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明宮十六朝演義 | 上頁 下頁 |
第五十七回 四海民共慶千秋節 兩貞女同殉萬歲山(1) |
|
卻說孝宗追詢王滿奴自刎的情形,那老宮人淚汪汪地稟道:「昨天的晚上,婢子侍候著王夫人指滿奴,還服侍她好好地安息。約莫有初更天氣,王夫人呼地起身,喚婢子到榻前叮囑道:『咱們有兩樁事兒委託你,不知可能給咱辦到嗎?』婢子問是什麼事,王夫人垂淚道:『咱自到宮中,已有三個多月了,這百天之中,受皇上的威迫,嬪侍們的譏諷,是你親眼所見的。咱們似這般忍恥受辱,是希望得脫牢籠,夫妻能夠破鏡重圓罷了。如今咱知道今世已了,看來要死在禁闕。』王夫人說到這裡,嗚咽了半天,從懷中掏出一封東西,授給婢子道:『煩你呈上皇帝,早晚頒賜與失裡延,那就感激不盡了。還有一樣最是緊要的物事,也懇你繳呈,算是咱們報答皇帝知遇的。』說罷又悲悲切切地啼哭起來。婢子問她是什麼緊要東西,王夫人說明日自知。到了今天的清晨,見王夫人不知在什麼時候自刎在枕上,頭顱落在枕畔,乃知她托將婢子的就是這顆人頭了。」 孝宗聽了,怔怔地呆了半晌,把老宮人所呈的那封東西,拆開來瞧時,卻是一張蒙人的文字,都和蚯蚓蜘蛛般的,不識她在上面說些什麼。孝宗命傳譯官呂董,翻譯出那張蒙文,原來是致失裡延的情書,孝宗把蒙文譯成的細細誦讀,那文中說道: 書上失裡延吾夫:我們結縭三年,不幸如勞燕的分飛,真是件銘心刻骨的憾事!我自進宮已百天多了,本該早寄書給你,第一是禁宮似海,不便通消息。第二是恐傷了你的心,所以妻我始終沒有致書與你。如今是我報答夫妻情分的時候到了。想起我和你花晨月夕,攜手同遊的情景來,令我悲哽幽怨一齊湧上了心懷,覺得不能不留最後的一言和你作別,也算是一種紀念的話說,也是安慰你的話說。 我現下身在明宮,死後的屍體也在明地,我的靈魂卻是在塞外的。不但我的靈魂在塞外,簡直是常常在你的左右,護持你的身體康健,並佑你的事事勝利。更有一句末了的叮囑,天下無不散的筵宴,好花沒有日日紅的,紅粉即是骷髏人,人生焉有永久不死的。那麼,我雖遭逼迫而死,死是為吾至親愛的夫胥盡節,希望你不要悲哀,只當沒有我這個薄命人一樣。 塞外不少美人,願你美滿姻緣,有情人早成了眷屬。這樣,我死決不怨你,我反而歡喜,我在九泉下也安心瞑目了。 最親愛的失裡延:我們要分別了!明天的此時,是我斷頭的日期。那頭不是明帝要我的,乃是我自己把刃刎下來的。這顆頭顱,算已報效了明帝,我已是個無頭的人了。我死後沒有兒子,你將來如有了兒子,和他們說:「還有一個母親,死在明宮裡的。」 子孫有志,取了我的屍骨回去,安葬在塞外,我是不願在關內做鬼的。而且異鄉做鬼,寒露風霜非常的困苦,叫他們不要忘記! 失裡延吾夫:你他日伉儷合歡,莫見新人忘舊人,要記冥冥中有為你而死的苦命人,子女們也要使他們知道有個斷頭的母親。我書到這裡,實在傷心得支持不住了。 *** 王滿奴燈下絕筆孝宗讀罷,也不覺歎道:「想不到沙漠荒臣,倒出這樣的一個烈婦。」 於是命司儀中將王滿奴的屍體收殮了。以王妃禮從豐安葬。那蒙文書,交給塞外使者,帶給小王子失裡延不提。 孝宗自王滿奴自刎,心上常是恍恍惚惚,好似失了一樣什麼緊要東西一般。宮中嬪妃,金、戴兩氏之外,六宮粉黛沒有一個合孝宗心意的。在兩三年之中,孝宗又立了一個常妃,一個馬妃,但這些都是庸脂俗粉,怎及得滿奴那樣風流冶豔,只不過可望不可即,結果連望也沒有了,真令孝宗懊悶欲絕。 弘治十五年的春間,正值孝宗三十歲大慶,時馬文升已卒,徐溥目疾致任,劉大夏也老病家居,朝中唯謝遷、劉健、李東陽、李夢陽、戴珊、王恕等。當由李東陽首倡,舉行孝宗萬壽,孝宗自然十分有興,並命工監在萬歲山搭了彩樓,自山頂直至山下,上皆五色彩絹作篷,地襯大紅錦緞毯,從山腳起至安武門止,十色五光,極盡壯麗。劉健又為帝草詔頒佈四海,一時外郡大小官吏,士夫庶民,紛紛進京叩祝萬壽。外邦如阿裡那、陀羅、羅馬、柏賴塔、咖喇佛國、珠格葛沁、蒙古托賴、呼圖克圖大喇嘛、西藏教王、鄂勒部、滿住衛、沙葛淋、佛圖克等諸邦,便都臣貢遣萬壽典禮。 