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前漢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一〇七回 佩六印欒大奉使 得大鼎孫卿進書


  話說武帝當日正憂河決未塞,又見方士化煉黃金不能成就,今聞欒大大言不慚,所驗鬥旗小術,也能動人,因此十分相信。心想他如果請到神仙,我自不吝爵賞,但據他口氣,須要先行封授官爵,並一一依他要求,方能與神仙接洽。豈有神仙也存勢利思想,分別貴賤待人?或者他恐我見得請仙太易,所以故作刁難,試我一試?好在富貴由我口出,並無難事,就是結為親屬,待以客禮,不過屈些尊貴,既想成仙得道,也顧不得許多,便一律依他,看是如何。武帝想罷,遂先封欒大為五利將軍。過了數日,又下詔加封欒大,如此接連下了三道詔書,加封為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欒大自見武帝,僅有月餘,居然佩了四個印綬。

  武帝求仙情急,一心但望依了欒大要求,立刻將神仙請來相見,何等快活!於是便把朝廷官爵,當作求神禮物,隨意送人,不管他有功無功,胡亂給了四個將櫻又料到欒大尚未足意,索性早日滿他心願,免得耽誤求仙之事。元鼎四年四月,武帝遂下詔封欒大為樂通侯,賜以列侯甲第,僮僕千人,並御用車馬帷帳器物。又以衛皇后所生長女衛長公主嫁之,贈嫁黃金萬斤,改公主所食湯沐邑名曰當利公主。

  武帝車駕親臨欒大之家,又不時派遣使者,存問賞賜。車馬往來,不絕於道。朝中上下,見武帝如此寵任欒大,都想與他親近。遂由竇太主起,以至列侯將相九卿二千石,爭到其家,置酒宴請,並贈獻許多珍物。武帝又刻玉印一方,文曰天道將軍,遣使者身著羽衣,夜立白茅之上,授與欒大。欒大亦著羽衣,立白茅上,收受印綬。此種儀節,算是用客禮相待,印文上刻「天道」二字,是說為天子引導天神之意。

  可笑欒大一個微賤之人,一旦時運到來,得見天子,只費三言兩語,數月之間,封侯尚主,身佩六印,富貴榮華,一時無比。在欒大原不料武帝竟肯件件依從,毫無吝惜,如今受此非常待遇,也覺無話可說。遂就家中鋪設壇場,安立神座,夜夜祈禱,希望天神下降。誰知用盡法術,天神未曾下降,卻召集許多鬼物。欒大便時時驅使眾鬼,賣弄小術,借此敷衍武帝,消磨歲月。

  欒大雖然十分快意,安樂過日,心中卻也擔憂,只因武帝是要他降神,不是要他使鬼,萬不能將鬼代神。又知武帝為人,不易愚弄,現今一時懵懂,久後若被察出,反面無情,便如少翁枉遭毒手。因此欒大住了數月,不敢貪戀快樂,即命家人備辦行裝,辭別武帝,入海尋師。武帝滿望他此去請得神仙到來,心中十分高興,吩咐設宴餞行。又恐所言不實,被他欺騙,乃喚近侍密囑道:「汝可假作平民,暗中跟隨欒大,一路留心察其動靜,卻不可露出痕跡,被其窺破。」

  近侍奉命,遂秘密隨同欒大起程。

  當日燕齊一帶方士,聞說欒大驟然富貴,人人心中豔羨,都想入見武帝,誇張自己有何秘方神術,借此騙取爵賞,但苦無由進身。中有齊人公孫卿,因聞武帝新得大鼎,便作成一書,名為鼎書,趁此機會,來到長安,托人引進。

  先是元鼎四年冬十一月,武帝命立後土祠于汾陰。車駕親往致祭。祭畢,武帝乘坐禦船,渡過汾河。河行至中流,與群臣宴飲,顧視帝京,欣然有感,遂作一詩,名為《秋風詞》。

  其詞道:

  秋風起兮白雲飛,木葉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衷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是年六月,汾陰有巫名錦,為人祭祀後土祠旁,忽見地上有物,形狀如鉤,信手將士扒開一看,卻是一個大鼎。此鼎形狀與尋常不同,刻滿花紋,並無款識。眾人甚覺奇異,告知地方官。地方官奏聞武帝,武帝遣人查驗,據回報說巫錦得鼎情形,並無虛偽,遂命使者往迎寶鼎。武帝親自起駕,帶同寶鼎,前赴甘泉,將獻與天神。一路行至仲山,天色晴明,忽有黃雲一片,亭亭如蓋,正在鼎上。左右告知武帝。

