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陳浩基 > 網內人 | 上頁 下頁 |
三 |
|
經過1997年的金融風暴,以及2003年的疫症爆發,香港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不少企業老闆為了省減營運成本,將業務外判,或以合約形式招聘員工,逃避資方應負的責任。大企業以低價聘用小公司負責某些工作流程,而小公司亦可能從中取利,將作業再分拆外判給更小型的公司,由於這種層壓式的雇傭關係,勞工的薪水被大幅削減,可是由於不景氣,工人們害怕飯碗不保,只能默默承受剝削。區輝輾轉在這些小型外判公司工作,跟其他工人搶奪有限的職位空缺,可幸他在貨倉就職多年,考取了俗稱「鏟車」的叉式起重車的駕駛執照,這正是他的求職利器。除了物流業要聘用懂駕駛和操作鏟車的司機,貨櫃碼頭亦有同樣的需求,不過鏟車司機的工作不是搬運貨物,而是「拉纜」。在大型貨櫃碼頭,泊岸貨輪的纜繩既粗且重,無法用人手牽拉固定在系纜墩上,必須使用鏟車代勞。為了增加收入,區輝身兼兩職,不但在九龍灣的貨倉負責搬運貨物,更在葵湧貨櫃碼頭當「拉纜員」。他想趁自己還有氣力時多賺點錢,畢竟年紀愈大身體便愈不中用,他日即使想多兼幾份差事也力有不逮。 2004年7月一個下著毛毛雨的黃昏,葵湧四號貨櫃碼頭的主管發現有一輛鏟車不見了。他向工人們查問後,發覺失蹤的不止鏟車,還有一名拉纜員。在一眾工人和警衛搜索下,一位六十歲的吊機操作員說看到區輝駕著鏟車經過Q31區後沒回來,於是主管帶人到該區尋找。他們在岸邊一個系纜墩上發現異樣——系纜墩左方有明顯的刮痕,旁邊地上有黃色的塑膠碎片。工人們一看便認得,那些碎片來自碼頭的鏟車。 主管慌忙報警,在消防隊潛水夫花了半個小時搜索後,證實了工人們不安的猜想。區輝出了意外,連人帶車掉進海裡,身體卡在車架與起重叉之間,而車子半埋在十二米深的海床上。當碼頭工人使用吊機將沾滿淤泥的鏟車吊上水面時,區輝已回天乏術。 阿怡失去父親時只有十二歲,而小雯更只有四歲。 深愛的丈夫猝逝,周綺蓁肝腸寸斷,但她沒有讓自己陷入哀傷之中,因為她知道兩個女兒以後只能依靠這位母親。 按道理,區輝因公殉職,遺屬應該可以依勞工法例獲得六十個月薪金的賠償,這樣周綺蓁一家三口還可以利用這筆保險金撐幾年。可是區家的噩運再度降臨,仿佛區輝離世只是一連串不幸的開始。 「嫂子,我不是不想幫忙,但公司只能付這個數目。」 「牛哥,阿輝替你們宇海拼了命工作,每天天未亮便出門,晚上回來時孩子都睡了,兩個女兒也沒機會跟他多見幾面,如今他出了事,我們孤兒寡婦無依無靠,公司卻只能拿出這丁點錢?」 「唉,嫂子,公司環境也不好,搞不好明年便要結業,到時連這筆錢也付不出來啊。」 「為什麼要宇海老闆出這筆錢?阿輝不是有什麼勞工保險的嗎?錢該由保險公司付啊?」 「阿輝的保險……似乎過不了公證行一關。」 牛哥是區輝在公司的前輩,跟周綺蓁見過幾次面,所以宇海起卸運輸姓鄧的老闆吩咐他當中間人,跟周綺蓁「洽談」。根據他的說法,公司雖然有替區輝購買勞工保險,但保險公司委託公證行調查意外後,認為保險並不適用。最主要的原因是,區輝在發生意外時已過了他的輪班時間,亦無法證明他當時駕駛鏟車是履行職務;此外,墜海的鏟車經過檢驗證實沒有任何故障,所以不能排除區輝在駕駛時因為「個人健康問題」失去知覺、導致意外的可能。 「他們的說法是,搞不好阿輝下班後貪方便,開鏟車代步,經過Q31區時隱疾發作,令鏟車掉進海裡……我甚至聽到有人說要追究損毀鏟車的責任。不過老闆說,做人不能落井下石,阿輝在公司沒功勞也有苦勞,即使保險公司不賠也得做點什麼。這筆『恩恤金』是公司的心意,價碼是小了點,希望嫂子勉為其難收下它吧。」 牛哥將支票遞給周綺蓁時,周綺蓁的手一直在發抖。那句「追究損毀鏟車的責任」令她氣憤得快要哭出來,可是她知道牛哥為人耿直,只是轉述所聞,把脾氣發洩在對方身上並無好處。那份「恩恤金」只等同區輝三個月薪水,對區家面臨的財務困境,不過是杯水車薪,沒有什麼幫助。 周綺蓁隱約覺得,牛哥接了一樁苦差,老闆似乎隱瞞了什麼,可是她沒想到如何為自己和女兒爭取權利,最後只好接過支票,向牛哥道謝。 