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古典文學 > 毛宗崗批評本三國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八十五回 劉先主遺詔托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2)


  且說孔明到永安宮,見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龍榻之下。先主傳旨,請孔明坐于龍榻之側。〔自起兵伐吳以來,至此已有兩年之別。〕

  撫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業。何期智識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取其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以三顧始,以托孤終,三顧之禮為自己下定錢,托孤之請又為兒子下定錢。〕

  言訖淚流滿面。孔明亦涕泣曰:「願陛下善保龍體,以副下天之望。」

  先主以目遍視,只見馬良之弟馬謖在傍,先主令且退。謖退出。先主謂孔明曰:「丞相觀馬謖之才何如?」〔百忙中忽論馬謖人才,極似閒話,不知後來卻是要緊話。〕

  孔明曰:「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

  先主曰:「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早為九十六回伏線。〕

  分付畢,傳旨召諸臣入殿,取紙筆寫了遺詔,遞與孔明而歎曰:「朕不讀書,粗知大略。〔與孫權學問相似。〕聖人雲:『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朕本待與卿等同滅曹賊,共扶漢室,〔臨終之時,更不提起東吳,只說曹賊,則伐吳之舉,亦悔之矣。〕不幸中道而別。煩丞相將詔付與太子禪,令勿以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既自教之,又欲孔明教之。〕

  孔明等泣拜於地曰:「願陛下將息龍體,臣等盡施犬馬之勞,以報陛下知遇之恩也。」

  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鄭重其語,不即說出,又作一頓。〕

  孔明曰:「有何聖諭?」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獨以曹丕比較,是以伐魏為重也。〕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宛似劉表讓荊州之語。○人疑此語乃先主所以結孔明之心,吾謂此語乃深知劉禪之無用也。〕

  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

  言訖,叩頭流血。先主又請孔明坐於榻上,喚魯王劉永、梁王劉理近前,分付曰:「爾等皆記朕言:朕亡之後,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只吩咐二子,連三子俱吩咐在內。〕

  言罷,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畢。孔明曰:「臣雖肝腦塗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

  先主謂眾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負朕望。」〔此處方及眾官。〕

  又囑趙雲曰:「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一番保阿斗,一番奪阿斗,與別將不同,故又特囑之。〕

  雲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馬之勞!」

  先主又謂眾官曰:「卿等眾官,朕不能一一分囑,願皆自愛。」〔此句又極周至。○看他以上歷歷吩咐眾官之言,無一語及私,與曹操不同。〕

  言畢,駕崩,壽六十三歲。時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後杜工部有詩歎曰:

  蜀主窺吳向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外,玉殿虛無野寺中。〔前解。首句如疾雷破山,何等聲勢;次句如落日掩照,何等蒼涼;三處寫當年;四實歎今日也。山外安覓翠華,意中卻有;寺中舊為玉殿,目下卻無。是無是有,是有是無,二語閃爍不定。翠華玉殿,又極聲勢;空山野寺,又極蒼涼。只一句中,上下忽變,真是異樣筆墨。〕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後解。翠華玉殿,既不可見,所見惟古廟存焉。而昭烈故天子也,以天子而有廟,必也玄堂太室,所謂振鸞來賓,和鸞至止者也,而今乃巢水鶴耳。以天子之廟而有祭,必也八佾九獻,所謂群公執爵,髦士奉璋者也,而今乃走村翁耳。祠屋近是一樣水鶴杉松,祭祀同是一樣村翁伏臘,非幸其君臣一體,正蕩其君臣無別也。○少陵為依嚴武而入蜀,蜀主為伐孫權而窺吳。後人所經,前人亦經焉;後人所止,前人亦止焉。後人吊前人,後人複吊後人。不獨玉殿翠華,徒勞想像;抑且空山野寺,亦屬虛無。蜀主與武侯同盡,千載莫辨君臣;村翁與水鶴俱湮,一時何分人物。昔年白帝托孤,已作英雄往事;今日蜀中懷古,豈非文士空花。吾於此詩,得禪理矣。〕

  先主駕崩,文武官僚,無不哀痛。孔明率眾官奉梓宮還成都。太子劉禪出城迎接靈柩,安於正殿之內。舉哀行禮畢,開讀遺詔。詔曰:

  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後轉生雜病,殆不自濟。朕聞人年五十,不稱夭壽。今朕年六十有餘,死複何恨?但以卿兄弟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聞達。至囑!至囑!

