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前漢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八十六回 主父偃殉利亡身 公孫弘曲學阿世


  話說紀太后因見齊王紀女夫婦不睦,正在憂惱,忽聞徐甲奉使來說親事,欲奪紀女地位,勃然大怒道:「王已有後,後宮具備。徐甲本是齊國貧人,及為宦者,人事朝廷,並未聞有所補益。今反欲亂吾王家。且主父偃何人,乃欲以女入充後宮,此是何故?」

  遂遣人傳言辭絕徐甲。徐甲受紀太后責備,不但一場掃興,直弄得無地容身,回到館驛暗想道:「我此來在皇太后前誇下大口,如今事既不成,回去將何覆命?又想紀太后言語何等刻毒,全不替我留些面子,真是可恨!他既說我亂他王家,我便尋事害她一害,借報此仇。」

  主意既定,遂遣人在外秘密打聽,竟探得齊王與姊翁主私通情事。徐甲得此消息,暗自歡喜,立即起程回京。

  徐甲回到長安,入見王太后,將實情瞞住不說,卻捏說道:「齊王已是願意娶娥,但臣又探得一事,不便明言,大約恐同燕王,不如將此議作罷。」

  王太后聽畢,恐又興了大獄,急說道:「以後不必再提此事。」

  太后遂將娥嫁與淮南王劉安太子遷為妃。主父偃聞知徐甲已回,急來訪問其事,徐甲一一告知。

  主父偃心中懷恨,便將齊王姦情在外傳說,竟被武帝聞知。主父偃遂對武帝道:「齊都臨淄,戶口十萬,市租千金,人眾殷富,過於長安,非天子親弟愛子,不得封此。今齊王在親屬上甚是疏遠,況當日呂後臨朝,哀王首先舉兵,及吳楚七國之亂,孝王幾乎從逆。近又聞齊王與其姊私通,亟宜究問。」

  武帝聞言,遂拜主父偃為齊相,且命匡正其事。

  主父偃奉命到了齊國,齊國本他故鄉,主父偃自思昔日貧賤之時,受盡種種恥辱,如今富貴還鄉,也將他們奚落一番,出此惡氣。乃盡召宗族賓客到來,令人取出五百金,分與眾人。

  眾人見金歡喜,正待道謝,忽聽主父偃說道:「從前吾遭窮困,兄弟不與我衣食,賓客不許我入門,將我看得何等輕賤!我今身為齊相,諸君或不遠千里前來迎我,我已看破諸君心事,從今之後,請與諸君絕交,勿得再入我門。」

  眾人見說,羞慚滿面,各自取金散去。

  主父偃辭絕親友去後,到任視事,召集王宮宦者,究問齊王與姊通姦之事。宦者被主父偃窮究不過,只得據實供招,供詞連及齊王。主父偃便將此事恫嚇齊王,其意不過欲使齊王恐懼,對他服罪陪禮,既可報復私怨,且借此敲詐一筆錢財。誰知齊王次昌,是個紈袴少年,禁不起此種恐嚇,以為身犯大罪,終難脫免,恐怕學了燕王,與其被執伏誅,不如早尋自盡,遂乘眾人不備,服毒而死。主父偃見鬧出事來,只得據實報聞武帝。

  先是趙王劉彭祖聞燕王定國自殺,其禍皆起于主父偃,因憶主父偃也曾游趙,甚不得志,如今貴幸,既已陷燕王,難保不輪到趙國,意欲上書揭其罪惡。又因主父偃日在武帝左右,恐言不見聽,反受其害,以此未敢發作。及聞主父偃出為齊相,彭祖遂遣人上書告偃收受諸侯金錢,所以獻計使諸侯子弟多得受封。

  武帝見書,正在疑惑,忽報齊王自殺,心想定被主父偃脅迫之故,因此大怒,下詔拿捕主父偃,交與官吏究辦。主父偃供認曾受諸侯之金,實未脅迫齊王,使之自殺。官吏照錄供詞奏上武帝。武帝欲免其死,御史大夫公孫弘力爭道:「齊王自殺無後,國都為郡,主父偃乃系首惡,非誅偃無以謝天下」。

