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元史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八十一回 趙孟頫入宋和兵(2)


  一時群臣議論,無允和者,惟侍郎蘇伏威,尚書李穆、右丞劉知幾、左相范國昌四人以為可和,帝不悅而罷。

  一連數日,群臣堅持不和,帝召元使臣趙孟頫、李邦寧二人,以國書玉璽,謝而遣之,二臣知事不諧,忙俯伏奏曰:「議和乃寡君有求于陛下,非陛下和寡君也。陛下曷不卷雷霆之威,施雨露之仁,使兩國百姓各安生業,處於堯舜之世也乎?」

  帝曰:「汝主地土,莫非大宋之物,而猶欲割襄漢四郡以通漕運,自為計則得矣,朕不受汝主愚也。」

  趙孟頫又奏曰:「陛下去四郡,獲四郡,于陛下之版圖並未損也,何不可之有?」

  帝怫然曰:「宋元欲和,除非德祐複還,會稽諸陵無恙,方可議和。」

  李邦寧叩首奏曰:「恭宗皇帝北狩,業已殂落,太子完普現今作賓王家,封為瀛國公,寡君優禮相待。至會稽諸陵皆先帝失德所為,今世皇墓木已拱,寡君深悔之,又不敢直彰其惡,特令浙省平章修復皇宋陵墓,以蓋前愆,故投誠乞憐于陛下,陛下獨無意乎?」

  種世龍在旁厲聲答曰:「伐陵取骨,乃群盜所為,蒙古殘酷如此,天必棄之,至廣右慶遠四郡,以我兵臨之,如探囊取物,何勞汝主將機就計,謂以割奉大宋,而欲我襄陽四郡耶?恐汝主此念差矣!」

  關普靈亦正色責之曰:「寄語汝主,能戰則來,否則遂降。宋元世仇無可議和。」

  趙孟頫、李邦寧遂不敢多言,再拜辭去。

  不數月,二臣又奉元主詔至,雲:「以元貞元年修復皇宋陵寢,今更於每陵置守塚三百戶,以贖前愆,瀛國公願送還人宋,至廣右慶遠四郡,不必動兵,即日歸宋。更增歲幣十萬,計襄陽等郡所出,每歲不過此數,乞兩國通好,講信修睦。」

  帝覽畢,笑曰:「朕恢復仗義大舉,寧為此歲幣金錢起見耶?」

  又以問樞密正使岳燕超,燕超曰:「臣職在樞密,身任武職,惟知有戰而已,餘非所知。」

  惟左相范國昌從容奏曰:「臣愚以為陛下仗義恢復,原應掃平區宇,聿新王室,但立國偏安,定鼎海隅,以陛下之英明,文武之贊助,能與大元並駕爭驅,亦可謂千載一時矣!即雲議和,一出元人本意,和不和,尚以我為政也,且元人能以欲取姑與之策和大宋,大宋獨不能以欲擒先縱之策款元人乎?陛下何必爭此一間,使戰鬥無已時也?」

  帝亦念歷年戰爭,費用浩繁,歲入不支,又損兵折將,殆無虛日,亦欲趁此允和,待休養數年,生息聚斂,再議征伐之舉。

  乃謂范國昌曰:「或戰或和,卿意何如?」

  范國昌曰:「戰者,乃陛下恢復不易之理;和者,乃一時休養權宜之計,此一言而決耳!」

  尚書司馬肅亦曰:「和不可拒,而戰亦不可忘,此出自陛下聖裁耳!」

  帝乃諭文武曰:「論德祐崖山之事,宋與元萬無和理,但以兵連禍結,生靈塗炭,將士死亡,血戰何時已乎?朕欲少屈,姑允其和,使軍民得以休息,至割地一款,卿等更宜籌劃,不可少失銳氣。」

  種世龍、關普靈、狄定國三人齊出奏曰:「陛下既決定與和,臣等不敢爭執,但議和各款,須令臣等參酌。」

  帝曰:「此事由關卿等主持。」

  文武遂齊至樞密府中商議,以為當如契丹石晉故事,以南朝為父,北朝為子;否則南朝為君,北朝為臣,以親王大臣各一人為質于宋,更割膏腴富饒二十郡,歲幣一百萬,則襄陽四郡可歸,餘皆依樣云云。范國昌笑曰:「何必石晉,即如金人之事,以南朝為兄,北朝為弟,足矣。以親王大臣為質,此事未妥。」

