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趙玫 > 秋天死於冬季 | 上頁 下頁
一一九


  其實《無知》的故事非常簡單,無非是女主人公伊萊娜在移民巴黎二十年後,在強烈的思鄉情緒的驅動下,踏上了回歸故鄉布拉格的旅程。當年伊萊娜跟隨丈夫流亡巴黎,是因為受到當時社會制度的迫害;而今天伊萊娜決心回歸故鄉,也是因為布拉格在短短的幾年間已經天翻地覆,滄海桑田。於是被驅逐者終於得以重新被祖國接納。伊萊娜是懷著深邃的眷戀重歸布拉格,去找尋那久違的田園牧歌的。但可惜她記憶中曾經熟悉美好的一切卻已經不復存在。面對如此陌生的故鄉,伊萊娜惶惑了,她不知道自己究竟該何去何從。

  昆德拉這樣描述他迷亂的女主角:伊萊娜走在她所依戀的布拉格寧靜的小街上,有那麼幾秒鐘,她想到了巴黎。較之布拉格的溫暖,她想到的是第一次對她露出敵意的巴黎,街道那冰冷的幾何形狀,香榭麗舍的傲慢……幾乎沒有一個地方,能有一絲她在這裡感受到的那種可愛的親密接觸,那種牧歌般的氣息。

  然而,當伊萊娜真的回到了這個她夢繞情牽的地方,回到了親人和朋友身邊,她才意識到,她的回歸究竟有多難。她當然可以重新和她的同胞生活在一起,但前提是必須把她和法國人一起所經歷的一切莊嚴地放在故鄉的祭壇上,親手點上一把火,隨著這神聖的儀式,她二十年的國外生活將灰飛煙滅……只有付出這樣的代價,伊萊娜才能被同胞所接受,才能重新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這就是伊萊娜的兩難,她既熱愛著她的故鄉,又不想將她巴黎的旅居生活一筆勾銷。所以她不能留在布拉格,陷入這個城市正在為她編織的生活之網。為了能過上真正屬￿自己的生活,她只能忍痛做好再次失去這座城市的準備。有了二十年移民經歷的伊萊娜已經不屬￿布拉格。她也已經無法像荷馬史詩中的那位偉大的英雄奧德修斯那樣,歷經重重磨難,重歸他的故鄉伊塔克了。伊萊娜的時代已經是高度物質的時代,無需再去追求那種充滿了冒險的回歸理想了。所以,伊萊娜最終還是選擇了重返巴黎。

  然而對於伊萊娜這樣的移民,巴黎又是一處怎樣的所在?

  儘管伊萊娜已經把巴黎當做了自己的家,而巴黎卻始終沒有真正把伊萊娜當做自己的家人。即便是伊萊娜在巴黎最好的女朋友西爾薇,也只是把她當做一個流亡者來對待。巴黎人有他們判斷的眼光,直接而簡潔,那就是斯大林主義是一種邪惡,流亡國外是一個悲劇。於是他們竟然也像伊萊娜故鄉的那些朋友一樣,對伊萊娜的思考和生活毫無興趣,而只對她的流亡者身份感興趣,甚至把她當做他們自己一些奇思怪想的證據。於是當伊萊娜不再是流亡者,他們便失望了,甚至不再熱衷於和伊萊娜交往。因為伊萊娜使他們的想法破滅了,能夠證明他們想法的伊萊娜也就自然失去了價值。

  這便是伊萊娜的處境。她不僅失去了物質的家鄉,也失去了她二十年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

  是什麼使伊萊娜既不能融入自己的血肉同胞,又不能深入巴黎的主流社會?伊萊娜的這種邊緣狀態也許並不是因為什麼重大的政治的分歧,而僅僅是身邊人的一種極為細微的冷漠態度所至。對她毫不關心的人首先來自于她的同胞。在她與他們二十年後的再度聚首中,竟沒有一個人問起她的流亡生活,更沒有人想知道她的心路歷程,甚至,對她從法國

  帶回的波爾多紅酒嗤之以鼻,而以大杯大杯的家鄉啤酒來抵抗她。於是溫暖的田園牧歌般的懷舊心情頓時煙消雲散。

  伊萊娜不知道,在布拉格為什麼沒有人真正關心移民的生活,沒有人認真地對她說:「你講講吧」,甚至包括她的母親。也許這樣的冷遇只是伊萊娜聚會中的一個偶然,但卻是伊萊娜決定再度棄國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她對來自同胞的冷漠百思不得其解,後來還是同為移民的約瑟夫為她指點迷津,化解了她對當今社會人際關係的恐懼。

  約瑟夫說:人們相互之間不感興趣,這很正常。

  這很正常?真的很正常?

