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趙玫 > 秋天死於冬季 | 上頁 下頁 | |
一一八 | |
|
|
這就讓人不能不想起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那位傑出的女演員阮玲玉,以及她的那個震驚了全國的自殺。阮之所以選擇了死是因為她已經對她身邊的所有男人失去了信念。而作為女人在那個時代的所有的信念幾乎都是建立在男人身上的。如果一個一個的男人都在傷害她欺騙她,那麼她的生存還有什麼意義。所以女人們選擇了以死亡來反抗那個讓她們痛苦不幸的世界,反抗那些男人。而一旦她們的死亡已不再是個人的事情,而演化為社會的事件,那麼她們反抗的目的便也在不期中實現了。儘管這或許並不是她們的初衷,她們之所以去死是因為她們痛苦至極以至於覺得生不如死。她們的死亡無疑是個體的,但涓涓溪流終會匯成驚濤駭浪! 埃萊娜在決定自殺的那一刻並沒有想到要傷害誰,更不會以此作為一種報復的手段。這個女人儘管愚蠢,卻不惡毒,更不會在絕望中老謀深算。她只是覺得這種被欺騙進而被拋棄(被路德維克和澤馬內克兩個男人所欺騙所拋棄)的感覺實在太痛苦也太屈辱了。 於是她覺得傷痛欲絕無路可走。而結束這一切的唯一方式就是結束生命(她當然不會有路德維克那樣的算計,把所有人生的苦難都發洩在一個無辜者的身上)。埃萊娜確實不想傷害任何人。但是她的自殺卻客觀上成為了對那兩個傷害過她的男人聲討和懲罰,甚至是對他們醜惡靈魂的永恆的審判(如果埃萊娜自殺成功的話)。 這一點被充分地表現在了路德維克的恐慌中。當他接到了埃萊娜寫給他的那封信,當他讀到了埃萊娜的那字字血聲聲淚:「現在我的心靈和肉體都沒有理由再活下去…… 我對你說永別了……」埃萊娜的如此決絕果然報復了路德維克,以至於這個原本自命不凡的男人只能不顧一切地朝著埃萊娜自殺的那個地方跑去。在那一刻路德維克真的害怕極了。那種恐懼甚至超過了他終於佔有了埃萊娜的那如願以償的喜悅。埃萊娜的遺書不僅讓路德維克看到了這個女人的悔恨和失望,還聽到了那個來自女性世界的反抗和宣言:一個供您用來實施報復的生命的消失,將會讓您的後半生永遠被糾纏在那永無盡頭的罪惡中。 幸好埃萊娜的報復沒有成功,就如同路德維克的報復沒有成功一樣,整個過程不過是早就有了結果的被小說家昆德拉描述的一場相互追逐的遊戲。埃萊娜因為誤將輕瀉藥當做安乃近服用而使她死裡逃生(又是一個「玩笑」)。在這個她已然視死如歸的行為中,她至多受到了腹瀉的某種折磨。而路德維克的恐懼卻是致命的,因為他恐怕只能在罪惡和懺悔中了此殘生。 這就是昆德拉從報復到報應的整個過程。 報應是存在的。無論是在宗教教義中,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還是在昆德拉的小說中。 不過昆德拉的報應是輕喜劇。 而他的最有創意的地方,就是將生命中所有沉重的東西都化為了「玩笑」。 昆德拉的鄉愁 昆德拉的鄉愁許均先生新近翻譯出版的《無知》,是迄今為止,昆德拉唯一未曾在中國翻譯出版過的小說。所以較之昆德拉以前的各種翻譯文本,《無知》對於中國讀者來說,是一部徹底陌生化的文本,讀過能夠讓我們瞭解昆德拉的種種現在。 如同讀昆德拉的其他作品一樣,《無知》依然給了我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當然這不是說昆德拉作品的風格本身,而是,他所描寫的生活與我們的境況竟是如此接近,甚至如出一轍。這大概還是因為他曾經的捷克社會主義的背景,所以我們才能對他的「布拉格情結」感同身受。而這一次昆德拉的鄉愁,又為如今我國大量的移民群體提供了一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精神垘本。近二十年間,中國在世界各地的移民數量突飛猛進,以至於那些移民即或不是我們自己,也是我們的親戚朋友,或者親戚朋友的親戚朋友。總之他們就在我們身邊,你可以經常地聽到他們思鄉之苦痛、奮鬥之艱辛的種種喜怒哀樂。於是讀昆德拉的《無知》就更有了一種親和的感覺。昆德拉簡直就是那些四海漂泊的新移民最傑出的代言人。 移民問題一定曾深深地困擾著昆德拉。