  種世龍讓之曰:「左相袒護蒙古耶?」

  范國昌曰:「非也,以元人為質于宋,豈能相容?竟不用質,足見大宋以信義為重,且免生意外之事。」

  眾皆然之。國昌又欲減割郡歲幣之數,眾皆力爭曰:「不可。」

  議定上之。帝乃減二十郡為十郡,百萬為六十萬,謂曰:「酌乎其中,不可大過,恐梗和議,致爭戰無已時也。」

  范國昌贊成之。

  帝始召趙孟頫、李邦寧入見,謂之曰:「朕之本意,原欲光復舊物,宏我國家,但為生民起見,屈意允和,議和各款,當依大宋。二卿速歸去見汝主,若能如議,便兩國修好;不然,朕之兵,即日渡江取東京諸路,先為大宋掃陵墓矣。」

  二臣再拜稽首,謝曰:「陛下若能允和,則天下蒼生之幸,寧獨寡君與在廷文武同受其賜哉!」

  二臣領命辭出,不敢停留,星夜回上都而去。直至宋重康七年,元成宗大德十年秋九月,趙孟頫、李邦甯二行人,又齎國書入宋,以南朝為兄,北朝為弟,割廣右慶遠、泗城二府,郁林永安二州及江右之臨江、瑞州、袁州三府,寧都一州,凡八郡與宋。荊楚則畫江為界,以襄陽、漢陽、德安、安陸四郡歸元,歲幣三十萬,玉璽獻與宋主,惟瀛國公自言在燕已久,不欲回宋,北朝亦未敢強。餘皆依議。趙孟頫、李邦寧先至樞密府,與宋文武相見。諸臣猶欲再議,左相范國昌曰:「行人之跋涉至矣,既欲修好,惟堅信義可也。」

  預先奏聞,次日帝乃大設朝會,元使臣朝見畢,將玉璽國書及諸般禮物呈上。俯伏奏曰:「陛下宏天地之愛戴,仁育萬物,恩沾率土,寡君及在廷文武實被其賜,和議各款,俱一一如命,祈陛下睿覽。」

  帝觀畢,謂使臣曰:「朕屈意允和,亦為兩國之生命耳,元主但出本心,朕焉有不俞允之理?」

  趙孟頫稽首奏曰:「寡君欲與民休息,直齋戒沐浴,以告於宗廟社稷,始遣下臣,寡君囑下臣之言,皆抽肝擢膽之言也。寡君所望者,得陛下一俞允,則大元宗廟社稷之靈,實邁相之。」

  帝悅。李邦寧亦奏曰:「從此二國修好,邊陲無警,內外文武,亦得以共享升平,罪臣等蒙陛下之賜,亦可謂不辱君命矣。」

  帝亦曰:「朕不食言,令守臣讓還四郡之地,以便二卿覆命。」

  趙孟頫、李邦寧再拜謝訖。

  帝命於偏殿設宴,以待使臣。時百官畢集,飲酒樂甚,惟武班中諸臣見和議已成,欲退四郡之地,未免怏怏,皆曰:「我等疆場血戰,始得四郡,乃以片言棄之,從前汗馬功勞,盡成畫餅。況此四郡,乃得之于賈翀,非奪之於蒙古也。」

  帝聞之,頗不懌。有范國昌私問李邦寧曰:「元主為君何如?」

  李邦寧曰:「內事決于宮閫,外事委于大臣,而連年寢疾,元主殆不久于人世矣。」

  國昌又問太子何如,邦寧曰:「無太子,有國者,其北邊總兵之懷甯王乎?」

  帝又謂趙孟頫曰「卿雖仕元,猶能奉使,和二國之好,不忘故主,而留夢炎乃竟領兵伐宋,是自取其死也。」

  言之令人髮指。趙孟頫拜謝曰:「前者非留夢炎阻詔,則宋元早聯和,無此數番爭戰矣。」

  使臣與文武等,盡歡而罷。

  越日,帝交割四郡,重賞使臣,遣侍郎蘇伏威、給事李進誠,二人入元報命,以答其禮,自是,而和議成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