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元史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八十一回 趙孟頫入宋和兵(1)


  嶽招討等三大帥及諸將士回國,次日朝見,帝慰勞備至。

  於是招討岳燕超進爵為王,予長子岳鎮為南安伯世職;樞密狄定國進爵為保昌公;節度寇複雷進爵為甯武公;如種世虎、狄勇、岳坤、慕容長、藍天蔚等俱加大都督,三大帥各部將佐,亦論功升秩有差。陣亡諸將,如斛律亢宗追封武烈侯,焦芳武勇侯,牛肱、張燕、屈突申、傅突,俱以伯爵贈之,子孫蔭其本職;陣亡士卒各有優恤,所在立廟,命有司祀之。大出帑藏,重賞三軍,甯武公寇複雷仍為長沙節度使,彈壓各鎮。即以便殿設宴,飲至,眾臣山呼拜舞,謝恩而出。

  數日後,甯武公寇複雷率其本部將赴長沙,入朝陛辭,奏曰:「廣右大功,業已底定,尚有慶遠、泗城二府,郁林、永安二州,未入版圖,陛下宜詔高節度,不時訓練人馬,若有機會,立攻下之。以便建閫立鎮。」

  帝允之。寇公辭帝,赴長沙而去。帝亦以廣右不全為宋土,終為後患,即日下詔與高耀卿,乘機進取。高節度遂檄各鎮將,逐日厲兵秣馬,尚猶未動。

  元朝守臣疊次飛章奏人上都,元成宗憂形於色,召平章政事張九思、梁珪等,問曰:「朕不用卿言,悔已無及。今廣右陷沒,僅餘四郡,觀宋人之意,不盡得不止。卿等何以處之?」

  禦史台臣力言:「參政蒯毅夫失陷廣右,多由三軍不努力,將帥不協心,致此大敗。辱國喪師,失地數千里。毅夫雖死,尚宜逮其家屬,論以覆軍之罪,然後朝廷命親王大臣,協同陝右、滇南二省勁兵討之,以圖恢復。所謂乾綱獨攬,陛下不可不明信賞罰也。」

  成宗聽畢,歎曰:「夫疆場披堅執銳之士,枕戈待旦,臥雪通宵,皆為國也,幸而勝,則蔭子封妻;不幸而敗,則肝腦塗地。朕昔在藩邸治軍,親所閱歷,將士以軀命博功名,死生存亡,旦夕殊難料也!卿等安坐朝堂,徒事筆墨,業同蝕蠹;技比雕蟲,叨服章縫,惟呻占畢,一聞敗挫,即雲將帥失人,士卒畏死。但閫外之事,非卿等所知,慎勿妄言!留夢炎其車鑒也!」

  台臣等大慚語塞。

  左丞相哈刺哈孫亦奏曰:「陛下負宗廟社稷之靈,當赫然震怒,以圖討賊。不然,恐負世祖寄託之望,並徽仁裕聖皇后手詔之心。」

  平章張九思獨曰:「恢復境土,固為國家立威,然必師武臣力,將帥得人,乃為有濟。目下內外大臣,無出宋人右者,此何以戰?依臣愚見,惟畫地求和,各安境土,然後養精蓄銳,以觀其變,此長策也。」

  集賢大學士阿魯軍撒力爭曰:「大元中外一統,豈容宋人鯨吞虎視,不大挫其威,則侵伐不止。平章之計,毋乃款和誤國,效宋人南渡之事乎?」

  梁珪亦曰:「以陛下英明,兩國既勢均力敵,非戰則和,今戰不能,和不可,臣不知計之所出矣!戰與和,惟陛下獨斷獨行耳。」

  時群臣各執一說,有議堅壁清野以待之者,有議會合京西、滇南、福建江右、川、湖五省以討之者,獨中書右丞相完澤默然無語,帝遂問之,完澤奏曰:「諸臣之議皆未盡善。依左丞相之計,則兵連禍結,戰無已時,徒驅數百萬生靈,委之鋒鏑之下;依平章之見,畫地求和,恐宋人未必允。蓋昔年金人和宋,以有秦檜為內應,故指揮如意。今宋人非複南渡時也。君臣同德,將相一心,日夜臥薪嚐膽,以複崖山之仇為事。其國以得人為強,其兵以久練而精,廷臣謂欲與戰,適驅羊人虎耳!臣愚以為陷沒兩廣不足慮,惟陷沒襄漢者,憂方大耳。」

