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上古神話演義 | 上頁 下頁 |
第五十二回 述洪水之來源 說黃河之成因(2) |
|
不過有些人駁它,說道:「羅布泊與噶達素齊老峰,中間相去,何止千里!又加以重重大山阻隔,怎樣會得相通?就使說地層之中,水有通路,但相去既如此之遠,又安見得噶達素齊老峰下所出之水,一定是從羅布泊來?這種理由,無論如何說不過去。況且據人測量羅布泊之地,實較青海高原為低,尤其無逆流相通之理。」 這兩項駁論,可算允當。 不過在下有一種推想,就是說地形是有改變的,不能拿了現在的地形去判斷當時。《爾雅》上說:「河出昆侖墟。」 查古書上所說,昆侖共有四個。一個在海外,《大荒經》上說:「西海之南,流沙之濱,有大山名曰昆侖,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此山與條支大秦相近。」 《禹本紀》上說去嵩高五萬里者是也。依著這個方位,推想起來,大概現在波斯國之西的那座阿拉拉山就是。因為這種昆侖山,大概都是地球全體變動時,人類逃避幸生之所,所以歷來傳述,多重視之。阿拉拉山,就是外國史上所說亞當、夏娃避難得脫洪水之所。所以在下說,一個昆侖是在此地。又一個在西藏。杜佑《通典》上說:「吐蕃自雲昆侖山在國中西南,河之所自出。」 《唐書·吐蕃傳》雲:「劉元鼎使還,言自湟水入河處,西南行二千三百里,有紫山,直大羊同國。」 古所謂昆侖,釋氏《西域記》謂之阿耨(nòu)達山,即今西藏之岡底斯山也。又一個在酒泉,《漢志》:「金城臨羌縣西,有弱水,昆侖山祠。」 崔鴻《十六國春秋》上說:「張駿時,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侖之體,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返,謂此山也。」 《禹貢》:「昆侖,在臨羌之西。即此明矣。」 《括地志》上說:「在酒泉縣西南八十裡,今肅州西南昆侖山是也。」 又一個就是現在的蔥嶺。《山海經》上說:「昆侖墟在西北,河水出其東北隅。」 《水經注》雲:「自昆侖至積石一千七百四十裡。」 《涼州異物志》曰:「蔥嶺之水分流東西,西入大海,東為河源,《夏禹本紀》所謂河源是也。」 照這樣看起來,四個昆侖除出極西的那一個與黃河無涉外,其餘三個,都可說與黃河有關。蔥嶺的昆侖,固然是古書上眾口一詞,說是黃河之所出,就是西藏岡底斯山的昆侖,既然吐蕃人說是河之所出,當然亦不會無因。試看後藏千餘裡之地,純是湖泊,有大湖地方之稱,人跡不到之處極多。 在下想來,決不是從古如此的。大概從前地勢,沒有如此之高,北面與新疆,東北面與青海,都是汪洋大水,連成一片。後來地勢漸漸升高,水氣蒸發,中間又隆起幾座大山脈,所以各自為界,化為沙漠及多數湖泊,這亦是地理上當有之事。 中國地理古書上嘗說有一個西海,便是在下編這部書的第二回上說的「窮桑在西海之濱」。究竟西海在哪裡呢?在下的推想,以為就在新疆南部,青海省之大部以及西藏西部等處。 漢朝時候,王莽在青海地方,設立西海郡,可見當時還記得此處是古代西海遺跡。再查青海省的那個青海,現在雖不甚大,但古書上說,南北朝的時候,周圍有七、八百里。在周朝時周圍有一千幾百里,從周朝上溯帝堯,還有二千年,它的面積,一定還要廣大,安見得不是與新疆南部、西藏西部的沙漠、湖泊相連呢?因有以上所說這許多證據和理由,所以在下敢暫時假定,說黃河這條水上古是沒有的。 自從帝堯時,地盤發生了變化,蒙古沙漠與陝、甘二省之間,隆起了賀蘭山、陰山等山脈,將從前注入翰海的水流隔斷,地勢又逐漸升高,迫得那陽紆大澤之水,只能向南方而流,這是上文所說河出孟門之上的第一原因。