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慈禧全傳 | 上頁 下頁
六八


  這段往事,端華記得很清楚,所以當時脫口稱許:「好!這小子真能從死棋肚子裡走出仙著來!你找對人了。」

  載垣卻有不以為然的神氣,肅順便問:「怎麼樣?」又寫了一行字:「陳隨梓宮到京,事不宜遲,即應設法通信。」

  「不找他行不行?」載垣低聲問說。

  「不行!非此人不可。」

  「只怕他們不見得饒得過他。」

  「那是以後的事。」肅順又寫:「子鵝為求自保,更非出力不可。」

  載垣點點頭,寫著字答覆他:「通信之事,我可設法。」在未被捕以前,他一直是「宗令」,這宗人府裡都是他的老部下,所以他有此把握。

  肅順一到,就帶來了希望,載垣和端華便又死心塌地聽他指使擺佈了。其時端華有件事要告訴他、安慰他,心裡已轉了半天的念頭,趁這情緒略好的當兒,便用極和緩的語氣說道:「老六,你先沉住氣,我跟你說點事兒。劈柴胡同,讓他們給抄了……」

  話還未完,肅順猛然跳起身來,氣急敗壞問道:「什麼,抄了?沒有定罪先抄家,這是誰的主意?」

  「不知道。」端華已料到他有這樣的反應,所以仍舊能夠保持平靜的態度,「也還沒有旨意,文博川帶人就去抄了。不過,他倒還好,手下留情,讓兩個孩子帶了點東西出來,住在我那兒。」

  肅順意亂如麻,焦憂不堪,在屋裡疾步繞行,走不數步,突然停住腳問:「我那個保險箱,不知讓他們打開了沒有?」

  「你想呢?」

  「完了,完了!」肅順臉色灰敗,不知何時,已取得保險箱的鑰匙在手,使勁往窗外一丟,在空庭鏗鏘的清響中,大聲嚷道:「咱們完了!陳子鶴也完了!」

  他看得很准,但他不知道,陳孚恩即使沒有給肅順寫過那些曖昧不明的信,祿位亦將不保。詹事府少詹許彭壽,在拿問顧命八大臣的詔旨初下時,便已上了一個摺子,奏請察治黨援,意中所指,就是陳孚恩。許彭壽除了卑視他是個反復無常的勢利小人以外,其間自不免還涉及恩怨。陳孚恩倚附肅順,曾硬生生擠掉許彭壽的父親許乃普的吏部尚書,取而代之。其時正為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之後,當焚園的那一刻,許乃普父子、沈兆霖、潘祖寅等人,還在圓明園值班,聞警倉皇,幾乎性命不保。

  而陳孚恩不念同在烽火危城,曾共患難之義,竟忍心利用肅順的權勢,對驚魂未定的許乃普,橫施壓力,迫令告病,騰出吏部尚書的位子來給他。這樣,不但使許乃普從此失去了拜相的機會,並且也是在那種艱難黯淡的日子裡,猶如雪上加霜的一次打擊。口雖不言,心情抑鬱,為人子的許彭壽,自然要引以為大恨!而尤其使他不服氣的是,陳孚恩根本不具備當吏部尚書的資格。吏部為六部之首,歷來非翰林出身不能當尚書,而陳孚恩的出身是拔貢。

  翰詹科道原許聞風言事,但當政者如果有意根究其事,可以命令指名回奏,恭王用的就是這個方法。於是許彭壽複奏,痛劾陳孚恩,而鑽營肅順弟兄和載垣的門路的,又不止陳孚恩一個人,吏部侍郎黃宗漢,戶部左右侍郎成琦、劉昆,太僕寺少卿德克津太等等,形跡最密,京官朝士嘖有煩言,於是也一起列名彈章了。

  彈章上有黃宗漢的名字,恰好符合了恭王的心意。他的痛恨黃宗漢,由於和議而來。早在咸豐七年冬天,黃宗漢繼葉名琛為兩廣總督,其時英俄兩國兵艦已停泊吳淞口外,如果軍事上沒有把握,此時議和還不會太吃虧,所以當他赴廣州到任,經過上海時,兩江總督何桂清苦苦要留他在那裡與洋人開談判,但黃宗漢知道廣東民氣激昂,如果他在上海議和,到任必不為地方所歡迎,為了自己的前程,不顧一切,取道福建,到廣州接了督署的大印。

  因為這一耽誤,英法俄美四國聯軍內犯天津,而黃宗漢在廣州,還在迎合民心,以一股虛驕之氣,鼓動民團作無謂的抗爭,把局面越搞越壞。但亦終於由大學士桂良和吏部尚書花沙納,經過美國的調停,與四國訂立了「天津條約」,規定關稅稅則,換約,以及交還廣州等等談判,在上海開議。那時黃宗漢已回到上海,桂良自然要問問他廣東的情形,好作談判的準備,那知道他竟避不作答。這種莫名其妙的態度,桂良一談起來,就要動氣。