周綺蓁的直覺是對的。 區輝工作的外判公司的財務,不至於像牛哥口中那麼糟糕,雖然那也不是謊話,因為這些小公司只要遇上一兩筆壞賬,就能動搖根基,在毫無先兆下倒閉並不稀奇。為了保障工人權益,以及防止因為大額意外賠償拖垮公司,法例規定所有公司必須為員工購買保險,由保險公司承擔相關的風險,即使有員工受傷或殉職,也不會影響該公司的財務狀況。 然而,周綺蓁不曉得的是,儘管區輝的老闆不用付錢,他也不希望保險公司賠償鉅款。 因為這樣會影響公司的「信用額」。 只要賠償個案成立,即便付款的是保險公司,也會令投保的企業信用額受損,往後保險公司便會要求該企業付更高的保險費。周綺蓁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以為資方會替員工向保險公司爭取最大補償,殊不知對方是一丘之貉。 香港的榮景,就是建立在被犧牲的草根階層之上。大企業剝削小企業,小企業剝削工人,在老闆們眼中,商業利益比個別工人的家庭前途更重要,哪怕那丁點利潤不過占這些老闆們財產的萬分之一。 周綺蓁為了照顧家庭,生孩子後已沒有全職工作,只偶然在相熟的洗衣店打打零工,賺點外快。既失去家中的經濟支柱,又沒有足夠的賠償金應付生活開支,周綺蓁只好母兼父職,重操故業,回到茶樓當侍應生。可是十年過去,物價飛騰,工資卻跟十年前沒分別。眼見月薪不夠自己和女兒糊口,她只好另找兼職,一星期裡有三天到便利店值通宵班,早上6點下班後,睡不夠五個鐘頭又要到茶樓工作。 不少鄰居勸周綺蓁辭職,申領綜援,可是周綺蓁一口拒絕。香港社會福利署有一項「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畫」,讓有經濟困難的家庭申領救濟金,並且會依家庭狀況提供補助金及特別津貼。 「我知道我現在的收入只比綜援金額多一點,假如我辭職拿綜援,便可以全心投入照顧雅怡和雅雯。可是,你叫我以後如何教導她們要當個有承擔、有責任感的人?」 周綺蓁回答鄰居時都不動氣,笑眯眯地反駁對方的建議會為小孩立壞榜樣。 而這些言行被阿怡一一看在眼底下。 面對父親離去,剛升上中學的阿怡受到很大的打擊。區輝曾答應過女兒,說趁著阿怡小學畢業後的暑假一家到澳門玩三天,沒料到來不及兌現承諾便撒手人寰。阿怡本來就是個內向的孩子,經歷了生離死別變得更沉默寡言。不過她並非悲觀消極,母親樹立的榜樣令她瞭解到即使現實再殘酷也得正直堅強地活下去。因為周綺蓁每天忙於工作,家事就由阿怡一手包辦,諸如打掃清潔、買菜煮飯,以至照顧四歲的妹妹起居飲食。才不過十二三歲,阿怡已懂得照顧家庭,甚至曉得如何省錢,以有限的家用維持生活所需。阿怡每天下課後不得不拒絕同學的邀請,缺席課外活動,久而久之,她跟同學們的關係愈趨疏離,甚至被視作孤僻的怪人,但她毫不在意——她比同齡的孩子成熟,知道自己的責任。 跟阿怡相比,小雯的成長卻似乎沒有受父親早逝影響。 在母親和姐姐的庇蔭下,小雯就像一般孩子一樣無憂地長大。有時阿怡覺得自己好像太寵妹妹,但只要看到小雯天真的笑臉,她又覺得姐姐寵妹妹是天經地義的事。小雯偶爾頑皮耍性子,惹得阿怡板起臉孔責駡她,但每當阿怡急得哭出來——畢竟她只是個中學生——小雯便會反過來哄姐姐,噘著嘴摸著阿怡的臉龐親昵地說「姐姐別哭」。有時周綺蓁深夜下班回家,會看到兩個女兒吵嘴後和好抱著一起睡的樣子。 對阿怡來說,五年的中學生涯過得很不容易,但她還是熬過了,班中成績更是名列前茅。她的會考分數足夠她升讀預科①,班導甚至認為她往後能進一流的大學,但無論老師們如何勸說,她都不為所動,決定中五畢業後便出社會工作。在父親去世那一年,阿怡已做了這個決定,無論成績如何,她也會放棄讀大學的機會,為的是分擔母親一個人賺錢養家的責任。 ①2012年以前,香港沿用英式的五年中學、兩年預科、三年大學的教育制度,之後才改成今天的「三三四」學制,即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學。(本書注釋均為編者注)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