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柏楊 > 醜陋的中國人 | 上頁 下頁
醬缸文化(3)


  四、文化不但要變,而且貴在不斷維持良好的新陳代謝作用,使不合時宜、見不得人的文化,一層一層剝落蛻化,不斷產生另一層次的新文化。切忌過於好古泥古,拿「聖人之教」這頂大帽子來責人「離經叛道」,以致一堆古老的文化不變不棄,而形成麻麻雜雜、粘粘糊糊的一個大醬缸。要言之,當我們的本位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時,不必驚慌失措,也不必盲目地實行「文化抗戰」,產生義和團式的保衛本土文化運動,我們要知道文化有種族、地域、時間、階段、層次等等之別,但文化與文化都有互相依賴的傾向,這種依賴,包括縱橫兩個方面。例如:東方文明的發展與轉形,有賴於西方文化的物理學、數學、生物學、哲學、宗教、天文地理、政治法律等方面知識。西方文化的改進,也有賴於東方文化中的藝術、倫理、烹飪技術、拳腳功夫等等來充實它的內容。再從整個人類的文化來看,考古學上的文化分期,也是一個接著一個互有密切關係的。沒有石器時代,就沒有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石器時代也不能不經過青銅器時代,一步跨入今日的電器時代和太空時代。總之,文化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由這個文化與那個文化,經過這個時期到那個時期,漸漸濡化,遞變發展。

  第二,柏楊先生在中國文化問題的思想範疇、觀念形態上,都未超越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層面。五四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是最有意義的一件大事,對中國影響之巨,實在無與倫比。在文化史上來說,真是一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黃金時代。如果柏楊有魯迅、胡適那樣好命的生辰八字,也就不會因文字而罹牢獄之災了。如果沒有五四運動的發生,中國共產黨的出現,恐怕就不是那麼順利的事。甚至時到今天,我們回頭去看那時的《新青年》《獨立評論》,以及其他的《新月》《人間世》等期刊雜誌上有關中國問題,和文化思想方面的論述筆戰,真是多彩多姿,實在令人不勝懷念與讚歎之至!

  在八月十六日一個半小時的演講中,柏楊先生提出了一些在他的著作中一再指責過的醬氣。這些從醬缸文化裡衍生出來的問題,正是五四時期的健將們大聲疾呼過的論點。我們把他的演講內容,歸納起來,大概可分為下列幾個方面:

  一、閹割和纏腳。閹割這種慘無人道的不可思議的事,說起來實在是太噁心。我們的祖先竟做出這種見不得人的事,使我們後代子孫,個個臉上無光。婦女纏足這種「矯柔造作戕害天和」的習俗,起自南唐李後主宮中行樂,有宮嬪名窅娘,以帛纏足而舞,一時上行下效,相習成風,是為纏足之濫觴,此後誨淫造孽,長達一千年之久,中外有關纏足的各種史籍,真是洋洋大觀,不勝列舉,這個陋習大概在唐宋元明四、五百年間,發展還不很快,因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太,還是安徽鳳陽的大足婆,算是一個例證。可是到了滿清,卻加速發展,很快就成為根深柢固的風習。民國成立以前,除江西、廣東等邊區少數客家人以外,全國婦女沒有不纏足的。

  二、榮譽一元化的文化價值觀。中國人要想「揚名聲、顯父母」,唯一的一條路,就是一頭鑽進官場。做了官就可以發財,就有權有勢,跟著身份、地位,一切榮譽都有了。中國知識份子追求榮譽利祿的途徑,絕不是經商致富,或製造發明,而是科名文章。所以中國人的價值取向,素來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十年寒窗」讀書的目的,就是要擠入仕途,仕是「四民之首」,他們瞧不起工匠和農夫,也瞧不起唯利是圖的商賈,有身份的女子絕不肯嫁作商人婦。在中國文化裡,地位和聲威的外表層相是面子,中國的「讀書人」最愛面子。「面子」是中國文化份子的第二生命,「面子」也是中國文化份子的自尊心之最積極而具體的表現。所以,大家說:人生的情面、體面、場面,這三碗面「最難吃」,但又不得不吃。甚至時至今日的臺灣,還是一條鞭式的學制,教育不講究內容,不重視工藝和職業教育,人人只知由幼稚園、小學而中學,而大學,往一個窄門裡鑽。每年參加聯招的考生,在選擇志願時,是先選學校而後才是志趣,以大學的名聲費用的考慮為先,把所有各大專學校的所有科系,都填在報名單上,填完為止。入學目的還是受到「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萬鐘粟」那一套名利和虛榮觀念的作祟。