  恭王在實際接觸到國際交涉以後,認為弄成這樣不利的城下之盟,以及和議再一次決裂,演變成英法聯軍侵入京城,天子走避,只顧自己功名,不顧大局艱難的黃宗漢要負大部分的責任。而這樣一個誤國的疆臣,因為依附肅順的緣故,當時竟能調任四川總督,越發讓桂良和恭王,咽不下那口氣。

  因為這些緣故,陳孚恩和黃宗漢的前程,當恭王複起的那一刻,就已註定終結,而當劈柴胡同肅順家被抄,搜出那些曖昧不明的信以後,陳孚恩就連腦袋都有不保的可能。但辦事有一定的程式,整治「黨援」,必須等正犯先議了罪才能動手。

  梓宮是十月初三到京的,由德勝門進京城,東華門進禁城,奉安皇帝正寢的乾清宮,接著舉行祭典,恩賞扈從官員,忙了兩天,到了初五一早,六部九卿各衙門的堂官以及翰林、禦史,齊集內閣大堂,等恭王和三位大學士一到,隨即開始會議,公擬顧命八大臣的罪名。

  諭旨上指明派恭王召集這個會議,因此由他先發言。恭王事先是有了準備的,採取一種奉旨辦理的態度,所以未曾開口,先從靴頁子裡掏出一張紙來,從容說道:「奉兩宮太後面諭,載垣、端華、肅順等人,朋比為奸,專擅跋扈,種種逆行,令人髮指。兩宮面諭此三人的罪狀,我給大家念一念。」

  他看著紙上的記錄,念出載垣、端華、肅順的罪名,共有八款:

  「一、大行皇帝彌留時,面諭載垣等立皇帝為皇太子,並無令其贊襄政務之諭,乃造作名目,諸事並不請旨,擅自主持。即兩宮皇太后面諭之事,亦敢違阻不行。

  二、禦史董元醇條奏皇太后垂簾等事,載垣等非獨擅改諭旨,且于召對時言『臣等系贊襄皇上,不能聽命于皇太后。即請皇太后看折,亦為多餘之事。』當面咆哮,目無君上。

  三、每言親王等不可召見,意存離間。

  四、肅順擅坐御座,進內廷當差出入自由,擅用行宮御用器物。

  五、內旨傳取應用物件,肅順抗違不遵。

  六、肅順面請分見兩宮皇太后,至召對時,詞氣之間,互有揚抑,意在挑撥。

  七、肅順於接奉革職拿問諭旨以後,咆哮狂肆,目無君上。

  八、肅順扈從梓宮回京,輒敢私帶眷屬隨行。」

  念到這裡,恭王把那張紙收了起來,接著又說:「還有載垣等人招權納賄的情形,我想大家都也知道,涉於瑣細,不必在這裡列舉了。至於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這五個人,應得何罪?亦請各抒高見,以便秉公定議。不過有一層,我要特別向大家說一說,初九是登極大典的好日子,皇上踐祚之初,不宜行誅戳之刑,所以我們要趕緊定議才好。」

  這話已說得很明白了,要行誅戮之刑,而且就在今天要決定,那還議些什麼?翰林、禦史中頗有人不以恭王的話為然,但要反駁,得先考慮一下後果,這一考慮,一個個便都默不作聲了。

  不過許多耿直的人,驚詫不滿的,還不止于恭王這種一手把持的態度,而是他所宣佈的載垣等人的罪狀,誰也不知道那八款大罪,究竟真的出於兩宮太后之口,還是恭王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反正第一款,也是最重的一款,是「欲加之罪」。

  可以說與議的人沒有一個不記得,在大行皇帝彌留之際,曾明發兩道上諭,第一道是立當今皇帝為皇太子,另一道派定顧命八大臣,有「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十個字,那就決非載垣、端華、肅順三個人的「造作名目」了。固然,也有人說這十個字是杜翰寫旨的時候,自己加上去的,但既經大行皇帝生前認可,便無可爭議。再退一步說,果真是載垣等人矯詔,則兩宮太后早就應該說話,於今在顧命八臣,拿問的拿問、解職的解職,無從申辯舉證之時,作此片面的指責,那是在上者誣陷臣下,令人不服。

  不服歸不服,卻是敢怒而不敢言。但就這樣沉默著,已足以使恭王和三位大學士,覺得難堪,於是周祖培看著趙光說道:「蓉舫,你掌秋曹,該有話說呀!」

  今天這一會,雖由恭王主持,實際上全要由刑部承辦,所謂「掌秋曹」的刑部尚書趙光,早就想說話了,只是為了禮貌,要讓三位相國先表示意見,現在既然周祖培指名徵詢,那還客氣什麼?趙光咳嗽一聲,清一清嗓子,用他那濃重的昆明口音,石破天驚地說了兩句話。

  「大清律例上清楚得很!」他說,「載垣、端華、肅順,都是『淩遲處死』的罪名。」

  雲南口音雖然重濁,但聽來沉著有力,所以趙光這兩句話一出,每個人心頭都是一震,對犯人本身來說,沒有比「淩遲處死」再重的刑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