他不得不離開布拉格,而又無時無刻不深深思念著這個他曾經生活過很多年的美麗城市。於是,昆德拉除了在許多小說中竭力彰顯他對故鄉的眷戀,還對移民問題做過許多專門論述。此番在《無知》中,他還特別請來了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奧德修斯(古羅馬神話中的英雄尤利西斯),以他回歸的英雄史詩作為整部小說的一個偉大的籠罩。昆德拉之所以要以古希臘在特洛伊城下的那場著名的戰爭為背景,就是為了描述英雄尤利西斯為了這場戰爭不得不告別親愛的妻子帕涅羅泊,踏上離鄉背景的不歸路。然而昆德拉真正要說的還不是尤利西斯的思鄉之情,而是他怎樣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時間來完成他的英雄回歸。最終回到了家鄉伊塔克海邊的橄欖樹下,完成了他偉大的德奧德賽之旅。 便是在《奧德賽》籠罩之下,《無知》中的女主人公伊萊娜也完成了她普通人的現代回歸。儘管伊萊娜不能和荷馬史詩中的英雄相比,他們的結局也迥然不同,但是他們流落他鄉二十年的經歷、深邃綿延的思鄉之情以及最終踏上歸途的行為卻是相同的。只是伊萊娜的時代已經沒有了英雄史詩,所以奧德修斯慷慨悲歌的回歸神話,才會成為作品中那個大氣磅礴的覆蓋。一切都在回歸這個主題的指引之下。一切的思維,一切的行為。唯一不同的是,當代的伊萊娜最終沒能像尤利西斯那樣回歸故鄉的懷抱,而是繼續異鄉的漂泊。這是讓人不能不悲哀的。 昆德拉在《無知》中所完成的是一個悖論。而小說中的人物所演繹的故事,其實在他的《被背叛的遺囑》中已有過明確的闡釋。昆德拉以世界著名作家、藝術家康拉德、納博科夫、勳博格、斯特拉文斯基等移民的經歷作為參照,來解析移民的種種利弊得失。其實那也是昆德拉本人的經歷。他人生中的那個令他最為不堪的部分。自從他移民法國,這一份痛苦就始終煎熬著他,以至於移民問題成為了他很多作品的母題,並由此衍生開去各種人生的故事。在「故鄉」與「異鄉」之間。在鄉愁與失落之間。在巴黎與布拉格之間。究竟何處是家園? 於是昆德拉認為,移民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不僅要忍受思鄉之苦,還要面對異國他鄉種種的陌生。曾經與我們那麼親近的東西變得日漸遠去,而新的生活卻又只能從生疏開始。這種雙重的陌生化何等可怕。幸好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陌生的東西最終會變得熟悉,甚至可愛……可是,昆德拉小說中的那些移民,卻為什麼還要被鄉愁和回歸的思緒苦苦纏繞呢? 閱讀《無知》,覺得其中的每一個事件,每一個人物,甚至每一個細微的感覺,都是昆德拉本人的親歷。無論是伊萊娜從捷克移民法國棲居巴黎,還是她滿懷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思重歸布拉格。即或小說中的昆德拉是隱形的,但是在每個人物所表現出來的生存狀態的背後,都好像能看到昆德拉的影子。那些依然生活在波西米亞的捷克人,那些移居巴黎的布拉格人。那些憂戚悲傷的懷舊者或者形形色色的男女尋根族。是的,他們每一個人都是昆德拉,或者,昆德拉就是他們每一個人。在小說中,是昆德拉肢解了他自己,也是他通過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聲音,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闡述了他本人對移民問題紛繁而斑駁的思考。只是,昆德拉論證的結果依然沒有結果。於是悲哀。因為對於昆德拉以及他小說中的人物來說,無論回歸還是移民都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所以他們已經沒有了家園。他們此生所能擁有的,就只剩下流亡的精神旅程了。 閱讀《無知》,覺得小說中人物關係的設置雖然是虛構的,但故事所表現出來的本質卻是真實的,它們不過是昆德拉闡述移民思想的一個載體。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