同時青海、新疆、西藏之地,亦發生了變化,土地亦漸漸隆起,迫得那西海之水又向東流,從甘肅滔滔不斷的灌到陽紆大澤裡,這是河出孟門之上的第二原因。再加以那時山西北部火山連連噴發,從東面遏迫陽紆大澤,那澤中之水當然盛不住,滿了出來,這是河出孟門之上的第三原因。 總而言之,中國古書上所說,雖則不能盡信,但是亦不能一概抹煞。即如黃河重源之說,照現在地形看起來,萬無此理;然而古書言之鑿鑿。古人雖愚,亦愚不至此。就使要偽造,亦須造得相像。所以在下又敢暫時假定,說當時西海之水漸漸乾涸,是從西面、南面先幹起。西面帕米爾高原,是全世界最高之原,南面西藏,亦可稱世界最高之原。惟其上升得早,所以最高。所有的水,自然傾向低處而流。到得後來,西藏高原因有大山隔絕了,所以岡底斯山這個昆侖所出的河源,久已無人知道,只有西藏人古老相傳,還能記得。 至於新疆與青海中間的隔斷比較的遲,到了後來做《爾雅》這部書的人還能知道,所以有「河出昆侖墟色白」的這一句,下文又說道「所渠並千七百」這一句,可見當時新疆南部與青海間的西海業已漸漸乾涸,變成無數湖渠,那河水從蔥嶺曲曲折折東南流,併合了不少湖渠,才到甘肅。後來到得漢朝以後,地形又變,兩處隔絕了,考查地理的人,求其說而不得,只好說河水潛行地中,是個重源,難怪引起後人的駁詰了。 說到此處,在下還有一個推想。大凡古人取一個名字,總有一個意義。譬如現在陝、甘二省之地,古時叫作雍州。何以取名叫雍呢了雍者壅也,壅塞不通也。當時壅州之地,南面是秦嶺山、岷山、西傾山,東面是華山,上連梁山,緊緊包住。本來已經水流不通,當中瀦成一個山海了,全靠北面一個翰海,西面一個西海,水流還可以渲泄出去。禁不得地形改變,不但不能渲泄出去,倒反傾灌過來,更是壅塞不通了,所以叫作雍州。至於大川的取名,亦都有取義。譬如江水,江者共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另有一說,江者貢也,貢賦往來之所必經也。又譬如淮水,淮者圍也,圍繞揚州北界,東至於海也。 又譬如浙水以曲折而得名,濟水以穿過黃河而得名,大概都有一個理由。獨有河水,有些人說,河者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這個解釋,覺得太不確切。凡是水流哪一條不是隨地下處而通流的呢?還有一說,河之為言荷也,荷精分佈懷陰引度也。這個解釋,玄妙已極,真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話。 據在下的推想,河水既然自古以來沒有的,忽然竟有這股水出於孟門之上,滔滔汩汩而來,安得不發生疑問,說道這水是從何處來的呢?所以在下的推想,與其說河之為言荷也,不如說河之為言何也,較為妥當。講到它的來源,因為地形改變的原故,不要說帝堯的時候沒有弄清楚,就是主張重源的人,亦沒有弄清楚。漢武帝叫張騫尋河源,說道遇見了牽牛、織女星,因此有「黃河之水天上來」之說,更可謂荒乎其唐,沒有弄清楚。就是元朝尋河源,僅僅尋到星宿海,也是沒有弄清楚。 直到清朝,才知道是出於噶達素齊老峰之下,總算弄清楚了。 可知道清朝以前,這水究竟從何處來?列朝要派人尋找,豈非是個何字的意義嗎?而且這條水,不但上流弄不清楚,便是它的下流也弄不清楚。忽而入渤海,忽而人黃海,忽而又入渤海,變遷最大者已有九次,試問究竟哪一處是它本來的流路?恐怕沒有人能準確指得出。就是夏禹王當時,已經分河的下流為九條,究竟那一條是正幹,亦不可知。所以這條黃河,始終在疑問之中。河者,何也。在下這個理想,恐怕是不錯的。但是再問一句,為什麼始終成疑問呢?在下敢再複說一句:這條黃河,古時是沒有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