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上古神話演義 | 上頁 下頁 |
第一五九回 禹讓天下於奇子 分散藏書於各處(2) |
|
且說夏禹自從九鼎鑄成之後,知道自己脫離塵世之期近了,作好種種的預備打算。過了一年,正是夏禹即位的第八歲,正月初吉,就下了一道命令給萬國諸侯,定于某月某日在揚州之苗山大會。命令發出,夏禹自己亦整備行裝,叫伯益攝政,和杜業、輕玉、季寧、然湛、施黯等在都留守,將平日所著的《真靈寶要集》、《天官寶書》、《靈寶長生法》等書、又治水時所用的赤碧二珪、伏羲氏所賜的玉尺、軒轅氏的銅鏡等等統統帶了走。又自以為年屆百歲,起居需人伺候,特引古人行役以婦人之劄,叫帝女亦隨侍而行。 到得動身的前一日,叫過真窺、橫革、之交、國哀四個人過來吩咐道:「汝等四人隨寡人平治水土,歷盡勤勞艱辛,現在年紀盡老繕了,好好保養餘年,俟寡人歸來再見吧。」 真窺聽了這話,莫名其妙,不知道他話中含著什麼意思,只得唯唯答應。夏禹回到宮中,又叫過兒子啟來吩咐一切,並且賜啟一塊美玉,名叫延喜之玉。說道:「我向來不貴寶玉的。但是從前捐璧於山的帝堯亦曾經授帝舜以苕華之玉,照這樣看來,玉之為物,亦未始不可寶貴,汝其善藏而善守之。」 啟再拜而受。 夏禹又與塗山後話別,回轉頭來,看見一個少子站在身邊,是平日所鍾愛的。因又想起一事,再叫過啟來吩咐道:「汝這個小兄弟,我打算給他一個封國,在褒的地方(原注:現在陝西省褒城縣)。我明日即須動身,已來不及,將來又恐忘卻,汝須代我記著。」 啟唯唯答應。 到了次日,夏禹起程,宰相伯益率領百官至南門外恭送。忽見有兩人匆匆而來,原來是大章、豎亥二人。夏禹在帝舜未崩時,叫他們去測步大地的,如今方才回來報告。大章所步的是東極至於西極,共總有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零七十五步;堅亥所步的是南極至於北極,共總有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零七十五步,兩數相同。所以他們兩個同時出去,同時回來。夏禹看了,遂慰勞道:「汝等多年在外,僕僕奔走,辛苦極了,作速去休息吧。」 又吩咐伯益對於二人須重加賞賜。伯益聽命,和群臣自回朝中不提。 且說夏禹這次出行並非直到揚州,他的心思,是要將他所有的秘書寶物等分藏在各山,以便後世有緣的可以得到。所以他的出門先向西南行,從風陵堆逾過黃河,直到熊耳山(原注:現在河南省盧氏縣南七十裡),選擇了一塊地方,叫從人開鑿一間石室。夏禹本來有預備好的一個金匱,石室鑿好之後,便將他攜來各種圖書寶物之中揀了幾種放在金匱內,就拿到石室之中去藏著。然後又叫從人用土石將石室遮住,隱在裡面。到得後來,士人但知道夏禹曾經在此山藏書,究竟所藏何書及藏在何處,均不得而知了。 這時帝女在旁問道:「天下名山有九,熊耳山並非天下名山,藏在此地是什麼原故?」 夏禹道:「熊耳山是洛水發源之地。洛水最有神靈,當初帝堯授帝舜及帝舜授寡人以天下,皆于此水中得到禎祥。又從前寡人治洪水時,亦曾在此水中得到寶書及九疇等等。水中不可藏書,所以藏在此水發源之山中以作紀念。」 帝女聽了,方始明白。熊耳山藏書之後,夏禹又向王屋山而來。 帝女又問道:「我王本來說要到泰山去行封禪之禮,現在何不一直沿大河之南岸而走呢?」 夏禹道:「不然。寡人尚有事未了。當初寡人治水到王屋山時,曾承王屋山清虛真人西城王君傳授寶文,是為朕有志學仙之初步。原約功成之日,送還原書,所以現在不能不繞道一往。」 過了兩日,到了王屋山,訪問西城王君,又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去了。那留下守洞之人已得到西城王君的預告,即領了夏禹入洞。帝女本來是天上神仙,亦得隨入,其餘之人皆在洞外守候。夏禹等入洞之後,經過小有清虛之天的正殿清虛宮,曲曲彎彎又到了南浮洞室,天生石匱依然尚在。夏禹遂將寶文放人匱中,與帝女辭了守洞之人,循舊路出洞,再向東北行。 