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上古神話演義 | 上頁 下頁 |
第一六〇回 禹會諸侯戮防風氏 啟為天子滅有扈國(1) |
|
且說夏禹到了苗山之後,那時萬國諸侯已到得不少。百姓聽見夏禹駕到,亦都來歡迎。到得一處,只見新建築的宮觀不少,都是預備給夏禹住的。但那上面的匾額有的題「堯台」二字,有的題「舜館」二字,旁邊都有銘記,稱讚堯舜之功德。夏禹見了,暗想:「他們來歡迎我,而竭力稱讚堯舜,就是表明說我之功德不及堯舜而已。我現在已將出世,何必再與他們爭閒氣?統統都隨他們就是了。」 到了大會將開之前一日,各國諸侯差不多到齊,只差了一個防風氏。那防風氏國離苗山最近,偏偏不來,夏禹心中非常不滿。暫且不表示。 次日,夏禹大會諸侯,朝覲禮畢,便將平日考察諸侯功德優劣的一張成績單發表,如某某有功,某某有過,某某平平,某某功過相抵,某某過不掩功,某某功不掩過之類,條分縷析,纖悉不遺,確實允當。眾諸侯看了,無不震悚佩服。夏禹對於那有功的加之以獎勵,對於有過的加之以訓戒,其餘或獎戒並施,或獎多戒少。自此之後,那座苗山就改名為會稽山,就是為在此會計諸侯功過的原故。到了第三日,夏禹又召見各地耆老,詢問他們地方的疾苦。 然後又會集各國諸侯,向他們發佈兩條政綱,一條是叫他們應該普及教育,注重於詩、禮;一條是民間所用之銓衡鬥斛等應該注意,使它們齊一。從前帝舜時代,每次巡守,都以此為考察之一種,無如日久頑生,愚民無知,往往任意私造,輕重不等,大小不一,以致欺詐疊生,爭訟以起。而在上的人以為這種是小事,不去理會它,實與風俗民情大有關係。以後務須隨時審察,使它畫一,是亦為政之要道。」 眾諸侯聽了,皆唯唯答應。 夏禹又說道:「寡人在北方聽見眾諸侯對於寡人的築城郭。修戈甲之事大不滿意,所以時有反側之謀。但是寡人所以要如此的原故,亦無非為衛國衛民而已。現在與眾諸侯約,寡人已有決心尊重眾諸侯之意,將已築成的城郭統統拆去;將浚治的池隍統統平去;將所有的戈甲統統焚去,與爾眾諸侯以赤忱相見。但願爾眾諸侯此後對於中央政治亦恪盡臣道,無有猜虞之心。那麼天下統一,永無戰爭,實是萬民之福,未知爾眾諸侯以為何如?」 眾諸侯聽了,一齊稽首道:「我王果能如此推心置腹,臣等如還有不服的,那真是叛逆之臣了。」 夏禹亦大喜,即命從人將所帶來的戈甲一概先焚去。又發命令叫各地已造的城池即行毀去。將造者停工,未造者勿造。眾諸侯見了,無不歡欣鼓舞。又過了一日,夏禹叫秩宗伯夷將那預備好的禪禮物件檢點齊集,就率領眾諸侯在會稽山舉行禪禮,以告成功於天。自古以來,禪會稽的只有夏禹一個而已。 又過了兩日,剛要散會,忽報防風氏來了。夏禹大怒,叫他入見,責備他不應該後到。那防風氏自恃身體長大,悍然不服。那個大頭昂在空中,抗聲辯道:「從前你所發的政令都是擾亂天下之法,所以我不願來。如今你自己已知改過,下令取消,所以我仍來。來與不來,是我的自由;就使我竟不來,你奈何了我呢!」 夏禹聽了,勃然大怒道:「從前塗山之會,已和眾諸侯說明:如果寡人有驕汰不德之處,應該和寡人直說,汝何以不說,倒反在此煽惑諸侯?那是什麼理由!現在既已後到,又出言無理,實屬不成事體,按照軍法,後期者斬。」 說罷,回顧左右:「與我拿下斬首!」 左右得令,紛紛前來。但禁不起防風氏的大腳一踢,統統都踢倒,有幾個竟至踢死。 防風氏指著夏禹大罵道:「你這個文命小子,竟敢來得罪我!我賜死你,看你怎樣!」 說著,舉起大腳竟踢過來。夏禹見左右之人或傷或死,正在沒法,忽聽見他說又要來踢自己,不覺惶窘之至,口不擇言的喝道:「會稽山神何在!」 驀地一人從外飛來,剛剛將防風氏的大腳擒住。眾人一看,原來是個龍身烏首的怪物,大家知道他是會稽山神了,無不驚怪。防風氏亦大吃一驚,但是右腳已不能動,急忙俯首用拳來打。哪知拳剛伸出,又給會稽山神龍爪抓住,防風氏力雖勇猛,至此已無法可施,然而會稽山神急切竟奈何他不得,兩個神人相持許久。夏禹要想叫人去殺他,只見他身在半空之中,尋常之人不過與他的腿膝一樣齊,哪裡殺得他著呢?然而又沒有在他身上千刀亂斬之理,要想推他倒來,無如他力大如虎,急切決推他不倒。展轉思維,無法可想,忽然叫道:「有了!」 忙令左右趕快用畚鍤挑泥,在防風氏身邊堆起來,要和他身子一樣高,庶幾可以施刑。