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上古神話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一四七回 善捲逃舜入深山 無擇被迫跳澗淵(2)


  過了一兩日,轉向西北而行。到了一處,忽然隨從之人都昏昏欲睡,就是帝舜等亦各有倦意。帝舜料到必有奇異,忙叫從人快向後退,但是有許多人已睡倒在地,呼呼作鼾。接著那俯下去挽扶的人亦都睡倒了。帝舜大驚,忙傳令且慢去扶睡倒之人,先尋土人來問問,是否受了山嵐瘴氣之故。從人答應,尋了兩個土人來。土人說道:「這是看見睡草了。」

  帝舜道:「怎樣叫睡草?」

  土人道:「此地山上出一種草,假使聞著它的氣,便昏昏欲睡,假使看見了這草,便倦極睡倒,所以叫作睡草,一名醉草,又叫懶婦箴,大概諸位必是看見了這草之故。」

  帝舜道:「睡草形狀如何?」

  土人道:「我們只聽見如此說,從不敢去看它,所以形狀如何亦不知道。」

  帝舜道:「那睡倒之人有危險嗎?」

  土人道:「不妨事,等三日,它自醒了。」

  帝舜沒法,只得叫從人暫且停住,以待他們之醒。而帶了伯夷等別向他處遊玩。

  忽然一陣風來,香氣撲鼻,細看前面一帶,彌望盡是桂樹,因問土人道:「此間桂樹都是六月開花的嗎?」

  土夫道是。伯夷道:「這種桂樹有什麼用處?」

  土人道:「用處多呢。最大的是取作棟樑或楹柱,風來之後,滿室生香。年代最古的桂樹,它的皮可以做藥料;年代不久的也可以供香料之用。它此刻開花,到十月才結子,桂花、桂葉可以榨油,以供飲食之用,其味甚佳。」

  說到此句,又說道:「難得聖天子到此,小人等無以為敬,請聖天子稍待,我們拿些來奉獻吧。」

  帝舜慌忙辭謝。那土人道:「據父老說,幾十年前洪水未起的時候,先朝聖天子巡守曾經到過此地,後來從沒有天子來過。現在難得聖天子又來,真是我們小百姓的幸福,區區一點桂油,值得什麼呢。」

  說罷,已飛馳而去。隔了一會,每人手中各提著四瓶桂油而來,一定要帝舜收下。帝舜無法,只得以幣帛為酬。那兩土人均歡欣鼓舞而去。

  帝舜向伯夷等道:「先帝南巡,道三苗之禍,朕以為僅到荊州,不想竟至此處。土人傳說想來是不錯的。先帝德澤在人,至今民猶稱頌,不可不留一紀念。好在這幾日須等那些熟睡之人,不能上路,正好作此事。」

  伯夷等都道不錯。於是帝舜立刻叫從人伐木壘石,草創一間房屋,屋中立一塊帝堯的神位。那時睡熟的人早已醒了,帝舜即率領眾人恭行祭祀。那些土人聽說天子在此為帝堯設廟設祭,都來幫忙並觀看。帝舜祭過之後,他們亦都上去向神位叩拜。(原注:現在廣西桂林縣城東有堯廟)等到帝舜等去後,他們又索性將這房屋擴大起來,春秋祭祀,並且另撥出十幾畝祠田以為經常之費用,取名叫天子田。這亦可見帝堯之德能令百姓沒世不忘了。閒話不提。

  且說帝舜在嶺表勾留很久。那時南方交趾等國的君主聽見了,都紛紛前來參見,或遣代表請求內附,帝舜一一加以撫慰,大家都滿意而去。祀過帝堯之後,帝舜見交趾等國既已撫慰,深恐南方氣候物類與中土人不宜,遂還轅而北。到了沅水流域。這條路亦是從前帝堯所走過的。帝舜聞得此處有兩座山,是黃帝藏書之所(原注:大小酉山,均在湖南沅陵縣境),不知洪水之後有無損壞,打算便道前去探訪。

  於是順著流水而下,到處遇見的都是盤瓠的子孫。原來此地離盤瓠石室已不遠,帝舜想去看看那石室,不料已走過了頭。一日,遇見幾個盤瓠子孫,和他談談,頗有禮貌,而且能認中國字,不禁詫異。仔細盤問,才知道是一個姓善的老先生教的,暗想這姓善的老先生不要就是善卷吧。當下就問善老先生住在什麼地方,那盤瓠子孫道:「就在前面山上石穴中。」

  帝舜大喜,就叫盤瓠子孫領道,率同眾人徑向前山而來。

  剛到山麓,只見一個老者,白須飄飄,拄著杖正在那裡飽看山色。盤瓠子孫便指給帝舜看道:「善先生在此地呢。」

  帝舜即忙上前,向之施禮,善卷丟了杖,亦忙還禮,一面問道:「諸位是何處公侯?莫非就是當今天子嗎?」

  當下伯夷上前介紹,善卷忙向帝舜拱手道:「聖天子駕臨,山林生色矣。」

  帝舜極道仰慕之意,善卷隨意謙遜兩句,便說道:「帝駕既臨,且到寒舍小坐如何?」

  說罷,拾起杖拄了先行,帝舜等跟著。轉過山坡,涯下已露出一個石穴,穴外有大石十餘塊,善卷就請帝舜君臣在石上坐下,並說道:「穴內黑暗,不如在此吧。」

  帝舜道:「老先生從前遇見先帝的時候,所居似不在此處。」

  善卷道:「是呀,從前老夫住在這條沅水下流,崇山相近,從來受三苗氏之壓迫,挈家遠遁海濱,居住多年。洪水平後,三苗又遠竄,老夫仍歸故里。數年以來,無可消遣,忽然想起黃帝軒轅氏曾有書籍數千冊藏在此山。老夫耄矣,還想藉秉燭之光,稍稍增進點學問,因此又住到這裡來。」

  帝舜道:「某此來亦想訪求黃帝遺書,不想就在此地。」

  善卷道:「此地名叫小酉山,藏書不多。大酉山在此地東南十裡,所藏非常之富,可惜現在已是零落無幾了。」

  帝舜忙問何以零落,善卷歎口氣道:「三苗之政,是今而非古,凡是中國的古法,都是他們所認為廢物,不合時宜的。所以對於那些藏書自然不去注意,不去保護了。那些人民又失於教育,不知公德,來此看書的人名曰研究古籍,實則形同竊盜,自然逐漸化為烏有。後來三苗即亡,那些盤瓠的子孫又蕃衍到此地來。他們更不知古書為何物,拿去劈柴,燒火,任意糟蹋,因此黃帝所藏竟是無幾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