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詩文評論 > 文心雕龍 | 上頁 下頁
聲律第三十三


  【原文】

  夫音律所始,本於人聲者也。聲含宮商,肇自血氣①,先王因之,以制樂歌。故知器寫人聲②,聲非學器者也。故言語者,文章關鍵,神明③樞機,吐納律呂,唇吻④而已。古之教歌,先揆⑤以法,使疾呼中宮,徐呼中徵⑥。夫商徵響高,宮羽聲下⑦;抗喉矯舌之差,攢唇激齒之異⑧,廉肉⑨相准,詩人綜韻,率多清切,《楚辭》辭楚,故訛韻實繁。及張華論韻,謂士衡多楚,《文賦》亦稱知楚不易,可謂銜靈均之聲余,失黃鐘⑤之正響也。凡切韻之動,勢若轉圜⑥,訛音之作,甚于枘方;免乎枘方,則無大過矣。練才洞鑒,剖字鑽響,識疏闊略⑦,隨音所遇,若長風之過籟,南郭之吹竽耳。古之佩玉,左宮右徵,以節其步,聲不失序,音以律文,其可忽⑧哉!

  【注釋】

  ①均:均衡協調。

  ②乖貳:不合,不協調。

  ③陳思:陳思王曹植。潘嶽:西晉作家。

  ④陸機、左思:均為西晉作家。

  ⑤黃鐘:十二律之一,代指正聲,指《詩經》的標準音。

  ⑥圜(huán):同「圓」。

  ⑦識疏:當作「疏識」。闊略:疏略。

  ⑧忽:忽視。

  【譯文】

  至於音位固定而宮、商、角、徵、羽五音諧和的,就好比吹笛一樣;反復地調音以求合樂的,又頗似調瑟一樣。調整瑟弦要靠移動瑟的弦柱,所以有時調不准便會音調不合,笛子的孔在管上是固定的,所以無論怎樣吹出來的音是一定的。曹植和潘嶽的作品的聲韻,就是吹笛的調子,陸機和左思的作品的聲韻,是瑟柱的調子。約舉兩例加以推求,別的也可類推了。再有《詩經》的作者運用聲韻,大多清楚明確,《楚辭》夾雜著楚國的方言,所以它的音韻不夠清楚明白的實在繁多。到了西晉的張華論述用韻,說陸機的作品多用楚音,陸機的《文賦》也說用韻不容易,可以說繼承屈原的用韻,卻失去了《詩經》黃鐘正調的音響。大凡音韻運用得正確貼切,那文勢大都圓轉自如而和暢無礙;但如果文章的音律發生訛變,比把方木榫插進圓孔還更加的不合適。能避免這種不和的現象,那麼用韻就沒有大毛病了。作家才識精深的,會剖析字句、鑽研音響聲韻、掌握調和聲律的方法,如果學識疏淺,用韻就像偶然碰上的,如同長風吹過簫管眼孔,必然發出雜音,像南郭先生吹竽,只好濫竽充數罷了。古代的人佩戴玉石飾品,走路的時候左邊的玉器碰擊發出宮、羽的音調,右邊的玉器碰擊發出徵、角的音調,用來調節走路的步子,使其聲調不失應有的秩序;何況在寫作上音調構成文章的聲律,怎麼可以忽視呢?

  【原文】

  贊曰:標情務遠,比①音則近。吹律胸臆,調鐘②唇吻。聲得鹽梅,響滑榆槿③。割棄支離,宮商難隱④。

  【注釋】

  ①比:合,指調配。

  ②鐘:黃鐘,十二律之一,指音律。

  ③榆槿:榆,樹名,果實可食。槿,木槿,花可食。這是兩種植物的皮含有滑汁,煮菜時用作使食物柔滑細嫩的調味品。

  ④難隱:不能隱蔽,即能夠很好地掌握音律。

  【譯文】

  總結:

  表明情志務必高遠,
  調配音韻則要求細密。
  聲音節律從胸中發出,
  調和音調在於唇吻。
  文章有了聲律這調味的鹽梅,
  那音響就像榆槿一樣柔滑。
  摒除追逐新奇的不正之音,
  那文章的聲律就更加動聽。

  【評析】

  《聲律》的「聲」,指語言的聲調;「律」,指語言的韻律。「聲律」即語言的聲調韻律。本篇主要講聲調和韻律的運用,即文學語言的和諧美。

  全篇分三部分:一、講聲律的起源、文章語言的音律與樂聲的比較,指出了研究聲律對文學創作的必要。二、講文學作品語言聲調的和諧與押韻。其中涉及到雙聲、疊韻,平仄的配合以及和聲、押韻等。三、聯繫具體的作家講正聲和方言的利弊,進一步總結掌握正聲的必要。講前人作品聲律運用的得失及作者掌握好聲律的條件。

  文學語言要求語音的和諧美。古代作者雖不懂得「聲律」,但也自發地注意到語言要和諧順口。隨著文學的發展,對語音和諧的規律逐漸有所認識,劉勰發現了語言音律的複雜性,並對這種複雜情況進行了探討,得出了比較符合語音科學的結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