  這就是當今社會以自我為中心的現狀。人們不再關心他人,不再關心自身以外的事情,甚至連傾聽都不願意。在文明社會,傾聽原本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有教養,是否有風度的一個標誌,甚至一個人是否有同情心的一種體現。但是伊萊娜故鄉的那些朋友,不知曾幾何時已經失去了這種傾聽的能力和同情的心理。或者他們已經無法沉下心來,日新月異的生活已經讓他們無比浮躁了。

  足見,昆德拉反復而鄭重地提出「你講講吧」,在今天是何等必要。「你講講吧」,就意味著「我會傾聽」,而如果連「你講講吧」這樣的邀請都不能發出,那只能證明被異化了的人類是怎樣的可悲。

  《無知》的人物關係顯然是戲劇性的。伊萊娜為了擺脫母親,嫁給了母親的一位老朋友馬丁。而後來她與之同居的男友,又是曾經認識已然去世的馬丁的一個瑞典人古斯塔夫。古斯塔夫之所以離開瑞典來到巴黎,是為了逃避他已經厭倦的妻子和家庭。後來古斯塔夫在布拉格開辦了一家公司,說他再也不想回法國了,因為他甘願成為伊萊娜和她失去的祖國之間聯繫的紐帶。然而伊萊娜對家鄉卻已經十分陌生,她不願放棄自己用整整二十年來熟悉的巴黎,再去重新適應那個曾經是她的城市的布拉格。伊萊娜在飛往布拉格的飛機上,與流亡前曾有過短暫激情的約瑟夫相遇,並兩情相悅,相約未來。

  伊萊娜在布拉格的聚會上見到了馬丁的同事米拉達,她是布拉格唯一同情並理解伊萊娜的女人。而這個米拉達恰恰就是移民丹麥的約瑟夫少年時代的女友。當她得知舊日戀人已回到故鄉,卻依然固守自己的孤獨的生活。約瑟夫對伊萊娜和米拉達這兩個曾經與他有過戀情的女人毫無記憶。就在伊萊娜與約瑟夫在飯店醉生夢死的時候,伊萊娜的母親竟然在和女兒的男友古斯塔夫瘋狂 做愛,這是怎樣的戲劇性。母親與古斯塔夫的性關係可謂小說中的神來之筆,因為他們在做愛之後相約各自將是「自由」的。「自由」便是他們給這段畸形欲望的許諾,如此現代的性觀念竟源自於一對老年人。

  小說的結尾,是約瑟夫義無反顧地回到了丹麥的生活中。他認為故鄉雖有他的親人,他的朋友,他的記憶和往事,但這裡畢竟已經遙遠,已經……

  這是否就是昆德拉的結論?

  《無知》一如昆德拉以往的風格,將一個故事打碎來寫。所以第一遍讀後你將很難弄清小說中的人物關係。但是翻回去看,你就會發現作者是怎樣的匠心獨運。你會發現原來米拉達就是約瑟夫日記中的那個熱戀著他的女中學生,這一點在先前的章節中昆德拉早有伏筆,只不過他故意讓你忽略罷了;而作者之所以不厭其煩地講述《奧德賽》的故事,也是為了能給小說中的人物一個史詩般的支撐;而他用很多篇幅來解釋歐洲各國對「回歸」這個詞匯以及詞根的不同語義,也就是為了在這個宏大的主題下講述捷克女人伊萊娜的故事。

  總之,依然的昆德拉。只不過這一次他要說的,是窮盡筆力也難以說盡的那一份深深的鄉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