這時觀看的百姓甚多,看見夏禹的神力如此之大,大家都來幫忙,七手八腳,頃刻之間,已造成了和堤防一般的一座塘(原注:現在名叫刑塘嶺,在浙江省紹興縣西五十裡),和防風氏一樣高,已可以用刑了。但是戈甲統統焚去,刑人的刀都沒有了。 湊巧,夏禹身邊尚存有一柄寶劍,劍腹上刻有二十八宿之形,劍面上記星辰,劍背上記山水,是夏禹前所親鑄了佩帶的,便解下來,付與左右。左右之人拿了劍,爬上堤防,照防風氏的頭頸上猛砍過去。防風氏早想爭持,無如身軀為會稽山神所絆住,不得動彈。寶劍斬過去,只能厲聲號叫,其聲忿慘。這時人叢之中亦有兩個人慘叫道:「我們不報此仇,誓不做人!」 眾人聽了,無不詫異。正要尋覓,忽聽得大聲陡起,恍如天崩地塌,仔細一看,原來防風氏已被殺死,身軀倒了下來。眾人一看,只見他的長度足足橫有九畝之地,血流成渠,腥氣四溢,真是異種。這時會稽山神事務已畢,向夏禹行禮,倏然不見。夏禹就叫人將防風氏屍首埋葬,用了數十人才能扛動。那個頭安放在車上,他的眉毛高出在軾的上面,想見其頭之高大了。後來到得周朝春秋之時,吳王築會稽城,發現一骨,其大可以專載一車,莫名其妙,叫人到魯國問孔夫子。孔夫子告訴他是防風氏之骨,大家方始恍然。後話不提。 且說夏禹殺了防風氏之後,諸侯無不震懼。夏禹向他們解釋一番,諸侯陸續散去。夏禹又將他從前在此山上所得的金簡玉字之書及赤碧二珪等,依舊埋藏在會稽山中。就是那殺防風氏的寶劍,亦選了一座山(原注:現在浙江省紹興之秦望山)藏它起來。諸事已畢,夏禹就向帝女說道:「我們可以去了。」 帝女點首稱是。 到了次日,夏禹忽說有病,午餐之時,胃納驟減,數口之後,即停箸不食。左右要來撤去,夏禹道:「寡人食餘之物,不可以再使他人食之。」 當即回顧帝女道:「汝可傾去之,以留一個紀念。」 帝女答應,隨即將那食餘之飯用手撮了,向空中四面撒去。有些落在山中,有些落在澤畔,有些落在江中,左右之人看了,也不知道它是什麼作用。 哪知到了後來,這落在山中的就變成一種石子,狀如鵝鴨之卵,外有殼重疊,中有黃細末如蒲黃,或狀如牛簧,糜糜如面,可食。(原注:現在浙江省嵊縣北十五裡,有餘糧山,即以產禹餘糧石著名。此山又名了山,山下有了溪,就是說禹之事功終了於此之意)那落於澤畔的變成一種藤類,葉如菝葜(báqiā,也稱金剛藤,多年生藤本落葉攀附植物。生於山坡林下。分佈于中國長江以南各地和日本。),根作塊狀,有節似菝葜而色赤,味似薯蕷。那落于江中的隨潮流至扶海洲上,變成一種篩草,其實食之如大麥。這三種後人統叫它作禹餘糧。有一說,夏禹戰勝而棄餘糧,化而為石,所以叫禹餘糧。這一說不知它的出處。查夏禹戰爭都在未即位之前,那時事功正方興未艾,不能稱為了又戰勝而棄餘糧,揆之情理,既屬暴殄天物,抑且近於驕傲,不合夏禹之為人,故不採取。閒話不提。 且說夏禹自從那日病了之後,日日加重,左右勸進醫藥,夏禹一定不許。到了晚間,除出帝女之外,並不許有人在他屋中伺候。有一日,夏禹忽然起來沐浴更衣,到得夜間,左右之人覺得夏禹所住的院內光明四徹,且人語聲甚雜,不知何故。然而夏禹吩咐不准進去,亦不敢進內。到得次日,進內一看,只見夏禹冠服整齊,仰臥榻上,近前細視,已嗚呼了。到處尋視帝女,則不知所往,大家非常著急。 然而已無可如何,只得飭人星夜往安邑通報。一面由秩宗伯夷預備殯殮,一切悉遵夏禹生前所定的法令:衣裳三領,葦槨四寸,桐棺三寸,此外並無別物。就在會稽山旁擇地營葬,亦是夏禹定令:死于山者葬於山,死於陵者葬於陵之意。葬時土地之深穿下七尺,下不及泉,上不通臭,僅僅足以掩棺而已。又取一塊大石,以作下窆之用。現在此石尚在,名叫窆石,石上刻有古隸文,無人能識。 葬畢之後,又在墳旁給夏禹立一個廟,廟中刻像供奉,兼刻一個帝女之像,在旁邊侍立,大家都叫她聖姑,到得後世尚在。後來夏禹墳上時有大鳥飛來,給她守護。春天拔草根,秋天除蕪穢,年年如此,因此叫這作鳥社。縣官禁止百姓,不得妄害此鳥。她祠廟下的祭田又有無數大象來給她耕田,也是年年如此。百姓都說,神禹之神,到死了都還是神的。山東有一口井,深不見底,就叫禹穴。後人以為禹穴就是禹陵,那是弄錯了。閒話不提。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