其中有一個國圖,叫做天竺佛國的,即今之東印度也。印度古稱天竺,釋迦氏誕生,其地又稱佛國。國王烏利茄氏,和明廷從來不通朝貢的。這番聞得中間皇帝萬壽,烏利茄欲結好於中國,特央西藏教王領帶也來朝賀,還貢進一樣寶物來,名叫「千秋竹」,算是賀萬壽的儀禮。那烏利茄進千秋竹,一來是替皇帝取個佳兆,藉敦邦交,二來是通好明廷,假此入中國宣傳他的佛教,而且顯出他天竺佛國有這樣的寶物,叫中國人民更進一層崇佛之心。 於是西藏教王飭使臣領著六名天竺佛徒,載了千秋竹進獻明廷。孝宗見從未通朝貢的國圖也會來祝萬壽,不覺滿心快樂,內監王安稟道:「蠻夷戎狄聞風來歸,足見陛下德薄海外,辟先皇未有之盛。宜額外施恩優容,以昭示來茲,亦所以令若輩知感,正是天朝開附德的門徑,怕不化外竭誠來歸嗎?」 孝宗聽了大喜,立即傳旨優待外邦來使,無須拘泥禮節,只依據各國習尚,互行其便就是。這道上諭下來,謝遷第一個不贊成。 以謂使臣各行其便,不拘禮節,有失天朝威儀。然因孝宗方興高采烈的當兒,並異邦來歸,難得有這樣的盛事,何必去殺風景,以是謝遷也就默忍了。那時西藏使者朝覲孝過,奏陳有天竺國附帶朝貢,孝宗也一般地召見,六名佛徒只行躲身三頓首禮,獻上千秋竹一棵,孝宗聽得名稱甚好,細瞧千秋竹,種在波羅耶瓢盆中。高約七尺,粗不過盈把,枝葉猶如翡翠,竹梗卻似白玉,自頂至踵,凡二十四節,一股清香的味兒陣陣撲鼻。 孝宗知道那竹不是常品,便笑著向那佛徒道:「此竹名目耶瓢,不知它還有什麼好處?」 其中一個佛徒稽首稟道:「此竹也稱佛杖,是釋迦氏為小王子時,宮中進膳。有人魚煮竹筍一味,淨飯王即維衛國國王,釋迦氏之父道它味甘,賜給太子即釋氏。太子見魚頭人面,連說,『善哉!』便把魚傾在池內,筍倒在地上,明年魚又重生,竹也再活,就是這個千秋竹。但要五十年才長一枝,百年長成七尺,二十四節,按日月五星七政,二十四節氣,枝凡九九八十一干,葉共六十四大葉,三百八十四小葉,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意。自釋迦氏成佛,留下千秋竹三枝,一枝是被二世祖取去二世祖為阿難,做了禪杖,所以後人稱為佛杖。剩下的兩枝,直到如今不生不滅,下邦國王烏利茄氏,聞得上國天子萬壽,特采一枝進獻、並祝千秋萬歲。至這千秋竹的佳處,能祛除疾病,不論何症,折葉一片,含在口中,病就立愈。又能醒酒,銜葉舌底,雖千百杯不醉。無事常含竹葉,可以延年,壯筋健骨。他如風雨晦明,日月蝕,水旱災,火患氣候等等,細驗竹節,都會顯呈出來的。又如需用竹葉,因而摘盡,只須灌清水一杯,明日葉即自出,補滿缺少的數目,終不出三百八十四葉之外就是了。」 佛徒說到這裡,又在竹節上把頭輕輕叩了二十四下,忽聽那竿節中發出二十四種聲韻來,悠揚鏗鏘,如鳴桐琴,如擊清磐,似遠而實近,似近而實深遠。殿上殿下都聽得呆了。佛徒再擊二十四記,那竹聲戛然而止。孝宗欣然說道:「瞧不出它倒是樣寶物。」 說罷命使臣佛徒等退出,一面諭知外邦來使,慨在靜園賜宴,孝宗自回後宮。 到了萬壽的正日,壽宗穿了祭天冠服,祀了天地宗廟,便奉了太后紀氏,並張皇後、戴妃、金妃、馬妃、常妃等登萬歲山即今之北京景山,在神武門之北,禦壽皇殿受群臣朝賀。 東宮皇太子厚照已有十二歲了,皇次子厚煒時年十一歲,兄弟兩個一對玉孩兒似的手攜手來與文帝叩頭。孝宗笑嘻嘻地左右手把著兩個皇子說道:「好兒子!快給聖母太后磕頭!」 兩皇子真個伏在紀太后面前,磕了三個響頭。紀太后笑得嘴都合不攏來,忙吩咐侍從太監,賞賜兩皇子果餌等物,令即護送回東宮讀書,兩皇子謝了賞自去。這裡孝宗大開筵宴君臣同樂。這樣地忙了十多天,孝宗又擇了個吉日,替紀皇太后祝千秋聖壽,並把那棵千秋竹獻上,紀太后也十分歡喜,命將千秋竹供於山下行在門前,這是千古罕有的佛竹,准萬民觀瞻,也算與民同樂之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