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嚴歌苓 > 寄居者 | 上頁 下頁
二十


  難民們把手上的報紙傳來傳去。只買得起一份《紐約時報》,傳到讀爛為止。他們都在等美國政府心軟,對他們敞開門扉,因此他們關切美國政治經濟金融……所有事物的動向。美國一定會心軟的,你們看,只有美國才有寬大的胸襟和氣魄,拿出錢給他們一天開兩頓飯。飯不是好飯,但從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〇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美國救助猶太難民基金會」已經開出了幾萬頓飯了!所以他們沒有理由不相信美國將成為他們的最終寄居地。

  我想像坐在我位置上的不是我而是彼得。他會在人們提到美國時心跳異常嗎?肯定會的。對他來說,他和美國只有一張擔保書和一張船票的距離。彼得會不會提醒這些咖啡桌上的難友們,美國已經表現了它的冷酷?一九三七年羅斯福提出接受歐洲的猶太難民,被國會否了。有沒有必要讓這一張張蒼白瘦削的臉夢醒,告訴他們美國對猶太人只比對華人溫和那麼一丁點。美國人編排了多少有關猶太佬的笑話?猶太人求職求學,往往會改掉自己的猶太姓氏。彼得從我這裡聽了足夠的故事,足以告訴他們:歧視和迫害到處都有。迫害別人是有快感的,有巨大快感。「水晶之夜」那死了的九十一個猶太人和碎裂的幾千扇窗玻璃給人們帶來多大快感,簡直不能想像!正如一八六九年火燒唐人街、追殺華人給美國人帶來了快感。

  我面前放著一小杯醇香的咖啡,從熱到冷。這麼好的東西沒一個人分享,我寧可不碰它。一個小時過去了,現在進來的人是吃午飯的。是那些生意有了起色,不必靠大食堂救濟餐去喂的人。

  這裡能嘗到地道的歐洲甜食。深秋的爛蘋果和梨在猶太店主這裡可是好東西,做成蘋果排和梨排,每一口咀嚼都是一次故里重歸。人們不再像先前的早餐客人那樣繞舌,都靜靜地吃著自己盤子裡的食物,靜靜地重歸故里。我的眼睛始終注視著門口,但那裡沒有出現彼得。

  我朝侍應生招一下手。侍應生五十多歲,不會講英文,但端茶送水的動作十分典雅。彼得告訴我,他曾擁有寵物商店,來上海前被迫處死了他所有的寵物。我在餐紙上寫下彼得·寇恩的名字,朝他仰起臉,我眼睛裡的詢問不要語言也看得懂。他看著名字,看了至少有半分鐘,然後不肯定地對我笑笑。我起身告辭這頓漫長的早餐,走到門口,他又從後面趕上來,指著門邊一塊黑板,上面貼滿各種小紙條。大多數是後到達上海的難民找先到的親戚朋友。有一條用英文、德文、希伯來文和意地緒文同時寫道:「我等了你太久。你到這兒找不到我的話,就到天堂來找我吧。」時間是一九三九年十二月,距離此刻有一年了。

  我傻瞪著這張紙條,瞪著瞪著,眼淚瞪出來了。某一天我突然看見一張同樣的紙條,下面落款是彼得·寇恩。也許彼得的目光多次瀏覽在這些紙條上,想找到一張他一直在找的,終於找著了,上面是一個女性絹秀的英文:「彼得,我找了你太久,找不到,天堂再見。」那是我的手跡。

  這是我的過錯,一去無蹤影。為了無聊的妒忌心一去不返。為了跟他那八百年前的戀人爭風吃醋摔門而去,不給他打電話,不給他一點尋找的線索。整個事端是我製造的。

  星期一晚上,是彼得值班的時間,我又去了唐納德的診所。值班的是另一個中國醫生。消息更壞,彼得已經辭退了工作。留了任何聯絡方式嗎?好像沒有,走的時候他不愉快。和唐納德醫生鬧不愉快了?不知道。什麼時候鬧的?不知道。

  我對面的,是一張不關痛癢的溫和面孔。這種面孔在上海中產階級中最普遍。上海各種租界,各執法律,各持是非,最好誰也別惹。於是就在上海灘上進化出這樣的面孔來。

  全是我的過錯。我從診所跨出,一步一步,腿像兩截木樁子,載著我向前走。這可全是我自作自受。

  辭了職的彼得會怎麼付房錢?他終於讓全家走出了沒體統沒體面的大宿舍,可房錢怎麼辦?他怎麼吃得消上海的物價?他那雙總是在討主張的大黑眼睛現在看著什麼?向誰去討主張?……

  星期二下午第三節課時,教室門口出現了一個人。教室內外都是上海冬天的陰暗,那人似乎咧嘴向我笑了一下,但我無法確定。他的形體是少年的,因此我以為他是某個班的學生。等我走出教室,他不見了。

  在往辦公室去的樓梯上,他又跟上來。一個念頭電擊了我一下:壞了,跟蹤又續上了。

  跟在後面的人輕聲叫道:阿玫姐姐!

  一回頭,竟是世海。我愣住了。世海變了個人,戴了副玳瑁色眼鏡,個頭也高了。想起他把我抬舉成非自覺的抗日勇士,又把我供給日本憲兵,我不知拿什麼臉色接待他。

  他說:上次的事體讓你吃苦頭,都是日本鬼子挑撥的!他說著,看了看身後身前,覺得還是改用英文比較安全:日本鬼子說你已經把我供出來了。

  我想,這事扯下去更沒有崇高感。我笑笑,一陣乏味和乏力。

  他父親在上海十六鋪有四代的關係,所以讓幫會的漢奸送一份大人情,日本憲兵也就順勢下臺階。

  我問他怎樣找到了假名字假身份下的我,他嘿嘿一笑說找誰也難不倒他。其實到處都有他們的人。小夥子看來沒讓日本憲兵打老實。他的同志們在一次基督教會組織的大合唱裡見到了我。我不屬￿任何教會,但我有一幫學生是教會文娛活動積極分子,央求我給他們彈鋼琴伴奏。就是那次美僑學校冷餐會上的一位抗日少年在那裡看到了我。上海可大可小,自稱洋派的上海人圈子,稍微多拐個彎,大家都沾親帶故,不是熟人就是半熟人。

  我實在看不出他笑眯眯地冒出來是什麼企圖。有幾個老師從樓上下來。這是下班時分,教師們包裹上圍巾大衣,露手指的手套捧著帶回家圈改的學生功課,另一隻手裡拎著半袋米。我領著溫世海下到一樓。

  我說:你找我有什麼事?

  他說:新年你有空嗎?我父親想請你用個便餐。還有其他一些朋友。看到我脫口就會說「謝謝,不了」,他趕緊補一句:也請了寇恩先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