  武帝心想此是祥瑞,暗自歡喜。適見一鹿從旁走過,武帝拈弓搭箭,親自射之,應弦而倒。左右拖上死鹿,武帝即命將鹿祭鼎。到了甘泉,祭獻事畢,武帝回至長安,命群臣會議尊祟寶鼎。群臣見此鼎並無款識,究不知出何時代,只得含含糊糊,說是周物,遂同向武帝賀得周鼎。獨有吾丘壽王,在外揚言道:「並非周鼎。」

  武帝聞知,心中不悅,命召吾丘壽王入內問道:「朕頃得周鼎,眾議皆以為然;汝獨以為非,此是何故?汝今有說便罷,無說當死。」

  吾丘壽王聽了,並無懼色,從容答道:「臣安敢無說?臣聞周德始於後稷,成于文武,顯于周公,德澤上昭,上天報應,鼎為周出,故名周鼎。今漢自高祖布德施惠,六合和同,至於陛下,功德愈盛。天瑞並至,寶鼎自出,此天所以與漢,乃漢寶非周寶也。」

  武帝聞言,大悅稱善,群臣皆呼萬歲,遂賜壽王黃金十斤,又親作《寶鼎之歌》以紀其瑞。

  此時公孫卿恰好到了長安,便來訪近侍所忠,袖出鼎書,托其代奏。所忠披閱其書,大抵無稽之言,料想必是妄語,不便替他轉達,遂設辭推卻道:「寶鼎之事,現已議決,說之何益?」

  公孫卿見所忠不肯轉達,又別尋武帝近幸之人,將書奏上。武帝得書,讀了一遍,甚是中意,即召公孫卿入見,問道:「此書何來?」

  公孫卿對道:「臣得此書于申公,申公已死。」

  武帝道:「申公何人?」

  公孫卿道:「乃齊國人,常與安期生往來,傳授黃帝之言,平生並無他書,獨有此鼎書。申公曾言黃帝曾得寶鼎,問于鬼臾區,後竟成仙。今漢興複當黃帝之時,申公又言漢之聖人,當在高祖之孫或曾孫。其時寶鼎出現,便當舉行封禪。自古封禪共有七十二君,惟黃帝得上泰山行封。

  今漢帝亦得上封,上封便能成仙登天。昔日黃帝之時,諸侯萬國,而山川之神受封者,居其七千。天下名山有八: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名山,乃是華山、首山、太室山、泰山、萊山,此五山皆黃帝所常游,與神仙相會之處。黃帝且戰且學仙,慮百姓不知尊崇仙道,於是誅斬譭謗鬼神之人,歷年百餘歲,始得與神交通。黃帝曾祭上帝於雍郊,留宿三月,其臣鬼臾區,號大鴻,死葬雍地,今之鴻塚是也。其後黃帝接見諸神於明庭,明庭即今之甘泉。又當日所謂塞門,即今穀口也。

  黃帝末年,采首山之銅,鑄鼎于荊山之下,鼎成之後,有龍垂胡髯,從天下降,來迎黃帝。黃帝騎上龍身,群臣及後宮隨從而上者共有七十余人,龍乃騰空而去。尚有小臣多人不得上,一齊攀住龍髯,那龍漸漸飛升,諸人要想將他帶上,不肯放手。誰知龍髯載不起人,竟被連根拔脫,但聽得一片聲響,諸人相繼墜地。

  黃帝身邊之弓,被他震動,也就同時墜落。此時圍觀之人不計其數,冬人舉頭仰望,見黃帝乘龍上天去了。於是大眾抱住黃帝之弓及龍髯,同聲號哭,後世因名其地曰『鼎湖』,又名弓曰『烏號』,即此故事。」

  武帝側耳靜聽公孫卿說了一大篇言語,覺得津津有味。及說到黃帝乘龍上天,武帝聽得入神,不禁長歎一聲,口中說道:「使我得學黃帝,棄卻妻子,直如脫屣耳。」

  遂拜公孫卿為郎,使之前往太室,訪求神仙。武帝自欒大、公孫卿去後,正在盼望回信,一日忽報有人詣闕進獻天馬一匹,說是產在渥窪水中。

  武帝聽了,甚覺奇異。欲知此馬是何來歷,且聽下回分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