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大故事 | 上頁 下頁
天下第一家(2)


  二、孔子的家世及生平

  孔子為殷商後裔,本姓為子;據「竹書紀年」,商朝三十王、五〇八年,末代紂王無道,為周所滅。周武王封紂王之子武庚,讓他奉祀祖先,至成王時,武庚叛亂為周公所誅,改封紂王的庶兄啟于宋國,即是宋微子。宋國在今河南商邱縣。

  宋微子死後,其弟微仲繼立,八傳至孔父嘉,應該分出自成一族,立姓氏為孔。所以孔父嘉為孔家的始祖。

  孔父嘉的曾孫叫防叔,由於仇家宋國太宰華督的逼迫,遷避于魯國;防叔的孫子叫叔梁紇,便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鄒縣大夫,是個大力士。他的原配姓施,生了九個女兒,有個庶出之子,名叫孟皮,是個跛子,不足以撐持門戶。他說:「雖有九女而無嫡子,等於無子。」因而求婚于顏家。

  顏家有三個女兒,他們的父親問說:「鄒大夫是殷商的後裔,其人身長九尺,武力絕倫,我很希望有這麼一個女婿。雖然年紀較大,性情亦比較嚴厲,但不算缺點;你們三個人誰願意嫁他?」

  長次兩女不作聲,只有名叫征在的小女兒答說:「父親要誰嫁他,就是誰嫁他,何必問?」

  「不錯,就是你!」

  於是征在嫁了叔梁紇。婚後雙雙到曲阜東南的丘尼山去祈禱,果然得子,生具異相,頭頂四周高起,中間下陷,此名「圩頂」。叔梁紇因為禱於尼丘而生子,命名曰「丘」,行二,所以字之曰「仲尼」。

  孔丘就是孔二先生孔子。

  孔子生於周靈王二十年己酉,也就是魯襄公二十一年,亦即西元前五五二年。三歲喪父,十五歲有志於學,十九歲娶幵官氏為妻,二十歲生子,恰好魯昭公派人送了一條鯉魚給孔子,為了紀念這份光榮,命子名為鯉,字伯魚。二十四歲喪母,六十八歲喪妻,七十一歲喪子,七十四歲逝世。孔子一生的行誼、出仕、講學、遊歷,都有專書,不在本文範圍之內。

  三、孔子的封號

  孔子晚年已成王者之師,所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逝世後,哀公尊稱為「尼父」,這是公認的孔子第一個封號。

  漢平帝元始元年,封孔子第十六世孫孔均為褒成侯,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此為孔子封公的由來。唐、宋、元三朝,均追封孔子為王,但孔家一直認為孔子是公,一切體制,均按公爵身分行事。

  北魏文帝太和十六年改諡孔子為「文聖尼父」;北宣帝大象二年,追封孔子為「鄒國公」;隋文帝開皇年間,尊為「先師尼父」,稱孔子為「先師」,首見於此。

  唐朝對孔子的封號,變化最多,首先是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尊孔子為「宣父」。四十年後的高宗乾封元年,駕幸曲阜,追贈孔子為三公之首的「太師」。武則天做皇帝時,封周公為「褒德王」,孔子次王一等,追封為「隆道公」。及至玄宗嗣位,於開元二十七年降詔:「孔子既稱先聖,可諡曰文宣王。」此為孔子封王之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封禪,下泰山後幸曲阜,加諡孔子為「元聖文宣王」,五年改諡為「至聖」,此一諡號為後世公認為最允當。

  到了明朝嘉靖年間,孔子的封號及祀典,有一極大的變更;其事非無因而生,與世宗入承大統以後所面臨的問題有關。

  正德十七年三月,武宗崩于「豹房」,無子。大學士楊廷和擬遺詔,經張太后同意後頒佈,說:「皇考孝宗敬皇帝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聰明仁孝,德器夙成,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于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孝宗最長之弟興王,封于湖北安陸,興王薨於正德十四年,諡獻,故稱興獻王。獨子厚熜,入承大統,即為世宗。

  興獻王妃蔣氏,與十五歲的厚熜,母子二人都是厲害角色。厚熜一路進京,架子極大,屏絕貢獻,地方大吏輕易不得進見,已儼然有出警入蹕的皇帝派頭。到得良鄉,禮部進「禮儀狀」,是承楊廷和之命所擬,抵京「先由東安門入居文華殿,翌日,百官三上箋勸進,俟令旨俞允,擇日即位」,勸進的箋文,及「令旨」的格式,都如皇子嗣位元的程式。

  厚熜看完,對他的長史袁宗皋說:「我奉皇兄遺詔接位,不是皇子。」因此,一到京城先不進城,召見楊廷和,拒絕接受禮儀狀中所定的儀制,由大明門而入,日中即位,定明年為嘉靖元年。

  即位第三日,嘉靖遣人赴安陸迎母來京,同時命群臣集議崇祀興獻王的典禮。禮部尚書毛澄向楊廷和請示,楊廷和說:「以漢朝定陶王、宋朝濮王的故事為根據,有異議者,就是奸臣,當斬。」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