  三、鄉願。這兩個字的意思就是良知的泯滅,事情不分是非曲直,不管真偽黑白,只根據同個人的關係、利害、好惡論事,這種人無論做什麼都沒有正義感,都缺乏道德勇氣,處處推、拖、拉,對人敷衍,對事不負責任,所謂「明哲保身」「溫、良、恭、儉、讓」也者,只不過是隨波逐流、逃避現實的別解。

  四、「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爭。這個問題已在前面討論過了,不必再提。

  五、人權、民權和自由。這些名詞都是舶來品,在中國自己的文化中是從來沒有過的。中國人民在皇帝面前的地位,連狗還不如。什麼「民為貴,君為輕」,只聽見過有此一說,從來沒有看到事實的表現。終年胼手胝足,為孝敬肚皮而忙碌的人民,是沒有餘暇去從事任何較高級的文化活動的。一般的農民,只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生自滅式的自由。

  六、包容性。「心胸狹窄」是我們中國文化中表現得很強烈的弱點,以「我族主義」為中心的中國人,一向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對於被征服的「夷狄」和「化外之民」,燒殺、搶擄、姦淫,無所不為,絕不客氣;對外來文化特徵,處處都看不順眼,而且有意無意存著一種鄙夷和排斥的態度。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看美國,就更慚愧了。他們對待那些船民和難民,無論是友邦或敵國,都來者不拒,不但周濟衣食,而且還要提供教育、安排職業。這種同情心和包容性是何等偉大!

  七、容忍性。民主、法治、自由是現代政治的三大支柱。而「容忍」又是「自由」的基礎,不能容忍就不會有自由。胡適之先生在臺灣時,曾寫過一篇很有名的文章,登在《自由中國》,篇名即為《容忍與自由》。他的主張是:政府肯容忍,人民才能有自由。個人要肯容忍,才不致妨礙別人的自由。果能如此,則執政黨能容忍反對黨,黨內可以容忍黨外,大黨可以容忍小黨,大家就可以和平共存,各走自由發展的道路。有一次,我在紐約地下車裡看到一個黑人高高地蹺著二郎腿,那時是晚上,車上乘客並不多,並不妨礙別人行動。但一個員警走到他面前加以干涉,兩人都很不愉快,那個人就說了一句:「這是我的腿!」(我的腿放在哪裡有我的自由!)他不買那員警的賬,二郎腿還是照蹺在那裡。那個員警也只好默默地走了。我的心裡想,美國真不愧是一個民主自由有素養的國家!這種事如果發生在臺灣,那「三作牌」(柏楊語: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謂之「三作」)的員警會容忍那條二郎腿嗎?

  八、女權。在傳統上,中國社會男女生活的壁壘,特別森嚴,重男輕女的觀念深入民心。在封建時代女子不得抛頭露面,女子不能有財產權,不能成為一家之主,否則就是「牝雞司晨」,是反常的異教。女子與孺子、小人相提並論、等量齊觀的,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孔聖人的遺教還強調女子不必有才能,只要嚴守婦道、從一而終就好了,所以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婦女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再加上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便是「三從四德」,也就是當時社會壓迫女子的道德律,自古以來男子三妻四妾有如家常便飯,可是在舊禮教約束下的女子,如有不貞,只有去死的一條路,別無選擇。「吃人的禮教」殺起人來,比什麼都厲害。所謂的「貞節牌坊」,鼓勵女子個個要三貞九烈,正是禮教吃人的一個代表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