  武帝依言,遂將主父偃族誅。主父偃當貴盛之時,及門下賓客,不下千人,至是舉家受刑,屍身曝露,竟無一人前來看視。

  獨有淩皎縣孔車,替他收葬。武帝聞之,以孔車為忠厚長者,心中深重其人。

  當日郭解與主父偃二人,武帝本無意殺之,只因公孫弘一語,皆坐族誅。說起公孫弘,乃淄川人,少時為薛縣獄吏,因事免職,家貧無業,遂在海上牧豬。年四十餘,始學春秋雜家之說。武帝即位,招集賢良文學之士,公孫弘年已六十,被舉賢良,與董仲舒、嚴助一同對策,武帝命為博士。未幾出使匈奴,回京覆命,所言不合武帝之意,武帝以為無能,公孫弘只得謝病歸裡。

  至元光五年,武帝複征賢良,淄川人又推舉公孫弘。公孫弘自念七十老翁,無心仕進,對眾力辭,眾人不允,強使應命,公孫弘只得再行入京。武帝臨軒策問,一時對策者百餘人,太常將公孫弘列在下第。武帝見策,親擢第一。時轅固年已九十余,與公孫弘一同被征,知公孫弘為人,善於取巧,因正色說道:「公孫弘務須正其學問,發為議論,勿得曲學阿世。」

  公孫弘心畏轅固為人剛直,遂聯合一班儒生,極力排擯轅固。轅固見眾人不容,遂以老病告歸,公孫弘卻由此得志。

  武帝不見公孫弘已有十年,此次複召入見,也是公孫弘時運到來,武帝卻覺他年紀雖老,丰采甚佳,仍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公孫弘又上疏陳述為治之道,武帝甚異其言。此時唐蒙與司馬相如,奉命通道西南夷,興工數年,士卒多死,夷人又不時背叛,發兵征討,難於見功,巴蜀人民甚以為苦。武帝特命公孫弘前往察看情形。公孫弘回奏,極言通道西南夷並無用處,徒受損害,請罷其役,武帝不聽。

  公孫弘知武帝天性好勝,不納直言,惟有順從其意,方得保全祿位,從此幡然變計,每當朝廷會議之時,公孫弘不出主意,但陳述數種辦法,任憑武帝自擇。每遇事有不可,亦不肯當廷爭辯,但約同汲黯等,候武帝無事乘間入見,卻讓汲黯先行發言,自己隨後委曲開說,引得武帝歡喜,所言多見聽從。武帝以為公孫弘居心謹厚,日加親幸,不過一年,官至左內史。

  一日朝中又開會議,先期各公卿會同討論,大眾意見相同,約明入朝時一致主張此說,公孫弘也在其列。及至廷議之時,武帝聞眾人所議,心中不以為然。公孫弘揣知武帝之意,竟背原約,順從武帝主張。汲黯在旁,見了憤憤不平,當著大廷,厲聲詰問公孫弘道:「齊人多詐無信,先前與臣等同建此議,今忽背約,可謂不忠。」

  武帝聽說,便問公孫弘有無此事,公孫弘也不辯白,但說道:「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

  武帝聞言,明知公孫弘背約是實,卻因其違眾助已,心中甚悅,連聲稱所言不錯。後來左右近臣或言公孫弘之短,武帝愈加厚待。元朔三年,武帝遂擢公孫弘為御史大夫。

  先是元朔元年,東夷濊貊君長南閭,率領人口二十八萬,前赴遼東,請求內屬。武帝允之,下詔以其地為蒼海郡,發遣人役,開通道路,建築城邑,所費用與西南夷相等。元朔二年,衛青驅逐匈奴,取河南地,武帝又立為朔方郡,修復蒙恬城堡,所費尤多。公孫弘以為無益于國,常請罷之。武帝乃命侍中朱買臣,將設置朔方郡利害情形,設為十問,詰難公孫弘。公孫弘料得武帝執意欲置朔方,若逆其意,必至得罪,遂假作無辭對答,向武帝謝道:「臣是山東鄙人,不知此策之利,但愚見不如罷去西南夷及蒼海,專事朔方。」

  武帝方從其言。當日朱買臣既難倒公孫弘,武帝甚喜,遂命為會稽太守。未知以後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