一日,到了一山,水石清秀,仿佛仙家之地。夏禹愛其風景,又擇了一塊地,命左右將山石鑿成一洞,將自己所著的一部真經藏在裡面。左右的人偷看那書,覺得是刻以紫琳,秘以丹瓊,裝璜得非常華麗。這個洞,就叫作林屋洞(原注:現在河南省林縣)。 夏禹藏過書之後,才直向泰山而來。那時秩宗伯夷和那些屬下的禮官都已在此等候了。東方諸侯來參加的亦不少。夏禹遂率同登到絕頂,將預備好的文字掘坎藏埋。又用土石堆積得甚高,這就是封禪之禮之「封」字。下了絕頂,秩宗就請夏禹到云云山去行排禮。因為從前帝嚳、帝堯、帝舜都是如此,所以早在那邊預備好了。夏禹道:「禪禮照例是應該在泰山下舉行的。不過寡人此次各處一走,太遷延了。苗山大會之期已近,再在此舉行禪禮,遲留數日,恐怕誤期,寡人想禪是祭天,無處不有天,即無處不可以祭,且到苗山再去舉行吧。」 於是下了泰山,匆匆向南而行。 到了大江之口,上了船舶,揚帆直駛,漸漸已到震澤。從前所牽岝崿山儼然在望。當初是驚濤駭浪,而今已水平如鏡,各處沙洲漲積的甚多。回首前塵,匆匆已數十年,不覺感慨系之。一面推篷回望,一面將往事告訴帝女。晚間收帆,泊在包山島下。從前治水時曾經來過,並且叫地將等探尋地脈過的。岸邊矗立著一個祠廟,廟額「水平王廟」 四個大字,原來所祀的就是水平。夏禹看了,歎道:「能禦大災,以死勤事,水平兼而有之,真可以俎豆千秋了。」 這日夜間,眾人悉人睡鄉。夏禹輕輕向帝女道:「此山下有隧道,分通各州,叫作地脈,是一個極好的所在。寡人有《靈寶方》、《長生法》兩種,打算就藏在這個裡面,汝看好嗎?」 帝女道:「甚好。不過妾想幾千年之後,假使有人得到,而不能認識這個文字,恐怕亦是無益的。」 夏禹道:「這卻難說,安見得那時沒有大聖人能認識它呢?」 說罷,攜了《靈寶方》、《長生法》,拿了赤碧二珪照著,獨自一人向穴中而去。過了許久,方才出來,這赤碧二珪自從治水之後,幾十年來才第一次用它。那時左右之人個個安睡,除出帝女以外,竟無第三人知道。 後來隔了一千幾百年,到周朝春秋之末,吳國的君主闔閭要造宮殿,伐取山石,無意之中在一塊無縫之大石中,發現一個大洞,其深不可測。吳王就問群臣:「哪個能夠進去探探它的底?」 但是沒有一個敢答應。有兩個冒險進去,走了兩日,不能探到洞底,也就回轉了。那時湊巧有一個人,姓山名隱居,住在這座包山上,自稱龍威丈人。大家都說他是仙人。吳王從前遊歷包山,曾經遇見他過,此刻忽然想到他,只有他或者能夠進去。於是就和靈威丈人商量。龍威丈人果然答應了,就進洞去,足足走了十七日,終究走不到洞底,也只好就回轉了。 恰好夏禹所藏的那部紫文金簡的《靈寶方》、《長生法》並玉符等都在那路旁,他就順便拿了出來,獻給吳王,做個證據。可是那書上的文字竟沒有一個人能認識。後來打聽得魯國孔老夫子是個博物家,就叫人拿了這些書件去問孔子。但是還不肯直說它的來歷,扯了一個謊道:「是一個赤雀銜來放在殿上的。」 要想試試孔老夫子的本領。哪知孔老夫子一見就知道了,說道:「這是《靈寶方》、《長生法》,夏禹所服的。夏禹將仙化,封之于名山石畫之中,現在竟有赤雀銜來,真是天之所賜了。」 經孔老夫子這麼一說,那夜夏禹獨自一人私做之事方才揭曉。閒話不提。 且說夏禹在包山下住了一夜,次日,依舊揚帆南駛。哪知事不湊巧,到了浮玉山相近,夏禹所坐的船竟全體破壞,沉溺于水,大家都落在水中。幸喜那時已將近岸,其水不深,恰好落在一塊大石上,究竟這船忽然破壞,是否和那周朝時候荊國人作弄昭王的故事一樣,有心用膠船來陷害,不得而知。但是那時落水的人個個都有點疑心了。 哪知忽然之間,不知何故那塊大石突然浮起水面,仿佛一隻大船一般,載著夏禹等一徑直到苗山腳下,方才停止。這時大眾都詫異之極,有些猜是夏禹運用神力,如那牽岝崿山之故事的。有些說夏禹洪福齊天,有鬼神隨時在暗中護助的,議論不一。這只石船到後世猶擱在苗山腳下,到得劉宋文帝元嘉年間,有人在船側得到鐵履一緉,想起來當然亦是夏禹從人的遺物。但是那鐵履究竟有什麼用,不得而知了。閒話不提。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