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清史演義(陸士諤) | 上頁 下頁
第八十二回 應妖夢圓明園遭劫 頒哀詔文宗帝大行(1)


  話說恭親王聞報洋兵殺來,僧、瑞兩軍,不戰自潰,嚇得半晌說不出話。忽報內務府大臣文豐求見。恭親王跺腳道:「什麼?還要見我做怎麼?回掉他,我不得閒呢!」

  太監入報:「洋兵要進園來了,桂中堂已經避到廣寧門去了。」

  恭親王道:「老桂真是壞東西,他腿也不知互我一聲兒。」

  隨命備馬,帶了三五個從人,奔出園門,加上兩鞭,向長辛店一帶奔去。隨後大學士瑞麟、步軍統領文祥恰也奔到。一位親王,兩位大臣,只好暫時屈尊,就在長辛店居住。暫時按下。

  卻說內務府大臣文豐求見恭親王,太監回出話來,說是不得閒。文豐正在沒好氣,忽見腳步聲歷亂,侍衛人等轟傳恭親王爺、瑞中堂、桂中堂、文大臣都走了,咱們也各自兒散吧。

  文豐耳聞目見,都是全軀避難之徒,長歎一聲,順著花蔭走去。

  正是鏤月開雲地方,樓閣重重,宮庭寂寂,那四春娘娘,早已隨扈熱河去了。文豐到此,惆悵沉香亭畔,豔想楊妃;徘徊濯錦江邊,悲懷蜀帝。春宜一院,痛此際愁絕宮中;月落三更,慨往日痕留枝上。血點芳枝,魂銷寶帳,不勝今昔盛衰之慨。

  正在憑今吊古,忽聽得排槍聲響,排槍過後,隨一派西洋軍樂之聲,由遠而近,漸漸進園來了。園丁飛報洋兵搶進則春門,直向正大光明殿來了。文豐聞報,不慌不忙,跪下地去,向北叩了九個頭道:「微臣無能,只有一死報國了。」

  叩罷頭,向堂後池裡只一跳,兩個水旋花,沉下池底去了。洋兵進了圓明園,殉難官員除了總管內務大臣文豐外,還有清漪園外郎泰清,全家十六口,合室自焚;中營千總燕桂,全家十六口,同時遇害。

  洋人僭居禦園的消息,傳到長辛店,恭親王急極,忙與瑞、桂二中堂商議。桂良道:「洋人不肯和議,大約為巴夏裡未釋的緣故。論到兩國相爭,不斬來使,怡親王當時原也欠於斟酌。」

  恭親王道:「釋放之後,不知他肯就咱們的範圍不肯?」

  桂良道:「推情度理,總比不釋放好一點子」。恭親王道:「事到如今,除了這個,竟也沒有別的法子。」

  於是一面照會英人,一面行文順天府尹叫把巴夏裡開釋,就派恒祺陪送他回營,約定次日開議款事。誰料巴夏裡拘著,洋人還有個顧忌,一朝放出,宛似蒼龍入海,猛虎歸山,咆哮搏噬,猛烈得無可言喻。

  這一夜,海澱地方,火光燭天,焚燒竟夕。恭親王派人往探,說是禦園左邊的民房,被洋人縱了火。次日,軍探報稱,洋兵移營在安定門外,禦園宮殿已被他們抄掠了個遍,狼藉到不忍言說。恭親王此時,除了頓足浩歎,也沒有別的法子。忽門上送進一角文書,卻是洋官照會。

  拆開瞧時,要求全權大臣入城會議和約的事。恭親王皺眉道:「這又是很難的難題目。」

  桂良道:「聽說留京王大臣合詞奏行在,請旨趨王爺入城速定撫議呢。」

  恭親王道:「上節旨意,究竟沒有下,我總遵旨辦事是了。」

  從此豫親王等屢來催請,恭親王切時不睬。後來催請的人愈變愈多,礙於情面,沒奈何,移駐廣寧門外之天寧寺,總算跟都城又近了一閘子。行止猶豫,進退維谷。正這當兒,忽地接到行在密諭,密諭大意:

  略稱此時斷難入城辦撫,且令擇地駐紮等語。恭親王喜道:「明見萬里,真是堯舜之君。」

  從此恭親王安居城外,每日只領恒棋等跟英人往來辯論。此時英法兩國,開出條款,英國除八年所定五十六款照行外,續增九條;法國除八年所定四十二條照行外,續增十條:大意在加索賠款,多占碼頭,以及天津通商,京師寄住等事。恭親王答應奏請聖裁,一俟奉到批回,即行訂期換約。

