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古典文學 > 毛宗崗批評本三國演義 | 上頁 下頁 | |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計成畫餅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2) | |
|
|
建暗令胡烈親信人入內,烈以密書付其人。其人持書火速至胡淵營內,細言其事,呈上密書。淵大驚,遂遍示諸營知之。眾將大怒,急來淵營商議曰:「我等雖死,豈肯從反臣耶?」〔又因胡淵轉出眾將。〕 淵曰:「正月十八日中,可驟入內,如此行之。」〔妙在不即敘明。〕 監軍衛瓘,深喜胡淵之謀,〔又因眾將轉出衛瓘。〕 即整頓了人馬,令丘建傳與胡烈。烈報知諸將。 卻說鐘會請薑維問曰:「吾夜夢大蛇數千條咬吾,主何吉凶?」〔與鄧艾水山蹇之夢,一遠一近,正自相對。〕 維曰:「夢龍蛇者,皆吉慶之兆也。」〔邵緩為鄧艾圓夢是真語,姜維為鐘會圓夢是真語,姜維為鐘會圓夢是假話。〕 會喜,信其言,乃謂維曰:「器仗已備,放諸將出問之,若何?」 維曰:「此輩皆有不服之心,久必為害,不如乘早戮之。」 會從之,即命姜維領武士往殺眾魏將。維領命,方欲行動,忽然一陣心疼,昏倒在地。〔憑他膽大,無奈心疼。天命已然,人謀何益。〕 左右扶起,半晌方蘇。忽報宮外人聲沸騰。會方令人探時,喊聲大震,四面八方,無限兵到。維曰:「此必是諸將作亂,可先斬之。」 忽報兵已入內。會令關上殿門,使軍士上殿屋以瓦擊之,互相殺死數十人。宮外四面火起,外兵砍開殿門殺入。會自掣劍立殺數人,卻被亂箭射倒。眾將梟其首。〔謀事不密又不速,宜其死也。然使事縱得成,維殺諸將之後又必殺會,則會固始終一死耳。〕 維拔劍上殿,往來衝突,不幸心疼轉加。維仰天大叫曰:「吾計不成,乃天命也!」〔此時薑維即不心疼,而事機已泄,外兵已來,亦無及矣。〕遂自刎而死。〔噫,維死矣!漢斯亡矣!〕時年五十九歲。宮中死者數百人。 衛瓘曰:「眾軍各歸營所,以待王命。」 魏兵爭欲報仇,共剖維腹,其膽大如雞卵。〔子龍一身都是膽,正不知又怎樣大。〕 眾將又盡取姜維家屬殺之。鄧艾部下之人,見鐘會、薑維已死,遂連夜去追劫鄧艾。早有人報知衛瓘。瓘曰:「是我捉艾,今若留他,我無葬身之地矣。」 護軍田續曰:「昔鄧艾取江油之時,欲殺續,得眾官告免。〔提照一百十七回中事。〕今日當報此恨。」〔丘建欲報舊主之恩,田續欲報舊主之恨,兩人相反而相對。〕 瓘大喜,遂遣田續引五百兵趕至綿竹,正遇鄧艾父子放出檻車,欲還成都。艾只道是本部兵到,不作準備,欲待問時,被田續一刀斬之。鄧忠亦死於亂軍之中。〔水山蹇之夢至此應矣。〕 後人有詩歎鄧艾曰: 自幼能籌畫,多謀善用兵。 凝眸知地理,仰面識天文。 馬到山根斷,兵來石徑分。 功成身被害,魂繞漢江雲。 又有詩歎鐘會曰: 髫年稱早慧,曾作秘書郎, 妙計傾司馬,當時號子房。 壽春多贊畫,劍閣顯鷹揚。 不學陶朱隱,遊魂悲故鄉。 又有詩歎薑維曰: 天水誇英俊,涼州產異才。 系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 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回。 成都身死日,漢將有餘哀。 卻說鐘會、姜維、鄧艾已死,張翼等亦死於亂軍之中。太子劉璿,漢壽亭侯關彝,皆被魏兵所殺。軍民大亂,互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旬日後,賈充先至,出榜安民,方始寧靖。留衛瓘守成都,乃遷後主赴洛陽。止有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郎郤正等數人跟隨。廖化、董厥皆託病不起,後皆憂死。 時魏景元五年,改為咸熙元年。春三月。吳將丁奉見蜀已亡,遂收兵還吳。〔補應前回中事。〕 中書承華核奏吳主孫休曰:「吳、蜀乃唇齒也。『唇亡則齒寒』。臣料司馬詔伐吳在即,乞陛下深加防禦。」〔為後回伏線。〕 休從其言,遂命陸遜子陸抗為鎮東大將軍,領荊州牧,守江口;左將軍孫異守南徐諸處隘口;又沿江一帶屯兵數百營,老將丁奉總督之,以防魏兵。〔不能救蜀,已成滅虢舉虞之勢,此時欲自守難矣。〕 建甯太守霍戈聞成都不守,素服望西大哭三日。諸將皆曰:「既漢主失位,何不速降?」 戈泣謂曰:「道路隔絕,未知吾主安危若何?若魏主以禮待之,則舉城而降,未為晚矣;萬一危辱吾主,則主辱臣死,何可降乎?」〔雖不能死,與早降者不啻天淵。〕 眾然其言,乃使人到洛陽,探聽後主消息去了。 且說後主至洛陽時,司馬昭已自回朝。昭責後主曰:「公荒淫無道,廢賢失政,理宜誅戮。」〔司馬昭本不欲殺後主,因見他醉生夢死,故意嚇他一嚇,要他醒一醒耳。〕 後主面如土色,不知所為。文武皆奏曰:「蜀主既失國紀。幸早歸降,宜赦之。」 昭乃封禪為安樂公,〔「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以其不知憂患,固當封以此名。〕 賜住宅,月給用度,賜絹萬匹,僮婢百人。子劉瑤及群臣樊建、譙周、郤正等,皆封侯爵。後主謝恩出內。昭因黃皓蠹國害民,令武士押出市曹,淩遲處死。〔快事快事。○此時後主何不乞免之?〕 時霍戈探聽得後主受封,遂率部下軍士來降。次日,後主親詣司馬昭府下拜謝。昭設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於前,蜀官感傷,獨後主有喜色。〔見魏而不思蜀,已為無情。〕 昭令蜀人扮蜀樂於前,蜀官盡皆墮淚,後主嬉笑自若。〔見蜀而不思蜀,尤為無情。〕 酒至半酣,昭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至於此!雖使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薑維乎?」 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 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此之謂安樂公。〕 須臾,後主起身更衣,郤正跟至廂下,曰:「陛下如何答應不思蜀也?倘彼再問,可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蜀地,乃心西悲,無日不思。』晉公必放陛下歸蜀矣。」〔要他放回,恐亦未必。〕 後主牢記入席。酒將微醉,昭又問曰:「頗思蜀否?」 後主如郤正之言以對,〔學舌不差,還算虧他。〕欲哭無淚,遂閉其目。〔兩番聞樂不能得淚,此時安得有淚?〕 昭曰:「何乃似郤正語耶?」〔趣甚。〕 後主開目驚視曰:「誠如尊命。」〔寫得後主如畫。〕 昭及左右皆笑之。〔且慢笑著,司馬氏再傳而後,便有問蝦蟆食肉糜之主矣。〕 昭因此深喜後主誠實,並不疑慮。後人有詩歎曰: 追歡作樂笑顏開,不念危亡半點哀。 快樂異鄉忘故國,方知後主是庸才。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