  成宗一聞此語,拍案稱善,蓋宋師既得襄漢,漕運梗塞,惟海運一路入京。上都路十分不便。完澤又奏曰:「臣愚以為與宋和者,應目下之急,不必與宋久和。且休養觀變,此至善之策也。」

  帝欣然從之。謂文武曰:「朕意決矣,廷臣有再言戰者,朕必唾其面。卿等可至中書省,酌議以聞。」

  於是文武不敢複爭。

  張九思、梁珪等皆至中書,會合台省九卿文武,議複襄陽、德安、安陸、漢陽四郡地,而以廣右慶遠、泗城、郁林、永安四郡歸之,湖廣則畫江為界。大江以南為宋,北為元,立盟修好,休兵養民,並遣使先至桂林止兵,然後議行人,直人武都,與宋定盟,文武議定。

  次日,奏聞元主,請以翰林學士趙孟頫為行人,領太醫院事李邦寧副之,二人皆宋舊臣,故有是命,帝無不允從。元主修定國書,副以禮物,並太后所授玉璽,歸之于宋。且曰:「朕不嫌自屈,作無璽天子,凡以為兩國體兵養民也,二卿其善達朕意,慎不辱命。」

  趙孟頫、李邦寧領詔而出,即定于次日起程,不日遂達武都。

  宋重康六年夏五月也,宋主臨朝,有近臣奏知,即命元使臣趙孟頫、李邦寧二人入見。帝見二臣,皆故宋人,大有不悅,因問曰:「二卿既仕大元,今至小朝廷,見朕何意?」

  趙孟頫惶恐免冠,稽首對曰:「陛下龍飛禦極,寡君特命下臣入賀,一則寡君度德量力,不敢與陛下及在廷文武諸執事並駕爭驅,故俯懇上國,聯盟修好,息兵養民。下臣因不避斧鉞之誅,冒幹天威,悚息待命。」

  李邦寧亦俯伏奏曰:「罪臣等逃死餘生,原不應以閹廢刑餘汙及興朝,而寡君與在廷文武皆曰:『欲休兵養民,非二臣不可遣也。』竊以寡君與在廷文武之意,非以罪臣等乃大宋委棄餘息,一線可通。冀陛下宏堯舜之仁,闊天地之量,而兼容並包也乎?故罪臣等昧死入覲,乞陛下憐而赦之。」

  帝始回瞋作喜,問曰:「二卿仕元,現居何官?」

  趙孟頫奏曰:「下臣逃死歸安,自謂已得偷生,應埋首江浙,與草木同朽矣。乃廉訪使程文海再三相逼,郡縣迫促,目下待罪翰林學士,實大宋之首惡也。」

  李邦寧奏曰:「臣以小黃門隨恭皇帝入元,元主用以給事內廷,供使令而已。近成宗在位,始命罪臣領太醫院事。」

  帝首肯者再,曰:「元主欲與朕和,其意何如?」

  趙孟頫忙俯伏丹墀,將玉璽國書獻上,奏曰:「寡君不忍生民塗炭,願作無璽天子,而以國寶歸於陛下,則薄海內外皆知正朔所在矣。地土則廣右陛下已轄九郡,寡君更割慶遠、泗城、郁林、永安四郡以奉陛下,以成全美,而與陛下求襄陽、德安、安陸、漢陽四郡之地,以便畫江為界,以江之南者屬宋;江之北者屬元,干戈永息,生民樂業,兩國赤子皆戴陛下之德于不衰矣,伏乞陛下聖裁。」

  帝觀其國書,大意亦與孟頫所言相似,乃曰:「二卿且退,候聯與文武商議。」

  趙孟頫、李邦寧叩謝而出。

  早有右相種世龍、大將軍關普靈奏曰:「宋元之仇,不共戴天,萬無可和之理。以勢言之,蒙古雖中外一統,而宋以海南偏安,足與頡頏。仗陛下天威,文武努力,尚當削平區宇,再造社稷,方雪崖山之恥,報伐陵之仇。以雲議和,斷乎不可。」

  尚書皇甫惇奏曰:「元人請和之意,特屈於一時勢衰力竭耳,明為休兵息民,暗為養精蓄銳。其勢如猛獸噬人,必先卑身帖耳,始得以肆其讒口。此勾踐沼吳之策,而亦金人款和愚宋之謀也。南宋已誤,陛下豈容再誤?」

  樞密副使狄定國奏曰:「慶遠四郡皆掌握中物,何勞元人割取,其意殆欲得襄陽四郡耳,四郡一得,則漕運可通,元人不懼我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