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上古神話演義 | 上頁 下頁 |
第一四〇回 董父豢于雷夏 堯崩葬于谷林(1) |
|
且說帝堯的游宮所在地城陽(原注:現在山東省濮縣東南)在陶邑北面,近著雷夏澤,地勢平曠。洪水既退,居民漸多,帝堯除出到慶都廟中去瞻謁外,總在他的花園中看那些從人蒔花種木,飼獸調禽。有二雙仙鶴,羽毛純白,翩躚能舞。每當秋高露下,月白天空的時候,它們往往引頸長鳴,聲音嘹亮,響徹四近。帝堯很愛它們,有時放它們飛出園外,或翔步於水邊,或飛騰於雲表。到得夕陽將下,它們就連翩歸來,甚為有趣。 那雷夏澤中又有兩條大龍,是董父在那裡豢養的。原來董父自經伯禹薦給了舜之後,舜就叫他在帝都西南一個董澤(原注:現在山西省聞喜縣)之中豢龍。後來帝堯作宮城陽,一切花木禽獸觀賞之品禹都給他備齊。舜想起龍亦是帝王所畜的一種,變化騰躍,亦可以娛樂心目。因此叫董父攜了兩龍,到此地來豢養。所以帝堯於仙鶴之外,又有這一項悅目之物,亦時常來觀看。有時則往來郊野,看百姓耕種工作,亦頗有意味。如此閒適的生涯,不知不覺,在游宮之中一住十年。這十年,可算是帝堯作天子後最舒暢的時日了。 當初西王母說:洪水平後,還有二十年太平之福可享,這句話到此已應驗。然而帝堯在這種閒適的生涯之中,卻創造了一種文字,就是龜書。這創造龜書的動機,遠在那年洛水靈龜負圖來獻的時候。帝堯看見那龜甲之上斑駁錯落,紋理極為可愛,因而心中想起:「從前伏羲氏得到景龍之瑞,就創造一種龍書。神農氏因上黨地方嘉禾生了八穗,就創造一種穗書。 高祖考軒轅黃帝因卿雲呈現,就創造一種雲書。少昊帝因鳳凰來儀,創造一種鸞鳳書。顓頊帝曾創造一種科鬥書,雖不知道他為什麼原故,但總必有一個動機。現在我何妨也創造一種呢?」 但是當時雖如此想,終究因為政治事務之牽掣,不能分心。自從到了城陽之後,一無所事,趁此就把前數年所立的志願再鼓舞起來,殫精極思,不到一年,居然製造成功。當時太尉舜等知道了,紛紛呈請將這個龜書頒佈天下,令人民全體學習,就作為大唐朝的國書,以為統一文字之用。但是帝堯以為這個不過遣興遊戲的東西,哪裡就可作為不易之楷模,一定不肯答應,這也可見帝堯之謙德了。閒話不提。 且說這年,正是帝堯在位的第一百年。帝堯已經一百十七歲了,自夏秋以後,筋力忽覺稍衰,倦於行動,漸漸病作。那時丹朱和其他幾個兄弟早已前來伺候。娥皇、女英亦來伏侍。 便是舜、禹等大小臣工,亦輪流的前來問候。就是遠近各州百姓聽見了這個消息,亦個個擔憂,替帝堯向天祈禱,祝帝堯長生延壽。無奈帝堯年紀太大了,藥石無靈。帝堯平日看得那養生之事又極淡,從來不學那服食導引的神仙生活(原注:自黃帝到夏禹,歷代帝王中不成神仙的只有堯一個。),因此支持不住,到了立冬之後,竟嗚呼殂落了。這時九男二女、大小臣工無不趕到,悲傷哭泣,固不必說最奇怪的,就是這個消息傳佈之後,天下百姓無不痛悼,罷市巷哭,如同死了他的父母一般。後來三年之內,普天下的百姓不奏音樂,以表哀痛,這個真可謂難得之極。 閱者諸君聽著:在下是從專制時代過來的一個人,從前君主或為什麼首領的人,在他死了、或奉安落葬的時候,要強迫人民服他的喪,並且禁止人民的娛樂奏樂及婚嫁等等吉禮。他的意思一半固然是表示他們的排場,顯顯他們的威風,一半亦因為書經上有兩句說堯的,叫作「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的原故,他們以為這個是很難得的,不可以不學他一學。 但是百姓對於他的感情不但不能及堯,簡直得到一個反面,哪個肯替他服喪?那個肯替他遏密八音?他們也知道做不到,只有用強迫之一法,或者派幾個人,到處勸導發起,或者定一個刑罰,不如此的,要怎樣怎樣嚴辦。那些臣民為了這種利害關係,無可奈何,只得服喪,只得停止音樂娛樂。試問:他們的心裡是否真個悲悼嗎?不要說被強迫的人決不悲悼,並且還要咒駡;就是那個天天穿素、日日哭臨的人,試問他心裡果然悲悼嗎?亦不過虛偽而已矣。