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才子佳人 > 醒風流 | 上頁 下頁
第十六回 馮小姐男扮獻奇策 趙汝愚志烈繾沙場(1)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秋風庭院蘚侵增,一片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
  金劍已沉埋,仗劍起蒿萊。晚涼天靜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右調《雨中花》

  話說馮小姐假扮書生,把奶娘扮做老蒼頭,李義隨著,三人一路往都中來。到了郊門,只見一簇人團團擁聚。小姐有心觀望風俗,且入國自當問禁,便大著膽擠上一看。原來朝廷為著敵人分道南侵,大張榜文,詔集天下賢士獻平敵、禦敵、和敵三策。孰可孰否,何去何從,於九月十五日,齊集五風樓前,聖上親自試策。倘得中選,策合時宜,實時口節前往建功升口。馮小姐到日,恰是九月十四日。路上絡繹不絕,半是看詔的,半是獻策的。正是:

  萬方有難九重憂,廊廟無才天下求。
  自古功名男子志,看誰獻策聖恩收。

  馮小姐看了聖諭,不覺悲喜交集。喜的是男兒顯志之秋,悲的是自己不是男子。又沉吟了一回道:「且住,我父親當日沐恩聖代,撫念時艱,佩天子之顧問,恨沒有個哥弟傳代,只生我女兒。我何妨今日權做個公子,九門已開,天顏豈不可近耶。且尋個寓所暫宿一宵,明日雜在人叢中獻上一策。即不合宜,雖無功亦無罪。若僥伴選中,何妨承任。縱具疏表明,聖上諒不加怒。」於是對奶娘、李義說知其事。李義失驚道:「阿呀!小姐,這事非同小可,皇上不是兒戲的。小姐之才,詩詞歌賦固男子不及,若乃策論經濟,恐非小姐所長,不如快進城去見老爺罷。」小姐道:「我也算不得有才,蒭蕘之言,聖人擇焉。在今日不過因時度勢,斟酌時宜的策議,有甚煩難。至於用與不用,自可聖斷。我又非希圖爵祿,有什麼干係處。」

  李義見小姐主意已定,不敢再阻;忙去尋個幽僻寓所歇下。李義對小姐道:「明日既要獻策,可要書鋪裡去買部書來讀句把兒?」小姐笑道:「我不是歲考,為甚急來抱佛腳?」李義道:「非小人過慮,小人見過許多秀才相公,平日不知買許多書來,翻來覆去,打點得停停當當,到科場裡邊,不要做單要抄,還要抄差。今小姐看得甚易,小人看來這節事甚樣難的,故此小人恁的說。」小姐道:「你不曉得,這一班叫做陪考秀才。」李義道:「待小人先進城,通知老爺一聲,明日好在皇帝面前幫襯小姐做個女狀元,豈不好麼?」小姐道:「胡說!要通知老爺,不尋寓所了。明日獻過策方去拜見。」

  李義不敢再有話說,去整治夜膳,吃了收拾安寢,清早好起來送考。小姐燈下草成策議一道,繕寫停當。說道:「當初蘇秦上萬言書不用,落魄回家,妻不下機,嫂不為炊,發憤揣摩,後得六國相印,父母妻嫂郊迎三十裡。」說到此處,小姐歎口氣道:「我若是個男子,此一策呵來,必不使慢我者郊迎我也。如今只作遊戲三昧,借此以顯志可耳。」此時樵樓三鼓,和衣就寢。醒來東方既白,忙收拾梳洗。李義與假蒼頭隨了,一道到五風樓前。真個:

  九天閶閩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文武百官朝呼已畢,殿上傳旨,倘有四方賢士獻策者,著通政司黃琦收下。填寫姓氏裡居封送上來,候龍目御覽選用,退回候旨。馮小姐雜在人叢中,把趙汝愚認了嫡父,名為趙英。遞策交納出來,李義與假蒼頭接著,回到寓所,雇牲口馱著行李複進城來。路上吩咐李義,老爺面前不可說起獻策一事。若不見問只作不知,倘蒙恩擢,那時說明未遲。李義應諾會意。那邊通政司齎送策子約有數百。此時,聖上急待有個奇策,平定海內,恢復河山。一一親自御覽,諸生議論,各執一見,並無個萬全的奇策。及覽到馮小姐一策,不勝大喜。其大略雲:

  竊思,從來帝王馭敵之策,未有不審時度勢而遽獲平復之功者也。今之時勢,固何如哉?二寇侵奪邊疆,鼎足相口,根深蒂固矣。人君子民口撫乞乞,何忍坐視其塗炭,所以有平敵之策。上念祖宗之仇譬,下憫口口之顛覆,惕然於中,恨不震動天威,剪除妖氛,所以有禦敵之策。至於武將戮力疆場有年,文臣握算廊廟有日,雖率眾禦之,徒虧兵損將,耗費錢糧,而卒無成功,不如互相休兵,解甲圖安,目下所以有和敵之策。然由今日之時勢觀之,禦與平之為難,而議和之不可也。何也?夫必勝之形當在於早正素定之時,而不在於兩陣決機之日。苟不覘敵之虛實強弱而為之伸縮,何以克制其強悍。況彼豺狼為性,狡猾奸惡,若俯而議和,適足以肆其貪,恐無以成其信。為社稷生民計,何忍與寇攘並處中原耶。今陛下卑宮室,菲飲食,未明求衣,日旰而食,惟恢復是圖。然而曠日持久,績用未著者,有恢復之形而未盡恢復之實故也。目今荊襄二處,兵單財乏,要當責兩路帥臣,練兵以壯軍聲,令荊南守臣措置以廣邊用。此荊襄今日之急務也。然荊襄四肢也,朝廷腹心元氣也。元氣強則四肢壯,故以修己為本,求賢為先,恤民為重,而後選將養兵,以內修外攘進戰退守,本末先後之序,熟算廟堂,然後興六月之師,犁庭掃穴,則恢復之功猶如反掌。此不必更用和議而乎敵禦敵之上策也。

  天子看罷,龍顏大喜道:「內修外攘,大得禦平之道,不用和議恢復社稷之基,又能直言不隱今日之時勢,所謂未出茅廬先混然熟算於胸中。古之旁求俊人,朕又何幸得此經濟之賢士。不知何方人氏,姓甚名誰?」把卷面一看卻寫著父吏部尚書趙某,名英,行年一十七歲。驚駭道:「原來趙某的甯馨兒,可謂跨灶矣。」遂把御筆折為第一。敕旨宣召趙汝愚父子進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