樹,枝疏而不屈,上無鳥巢,下無荊棘,可以作杖。孔林中有一楷樹,為孔子弟子子貢所植,樹圍一丈,枯而不朽,真是神物。 楷木的用處很多,通常除了制杖以外,亦可制棋子;木上有癭,挖空了便是水瓢;葉子可食,亦可代茶;子可榨油,用來供夜讀的膏火。 再有一種「蓍草」,亦是孔林的特產;不過史書上記載的蓍草,半屬神話。蓍之為蓍,言其長壽;可至一千歲,幹可長至一丈,說文:「蓍、蒿屬,生千歲三百莖。」通常長三尺至五尺,莖作對稱,大約三四十莖,春夏開黃白色蝶形小花。蓍草因為壽命長,所以古時與龜甲都用作卜卦之用。據孔家的人說,蓍草必須五十莖以上,占筮才靈驗;但五十莖以上的蓍草,下有靈龜看守,名為瑞草,不能常有。又有一種「文草」,冬夏不凋,根葉花實具五色五味——五色異草,且有香味,而又冬夏不凋,足為園林生色;但此僅見于孔東塘「出山異數記」中的敘述,在植物學上不知何名。 出曲阜北門,要經過好幾重橋與牌坊,方能到達墓門,經列有翁仲的墓道,而到達享堂;堂後有一道周圍一裡的圍牆,拱護著高一丈三尺、南北廣十步、東西廣十三步的「大成至聖文宣王墓」。其東約十步許為孔鯉之墓;其南十步許為孔鯉之子、字子思的孔伋之墓。 在享堂以北、聖墓以南、墓道之東,有三座亭子,自北而南,依序為宋真宗駐蹕亭;清聖祖駐蹕亭;子貢手植楷木的「楷亭」。聖墓之西為「子貢廬墓處」;子貢名端木賜,他的事蹟很多,照「越絕書」中說,越王勾踐獻西施于吳王夫差這條美人計,就是子貢想出來的。子貢是不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難以考查,但子貢無疑是孔子最得力的弟子。 孔子的後裔即曾有這樣的評論:「夫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以後介紹孔門高弟時,再詳談子貢,此處不贅。 到過孔林的皇帝,有宋真宗、清聖祖;但到過孔廟的就多了,第一個是漢高祖,最後一個是清高宗,他到過不止一次,當然也到過孔林。清高宗與孔家,別有神秘特殊的淵源,也留到後面再談。 孔廟、孔府一西一東,一牆之隔,與孔林合稱為「三孔」。孔廟遭遇過兩次火災,第一次是在明朝孝宗弘治十二年六月,朝廷發庫帑十五萬二千六百兩銀子重修;開工於十三年二月,至十七年五月方始落成。正殿大成殿為九間;後面的寢殿為七間。大成門、家廟、祀叔梁紇的啟聖祠,以及「金絲堂」、「詩禮堂」各為五間。此外還有許多改築遷建,如前面談過的,尼山山神「毓聖侯祠」,本來在孔廟之內,遷建於尼山書院,原處改為土地祠。 第二次大修是在雍正二年六月,被災以後。 起火原因似乎是由於「風雨震電」,大成殿及兩廡,後面的寢殿、啟聖殿、金紅堂全毀,只有啟聖祠巍然獨存。當即命山東巡撫陳世倌鳩工重修,但採辦木料稽延,直至雍正七年二月,始命署理山東巡撫,岳鐘琪之子嶽浚,積極興工,大成殿的圖樣,經雍正親自審核,特旨——正殿正門用黃琉璃瓦;兩廡則用綠琉璃瓦,而以黃瓦鑲砌屋脊。並飭內務府特選良匠,用「脫胎之法」裝塑聖像。 按:雍正得位不正,所以對兩件事格外重視。一件是重父之所重,以示其為繼志述事,聖祖所選定的繼統之子;一件是籠絡士林。而尊孔一事,恰好符合這兩個目標。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聖祖駕幸闕裡,以三跪九叩,祭天祀祖的大禮祭孔,表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此為「三藩之亂」以後,得以徹底獲得漢人擁戴的關鍵之一。所以雍正在即位以後,即降詔追封孔子五代王爵,高、曾、祖、父曰「裕聖」、「詔聖」、「昌聖」、「啟聖」;裕聖祈父之父木金父,則為「肇聖」、五聖同堂,祠名「崇聖」。 雍正二年命避先師諱,在「丘」字旁加一個耳朵,成「邱」——這個字是雍正創造出來的,本字作「𨚑」。凡姓,都是「丘」沒有「𨚑」,而在雍正二年以前,也沒有人姓「邱」,自從有此避諱之詔以後,姓丘的都變了姓「邱」,以致長春真人丘處機變成「邱處機」了。 謂予不信,我可以舉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燕京學社編印的「清朝進士題名碑錄」,凡姓丘的進士都在順治、康熙年間,如丘象升等;姓邱的進士,則都在雍正以後,如雍正二年三甲第二十二名進士邱上峰即是。但以後編「館選錄」,丘象升也變成邱象升了。 重修的孔廟,落成于雍正八年秋天;雍正原有親自至曲阜上祭的明詔,但其時適在病中——他的病是心病,名為「怔忡」,用現代的醫藥名詞來說,即是「神經衰弱」。 雍正奪位,大殺功臣,但他自覺如他的胞弟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以及「舅舅隆科多」、皇貴妃年氏之兄年羹堯等,都有取死之道,惟有他的胞兄廢太子理親王胤礽幽廢而死於非命,為他心所難安,因此一閉上眼睛,就會看到胤礽向他索命,搞得日夜不能安枕。 後來有人向雍正建議,說「二阿哥」之騷擾不休,是因為孤魂無主;倘有祭享之處,為魂所憑依,自然安靜無事。 於是雍正封胤礽為「潮神」,立廟浙江海寧;廟用藍琉璃瓦,如王府規制,當地人稱之為「廟宮」。海甯耆老蔣複璁先生語我,在他少年時,猶及親見「廟宮」。雍正八年時,怔忡之症,雖已少愈,但尚待休養,特遣皇五子和親王弘晝至曲阜致祭。 弘治年間所修的大成殿雖已全毀,但「盤螭石柱」猶存;孔德成先生胞姊孔德懋女士記述: 「孔廟有三百多畝,古木參天,碑碣如林,廳、堂、殿、廡四百六十六間。在正殿大成殿前的平臺上,圍著曲曲折折的漢白玉欄杆,雙層飛簷下有十根龍柱,每根都雕鐫著石龍,以及明珠雲頭,鏤空雕刻,功力極深,在陽光照射下,只見雲龍飛舞而不見石柱,連北京故宮龍柱也不能媲美。據說每當皇帝來此出巡,十根龍柱都要用黃綢包裹,以免引起皇帝忌諱。」此「龍柱」的正確名稱,即為「盤螭石柱」;所說的「皇帝」指乾隆。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