照這樣看起來,只要有威權,有勢力,就可以做得到,何足為稀奇。 帝堯那時候的百姓是出於真心,所以叫作難得。何以見得他真心呢?有二層可以想到:一層是四千年前,人心尚是古樸,這種狡詐無理的虛榮心、能欺自己而不能欺人的事情當然沒有,當然不肯做。一層是百姓如果不是真心,這種舉動殊屬無謂。帝堯死了,如果丹朱是襲位的,還可以說巴結死的給活的看。現在帝堯既以天下讓舜,出外十年,大家都知道天下已是舜的,巴結已死的堯有什麼好處? 而且還有一層,如果是舜、禹這班人強迫百姓如此的,那麼舜死之後,禹死之後,當然仍舊抄這篇老文章。這個故事必定奉行,何以並沒有聽見?所以從種種方面看來,當時百姓的確是出於真心,並非虛偽,亦絕無強迫。史書上記載堯的至德,說他:「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瞻之如雲,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 照這幾句看起來,當時百姓之所以如此,真是應該之事了。閒話不提。 且說堯崩之後,薄海同悲,而尤其是舜,舜的對堯,不僅是因為翁婿之親,也不僅僅是君臣之義,最感激的是知己之恩。舜本來是一個匹夫,沾體塗足,困在草莽之中。堯獨能賞識他,叫自己的九個兒子去養他,將兩個愛女嫁他,後來索性連天下都讓給他。這種雖說不是堯之私心,但是遇到這種知己,能無感刻?所以眾人同是悲哀,而舜尤為傷心,思慕之極,竟有一刻不能忘的光景。後人記載上說,舜自從堯死了之後,隨處都看見堯,吃飯的時候,看見堯在羹湯之中;立在那裡的時候,看見堯在牆壁之上。以情理推想起來,這種情形,大約是有的。 一日,帝堯剛要舉殯,舜率領群臣進去哭奠,又不覺過於悲哀。大家恐怕他成疾,就拉了他,到游宮外的花園裡去散散。這時正值隆冬,天氣奇寒,為從來所未有。雪花飄舞,已經下了一日,然而還是搓綿扯絮的下個不止。舉頭一看,大地河山,房屋樹木,無不變成白色,仿佛天地亦哀悼帝堯,為他掛孝似的。園林之中草木凋謝,黯淡無色,那禽獸亦都畏懼這股寒氣,潛伏深藏,不敢出來。 大眾走到一處,忽聽得一聲長喚,其響震耳。接著,又是一聲。仔細一看,原來是兩隻鶴在那裡叫。守園的人向大眾說道:「先帝在時,日日來看它們,有時且親自喂它們。自從先帝病後,沒有來過,它們聽見人聲,就引頸長鳴,仿佛盼望先帝再來的樣子,很可憐的。」 大眾聽了,無不淒然。舜就向二鶴說道:「你們還紀念先帝嗎?先帝已晏駕,從此再不能來看你們了。」 二鶴聽了,仿佛似乎知道,頓時哀鳴不已,引得大眾格外淚流。呆呆的立了一響,方才回去。(原注:後來到晉武帝太康二年冬天,又值大雪奇寒,南州人看見兩隻白鶴立在橋下對語。一隻說道:「今年天寒,不減於堯崩的那一年。」一隻應道:「不錯。」南州人走過去一看,二鶴已沖天而去。不知道是否就是這兩隻鶴?如果就是這兩隻鶴,那麼它們的壽已在三千年之上了。) 次日,靈車發引,百官恭送,直到谷林地方(原注:現在山東東平縣)安葬。那谷林地方的左右,是個極熱鬧之所在,但是群臣仰體帝堯愛民的厚德,一點不鋪排,一點不騷擾,謹謹慎慎的就將帝柩葬好。所以後世有兩句記事的史文,叫作「堯葬谷林,市不改肆」。比到那後世之人,一無功德於民,而安葬的時候,拆民房屋,占民田地,毀人墳墓,弄得來人民流離失所,忿怨自殺,那個仁暴,真有天淵之別了。閒話不提。 且說葬事辦好,百官回到平陽,最緊要的,就是這個君主繼承問題。但是大家都屬意於舜,不過此時正值居喪,不忍提及,細細考察舜的言語舉動,除出悲悼帝堯之外,一切無異于平時,究竟不知道他的心思,對於這君主大位是有意呢?是無意呢?亦不好探問。忽忽三年,帝堯喪畢,大家正要提議這樁事情,伯益適因有事,到舜那邊去商量。 舜的家人回復道:「太尉昨日親自背了包裹出門了,不許我們跟隨,說道要到一個地方去轉一轉就來。臨行時,有一封信交出,說如有政府裡的人員來,可將此信交與他。」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