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大故事 | 上頁 下頁
天下第一家(3)


  漢宋兩故事是,漢成帝無子,以其弟定陶共王之子為太子,嗣位即是哀帝,追尊其父為定陶共「皇」,另以楚王之孫為定陶共皇之子,承繼香煙。宋仁宗亦無子,以其兄濮王之子為子,四歲時,即育于宮中,嗣位即為英宗。議尊濮王祀典時,司馬光與歐陽修成為兩派,司馬光認為英宗既繼承為仁宗之子,則對本生父濮王不當再服三年之喪,廷議多主此說,認為英宗對濮王應稱「皇伯」。

  歐陽修不以為然,認為出繼之子由三年之喪降為一年之喪的「期服」,於理可通,但「本生之親,改稱皇伯,曆考前世,皆無根據。」

  因此崇奉之議,久而未定,而英宗卻已駕崩,其事不了了之,但後世皆視司馬光之議為正論。這重公案名為「濮議」,以後濂洛學派巨擘的程頤,發一議論說,當時的大臣,只知道不應再稱濮王為父之非,而不明尊崇之道,以致濮王在英宗看來,與其他叔伯並無分別,如果尊稱為「皇伯父濮國大王」,則一方面對生父尊崇之極;另一方面亦對得起仁宗的養育成全之恩。後世視此為濮議正確的結論。

  毛澄受教以後,主持廷議,都以為然,但禮部侍郎王贊,獨持異議。

  那是受了他的一個小同鄉張璁的影響。此人是浙江溫州人,中舉人後,七次會試皆落第,準備找一個官做。有個叫蕭鳴鳳的禦史為他排了八字說:

  「你三年以後會中進士;再過三年會突然大貴。」張璁聽了他的話,打消了就一小官的念頭。果然到了正德十六年中了進士,年已四十有七了。

  在廷議以前,他去看王瓚說:「今上不是繼統,不是繼嗣,這情形跟漢哀帝與宋英宗不同。」王瓚認為很有道理,所以在廷議時唱反調。楊廷和見此光景,將王瓚調為南京禮部侍郎,覆奏仍照原議。

  原議是:

  第一、皇帝對孝宗稱「皇考」,對興獻王及妃為皇叔父、母,祭告上箋自稱侄,具名。
  第二、興獻王別無他子,以憲宗第六子益王六子崇仁王入繼興獻王為嗣,奉祭祀,崇仁王稱益王為叔。

  嘉靖一看便說:「父母可以換來換去的嗎?再議。」

  再議時,楊廷和及武英殿大學士蔣冕、文淵閣大學士毛紀等三「閣老」讓了一步,以為程頤的「濮議」最得禮義之正,將來生了皇次子,作為興獻王的孫子,將崇仁王改封為親王。

  此外尚書侍郎共六十余人,聯名上奏,大致亦如三閣老所議,而世宗仍舊不聽,命「博考典禮,以求至當」。

  於是君臣爭禮儀,進入第三回合,首先三閣臣合奏,說舜不追崇其父瞽叟;漢光武亦不追崇其父南頓君,願「皇上取法二君,斯聖德無累」;這話已隱然有指責之意,舜有賢名,受堯的禪讓;光武中興漢室,猶同開國之主,尚且未曾追崇生父,你不過命好,現成撿了個皇帝做貪心不足,還要節外生枝,有所主張,未免太不知趣了。

  禮部尚書毛澄等七十餘人,合詞上疏,說得更為露骨,說武宗「以神器授之陛下,有父道焉」,只以輩分相同,無法分為兩世,但孝宗以上,昭穆井然,豈容異議,「興獻王雖有罔極之恩,斷不可以稱孝廟者稱之」。

  這就是說不能再稱興獻王為皇考。同時還錄了魏明帝曹叡的一道詔令附在奏疏中,這道詔書便是申明大宗、小宗之義,首言:

  「禮,皇后無嗣,擇建支子,以繼大宗,則當纂正統而奉公義,何得複顧私親哉?」等於當著和尚罵賊禿,借魏明帝之口指責世宗不是。魏明帝詔令結尾,則用以嚇阻王瓚之流:「後嗣萬一有由諸侯入奉大統,則當明為人後之義;敢為佞邪導諛時君,妄建非正之號,以幹正統,謂考為皇,稱妣為後,則股肱大臣,誅之無赦。其書之金策,藏之宗廟,著於典令。」

  這第三回合,世宗挨了兩悶棍,無話可說。而當在此時,張璁大概想到了蕭鳴鳳的話,福至心靈,上了一道「大禮疏」,平心而論,文章寫得極好,駁群臣的論據,極其有力,歸納而言,大致可分為四點:

  第一、漢哀帝、宋英宗都是已預立為皇嗣,與目前的情形不同,所以司馬光的議論,不適用於今日。而且遺詔說得很明白:「興獻王長子,倫序當立。」並未指明,應繼承為孝宗之子。
  第二、稱興獻王為「皇叔父」,人已經死了,無法不承認,更不會提出抗議;但「今聖母之迎也,稱皇叔母則當以君臣禮見,恐子無臣母之義」。易言之,母親不能向兒子稱臣。
  第三、禮記、「長子不得為人後」,興獻王只生皇帝一人,如果說「利天下而為人後,恐子無自絕父母之義」。這幾句話是刀筆,彷佛在說,為了貪圖皇位,為人之後,不認父母,這還算是人嗎?張璁之為士論所輕,就是這種挑撥的話,說得太惡毒了。
  第四、繼統與繼嗣不同,自古以來,不一定父死子繼,今日之禮,宜別為興獻王立廟京師,使得隆尊親之孝,且使母以子貴、尊與父同。說明白些,就是應尊興獻王妃蔣氏為太后。

  世宗得此奏,喜不可言。親自下一道手諭:「卿等所言俱有見,第罔極之恩,無由報耳,今尊父為興獻皇帝,母興獻皇后、祖母為康壽皇太后。」

  世宗的祖母,也就是興獻王的生母邵氏,其父名邵林,浙江昌化人,因家貧之故,把女兒賣給杭州鎮守太監,由此得以進宮,成化十二年封宸妃,後進為貴妃,位號既尊,所以不能隨興獻王入藩,仍住宮中。世宗入承大統時,她已雙眼失明,聽說孫子做了皇帝,將世宗從頭摸到腳。宋仁宗生母李氏封宸妃,亦是家貧而來自杭州,身世封號,與邵太后頗有相似之處。平劇「斷太后」,本出於元朝雜劇「仁宗認母」;後來又改為「正昭陽」,由於有邵太后失明的故事,移用到「斷太后」上,所以包龍圖所遇到的,亦是目盲的太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