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三國志通俗演義 | 上頁 下頁 |
前言①(1) |
|
(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前言) 《三國志通俗演義》(原題《明弘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是羅貫中所寫的一部歷史小說,也是我國小說史上的著名作品之一。它在今天不僅可供一般讀者的閱讀,而且是研究我國小說史的一種重要資料。自清初以來,由於毛綸、毛宗崗父子修改過的《三國演義》廣泛流傳,羅氏原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反而較少受到注意,有少數研究工作者甚至把毛本《三國演義》作為研究羅貫中及其創作的依據,或把《三國演義》中表現毛氏父子觀點的部分作為元末明初的社會現象來加以研究。所以,重印《三國志通俗演義》,使更多的讀者能夠得到這部書,顯然是一項有益的工作。 一 自東漢末年至魏、蜀、吳三國鼎立,最後統一于晉,這一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十分動盪的年代,階級矛盾尖銳複雜,各統治集團之間的鬥爭非常激烈。為了總結這一歷史過程中的經驗教訓,作為後人的借鑒,當時就出現了不少有關的歷史著作。晉人陳壽所編的《三國志》則是一部系統地記述三國史事的專著。南朝宋裴松之為它作注,又徵引了漢末和三國以來的許多史籍,保存了大量史料。這些史書,為後來民間文藝中的三國故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三國故事很早就在民間流傳。從唐代李商隱《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詩句來看,可能當時已有演述三國故事者,但因文獻不足,詳情無從考知。到了宋代,隨著「說話」藝術的盛行,三國故事流傳更廣,並出現了專說「三分」(即三國)的著名藝人。元代至治年間新安虞氏所刊《全相三國志平話》可能就是「說話」人的底本。金、元時代,三國故事還被大量搬上舞臺,據《錄鬼簿》和《太和正音譜》等書記載,劇目多達四十餘種。總之,由於在民間的長期流傳過程中得到不斷加工和再創造,三國故事就更趨豐富,某些人物形象 已塑造得相當豐滿(例如,關漢卿雜劇《關大王單刀會》中的關羽,就是塑造得很出色的藝術形象)。羅貫中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高儒:《百川書志》),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 這部小說在思想內容與藝術性上都有者自己的特點和成就。就思想內容來說,它在一定程度上具體、形象地描繪了三國時期尖銳複雜的政治鬥爭,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暴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醜惡和虛偽,反映了人民的災難和痛苦,從而有其不可忽視的認識意義。 「欲知三國蒼生苦,請聽《通俗演義》篇。」(修髯子:《三國志通俗演義引》)確實,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從黃巾起義被鎮壓、董卓專權開始,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彼此爭奪權力的鬥爭,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戰禍連綿不斷,隨之而來的是對人民群眾極其野蠻、瘋狂的迫害與屠殺。董卓遷都長安、李傕郭汜之亂、曹操攻徐州、馬超屠曆城,……封建統治階級製造了多少個慘絕人寰的浩劫! 在反映封建統治階級與人民的矛盾的同時,作品以主要篇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與鬥爭。各統治集團為了自身的利益縱橫捭闔,反復無常。一會兒曹操和袁紹聯合討伐董卓,一會兒曹操與哀紹爭戰不已;今天曹操結納劉備,明天又把劉備當作逆賊;有時蜀吳聯盟抗曹,有時蜀吳又混戰一場。而且,即使在彼此聯合時,也仍然各懷殺機;即使在至親骨肉之間,也玩弄權術,甚至互相殘殺。 《三國志通俗演義》在反映這一切時,雖有不少藝術虛構,但其基本情節卻大部分是以史書記載為依據的,正如章學誠在《丙辰劄記》所述,此書「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也正因此,此書曾對傳播三國歷史知識起過相當大的作用。在舊社會,勞動人民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當然沒有可能去讀陳壽《三國志》一類的史籍,而由於此書(包括據此編寫的戲曲、平話)的廣泛流傳,下層人民對三國歷史的瞭解遠遠超出對其他時代歷史的瞭解。當然,在這方面也有弊病;它的一些虛構的故事經常被誤認為歷史事實(例如清代詩人王士禛有《落風坡用龐士元》之作)。但就大體來說,它在普及歷史知識上還是利多於弊的。特別是:在三國時期發生了許多戰爭,其中並包括好些著名戰役,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作品對這一切都寫得很具體、生動,從而在傳播歷史知識的同時又傳播了軍事知識。這對於農民起義軍學習戰略、戰術也曾起過積極作用。清劉鑾《五石瓠》中說:張獻忠「日使人說《三國》、《水滸》諸書,凡埋伏攻襲皆效之」。張德堅在污蔑太平天國革命的《賊情匯纂》中也說:「『賊』之詭汁果何所依據?蓋由二三『黠賊』采稗官野史中軍情仿之,行之往往有效,遂寶為不傳之秘訣。其裁取《三國演義》、《水滸傳》為尤多。」 但是《三國志通俗演義》也存在著不少封建糟粕。首先,書中大力鼓吹忠義等封建倫理觀念,塑造了—大批「忠臣義士」的形象,既有忠於漢獻帝而反對曹操的董承、吉平,又有忠於曹魏的龐德、王經;既有忠於劉璋而反對劉備的王累、張任,又有忠於劉備的關羽等人。總之,無論他的主子是誰,只要為其主子效死,就被作為「忠臣義士」來讚揚,尤其是關羽,更被視為「忠義」的典範,受到作者的盡情歌頌。這種描寫,實際上是引導讀者全忠盡義,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舊時曾起過相當有害的作用。其次,書中還表現出宿命論觀念和迷信思想,如孔明禳星、關羽索命之類,不一而足。此外,書中還把黃巾起義軍誣衊為「賊」。這些封建、荒誕的東西,都是在閱讀時應該進行批判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