  似此有求必應,總無枝節可生。不意一波乍乎,一波又起,怡王擒獲巴夏裡時光,所有巴夏裡的從人數十名,悉數囚送刑部訊供,監禁大興、宛平兩縣牢獄。這一班洋人,平日衛生一道,都是很講究的。中國黑暗地獄滋味,哪裡嘗的慣,二十多天工夫,早監斃了十多名。此番和約成功,例須釋放回營,洋將大怒,行文責問,就要渝盟興師。恭親王皺眉道:「洋人真不好弄,事到如今,說不得吞聲飲恨。」

  立遣恒祺前往謝罪。

  洋人不肯答應,聲言要攻打紫禁城,恭親王大驚。這夜圓明園忽然火起,煙焰沖霄,火光爝天,熊熊炎炎,直紅了半片天,愈燒愈厲害。燒到天明,火得了風勢,更得飛揚拔扈,倒壁摧牆,厲害到個不堪收拾。恭親王派人探視,回報是洋兵縱的火,守園丁役,排龍灌救,都被洋兵開槍打退。這圓明園真也廣闊不過,從景山焚起,昆明湖一帶,直燒了三日三夜。

  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百餘年積蓄,數萬里的收藏,剛被洋人小小一點火,就燒了個精光完結。前兒還是蘭宮桂殿,風閣龍樓,曾幾何時,就變了數堆瓦礫,一片荒涼。只剩得頹垣破井,留在天壤間,徒供 後人憑弔而已。最可惜是若大一座園林,鑿水堆山,植卉種木,一應佈景,經營意匠,都是四海文人,兩江才子。往後就有這個物力,要恢復舊觀,人才消乏,可也萬萬不能夠了。赫赫宗周,莽莽禾黍,光景也是天數呢。

  當下恭親王驚恐異常,忙遣恒祺到法國公使噶囉那裡,請他居間排解。恒祺回來,說法使已經應允了,大致不過多花掉幾兩銀子,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恭親王聽了,心始稍寬,法使英營去了三次,反復辯論,總算說了成功。回告恭親王,要中國撫恤死者銀子五十萬兩,恭親王一口答應。照會 英人,請定換約日子。英使照複前來,須俟恤款交清,然後立盟修好。於是搜括京師內外庫,勉強湊足了五十萬,特派恒棋解赴英營。

  英人答應准十一日,在京城禮部大堂換約。恭親王立刻傳諭該部備辦供帳。

  九月十一黑蛋,恭親王奕訢率同大學士賈楨、周祖培、尚書趙光、陳孚恩、侍郎潘曾瑩、宋晉等各帶護衛入城,到禮部衙門等候。禁兵人等都在正陽門外排隊站立。候到辰牌時光,才見洋兵整隊而來。間以洋樂,聲情激越,聞之令人氣壯,公使參贊坐的是八人大轎,其餘翻譯人號都是 四人轎。

  轎子到大門,恭親王率同眾官拱手相迎,公使額羅金、參贊巴夏裡,就在轎中行了個免冠禮。出了轎,恭親王陪著,分東西階入內,陪到大堂,筵席早已設好,恭親王與額羅金分左右入座。作樂上萊,樽俎之間,彬彬有禮。那張和約,就在席間調換了,禮成而散。次日,就與法國換約,一應儀注,悉與英國相同。

  不過法國公使噶囉,只坐得四人肩輿,卻比額羅金稍遜了。條約中最要緊幾款,是特許英法兩國派遣公使領事常駐中國,賠償英國銀一千二百萬兩;法國銀六百萬兩;除五口通商外,增設牛莊、登州、臺灣、潮州、瓊州、天津等為碼頭。恭親王辦妥之後,專折奏聞行在,不多幾天,奉到上諭:

  恭親王奕訢等奏互換和約一折,本月十一、二等日,業經恭親王將八年所定和約及本年續約,與英法兩國互換,所有和約內所定條款,均著逐款允准,行諸久遠。從此永息干戈,共敦和好。彼此相安以信,各無猜疑。其約內應行各事宜,即著通行各省督撫大吏,一體按照辦理。欽此。

  英法換約之後,接著就辦俄羅斯國換約事宜。約中最要的是一此後通商,不論恰克圖及現准英法二國通商之各海口,悉聽該國水陸自便;其通商條款稅則事宜,概照英法辦理;中俄兩國邊界,東自黑龍江及西疆交界之處,應各派大臣秉公查勘,以防異日爭端。只有美國,已于上年鈐印換約,約中詞意,很為恭順,通商居住都有限止,只不過轉筆靈活,中國依舊沒有得著便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