  群臣讀詔已畢。孔明曰:「國不可一日無君,請立嗣君,以承漢統。」

  乃立太子禪即皇帝位,改元建興。加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葬先主于惠陵,諡曰昭烈皇帝。〔昭者,光也;烈者,武也。隱然以光武比之。〕

  尊皇后吳氏為皇太后;諡甘夫人為昭烈皇后,糜夫人亦追諡為皇后。升賞群臣,大赦天下。〔以上按下西蜀,以下再敘魏國。〕

  早有魏軍探知此事,報入中原。近臣奏知魏主。曹丕大喜曰:「劉備已亡,朕無憂矣。何不乘其國中無主,起兵伐之?」〔伐吳不克;卻想伐蜀,是諺所雲「東邊不著西邊著」也。〕

  賈詡諫曰:「劉備雖亡,必托孤於諸葛亮。亮感備知遇之恩,必傾心竭力,扶持嗣主。陛下不可倉卒伐之。」〔與劉曄諫伐吳一般見識。〕

  正言間,忽一人從班部中奮然而出曰:「不乘此時進兵,更待何時?」

  眾視之,乃司馬懿也。〔司馬懿慣與蜀兵對頭,卻於此處早伏一筆。〕

  丕大喜,遂問計於懿。懿曰:「若只起中國之兵,急難取勝。須用五路大兵,四面夾攻,令諸葛亮首尾不能救應,然後可圖。」〔伐吳用三路,伐蜀用五路。三路出曹丕之意,五路出司馬之謀,前後相對。〕

  丕問何五路,懿曰:「可修書一封,差使往遼東鮮卑國,見國王軻比能,賂以金帛,令起遼西羌兵十萬,先從旱路取西平關,此一路也。〔先主用沙摩柯,今司馬亦欲用軻比能,正與前文照應。〕再修書遣使齎官誥賞賜,直入南蠻,見蠻王孟獲,令起兵十萬,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以擊西川之南,此二路也。〔早為後文七擒七縱張本。〕再遣使入吳修好,許以割地,令孫權起兵十萬,攻兩川峽口,徑取涪城,此三路也。〔以上三路俱是客兵。先言西路南路,而後及東路,先其近者,而後其遠者也。〕又可差使至降將孟達處,起上庸兵十萬,西攻漢中,此四路也。〔此一路用蜀中降將,雖是主兵,亦屬客兵,猶之以蜀攻蜀耳。〕然後命大將軍曹真為大都督,提兵十萬,由京兆徑出陽平關取西川,此五路也。〔末一路方用自家之將,自家之兵。〕共大兵五十萬,五路並進,諸葛亮便有呂望之才,安能當此乎?」

  丕大喜,隨即密遣能言官四員為使前去;又命曹真為大都督,領兵十萬,徑取陽平關。此時張遼等一班舊將,皆封列侯、俱在冀、徐、青及合淝等處,據守關津隘口,故不復調用。〔百忙裡又補敘別將,筆法周密。○以上按下魏國,以下再接西蜀。〕

  卻說蜀漢後主劉禪,自即位以來,舊臣多有病亡者,不能細說。〔閑閑總點一句。〕

  凡一應朝廷選法,錢糧、詞訟等事,皆聽諸葛丞相裁處。時後主未立皇后,孔明與群臣上言曰:「故車騎將軍張飛之女甚賢,年十七歲,可納為正宮皇后。」

  後主即納之。〔若論桃園結義,則兩人當是兄妹。然異姓為婚,原不礙也。非若吳孟子、管狐姬之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