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嚴歌苓 > 本色陳沖 | 上頁 下頁
十三


  陳沖趕緊走開,讓她倆去拼湊、編造一個她吧。

  恐慌感加劇了。原來她的本質與她的形式之間,隔著一個傳說,一個充斥臆斷、編造、神話、謠言的傳說。

  兩個女人講對的一點是:她的確是硬碰硬考進外國語學院的。在考場她享受的唯一特權是一架電風扇——那個監考的老教授認出她後將她安置在離一架吊扇最近的座位上。那是上海最炎熱的幾天。她清楚地記著那老教授的笑容和口音。當她掩上考卷,走出考場時,老教授用英文輕聲對她說:「我能勞駕請你簽個名嗎?」他遞出一個舊筆記本。在陳沖簽名時,他又用英文說:「很意外在這裡遇上你!你幹嗎還來考?你已經有那樣的前途了!……」

  那便是她在考場得到的所有特權。

  然後,她便成了外語學院一個安安分分的學生,間或有邀請去參加記者招待會或與國外電影明星會談,她總是規規矩矩向老師告假。

  《青春》放映之後,陳沖的生活的確變了許多。不斷有記者來採訪她;今天是拍封面照,明天是參加招待會。最多時她一天收到了一百多封觀眾來信,有的信十分知己地跟她談到他們的生活。還有的來信者說「啞妹」如何救了他們,如何給了他們「生活的勇氣和希望」。她盡力地寫回信,有時一天的時間全花在回信上。她被那些信的誠意所動,被信末尾的「盼」字所催。她生性不願任何人失望,她生性不具備高傲。她甚至被許多中學、青少年團體邀請了去做報告;有時連報告的主題都是含混的,只請求她「隨便講講」。似乎她成了勞動模範、戰鬥英雄之類的民眾楷模。可她能談的真實體會是:電影是個奇跡;電影是種瘋魔,進去了就不想出來;電影是永遠讓你沒夠的東西!看不夠,也演不夠……

  卻不能這樣講。這樣講是若干年後她在好萊塢成功的時候。

  當時的她明白,她得想出些「符合身份」的話來講。邊講,她心裡會時而冒出了念頭:我根本不是你們想像的那種楷模,我也投有這樣的權力來做你們的倫理道德導師!我並沒有你們希冀的那些美德來對你們宣揚高尚!我憑什麼對你們講:「要好好學習」,而我自己曾為能逃學而狂喜?……

  父母留意到她的生活和精神狀態了。

  母親想,如果女兒在這樣的名望中不勝其累,就不可能有正常的行為和思考。母親明白女兒有時突如其來的暴躁源於何物。

  陳沖看著父母,有點可憐巴巴地。「我好累。」她說。

  父親說:「這種喧嘩來喧嘩去的生活,對你今後有什麼用處?」

  陳沖當然明白它的無用。她眼神暗暗的。才十六歲,正常的少年生活似乎就被這所謂的成功剝奪了。

  「我現在最恨填表格。」陳沖突然說。

  父母不懂地看著她。

  「填到文化水平項的時候,我就不舒服。老是初中、初中!我已經這麼大了,不能老做初中生吧?」

  陳沖坦白了她帶有孩子氣虛榮的苦惱。

  父母想,女兒畢竟是從這個崇拜知識的家庭出來的。她把「文化水平」看得比電影明星更重要。

  一天,陳沖終於以十分肯定的口氣對父母說:「我要考大學。」

  父親說:「那你先得回學校把中學念完。」

  在父親看來,陳沖該馬上回她的中學,做這個年齡最正常的事去。他是個醫生,每天的生活中都有扎實的工作成果——一條條生命被拯救和醫治。對於女兒的名聲大噪,他是全家最擔憂的一個。他見陳沖被人擁出擁進,會劈頭問一句:「你下一步做什麼?」他看出陳沖的茫然。這不是李四光、李政道、愛因斯坦那樣的聲名。這聲名的得來,對一個十五六歲的女孩,太輕易了。她根本無能力認識它,也仿佛是被迫地背負它。

  而回學校並不那麼容易。因為陳沖太多的缺席,學校無法安插她進原來的班級。準確說,任何學校都無法將陳沖安插在任何年級。她的數學、化學在缺席兩年多後,也無法一下子進入教程。

  陳沖這個到處給青少年、中學生做楷模式演講的電影明星居然讓學校給拒之門外了。當然,她不能再從低年級上起:十六歲的女孩在自尊心上拒絕接受「留級」二字。

  學校的一位數學老師對陳沖的父母說:「陳沖太例外了,學校完全沒有對付這類事的經驗。」

  惟一的辦法是補習。兩位曾教過陳沖的老師知道這是多難得的學生:極高的領悟力、極強的上進心。他們主動提出免費為陳沖補習功課。

  陳沖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學習。看電視都是她給自己的特別犒勞。她故意少去看電視,生怕它勾起自己對銀幕的懷念。這個懷念可不好受。

  一年時間,她補完了兩年課程。考上外語學院時她十七歲,比應屆高中畢業生還要年幼一歲。

  那天她接到郵差在樓下叫她名字。是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到了!她只覺嗓子眼兒被什麼嗆了一下,太多的感受嗆得她不知哭笑。她拿起錄取通知一路奔上樓,叫著:「外婆!媽!爸!哥哥!……」

  其實家裡就她獨自一人。

  現在她已經進入了大學的第二個學年,想起剛才兩位婦女在廣告架下對她的總結性評語:「看來陳沖還不笨!」她苦笑了。她得承認這是她倆對她所有評論中頂頂中肯、屬實的一句。似乎一個電影明星不笨是十分令人意外的。還似乎電影明星的「笨」是他(她)名分下的。你攤上了漂亮,走運,得寵,你也得攤上個「笨」。這樣便大家公平。

  那是大學第一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到學校來找她,邀她扮演「小花」的女主角。讀完劇本,她馬上答應了。這才發現一樣事物若得自己心愛,一生一世都休想將它真正割捨、棄去。她曾下決心潛心求學,其實是扼殺了自己心靈深處一種最真實的愛和希望。

  陳沖在家裡宣佈了自己的決定:「我接受北影廠的邀聘了。」

  外婆首先表示尊重外孫女的抉擇。自陳沖很小時,外婆就始終觀察她;在陳沖埋進文學經典時,外婆就猜想過:這個小外孫女怕是要叛逆這個醫學世家了。外婆常常留心陳沖一些幼稚但非常有獨創性的見解,逐漸肯定外孫女有一份難得的藝術天才。作長輩,不代表有扼制晚輩天才的權力。

  外婆說:「我曉得你還會去演電影的!好啊,等著看你的新角色!」

  父母沉默一會兒,終了微笑了。他們也明白,阻止孩子狂熱追求的父母都是不智也不文明的。即使陳沖宣佈的不是有關她事業的決定,而是她戀愛、擇偶的決定,也只能依了她。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只希望自己能夠提示、引導女兒,而絕不專制。像陳沖這樣執拗而愛獨立思考的女兒,一旦她決定的事,她便具備了她的不被駁倒的理由。

  就這樣,陳沖帶著簡單的換洗衣服和複雜的各類課本,赴安徽山區外景地去了。

  就不能一身兩栖嗎?做一個學者,同時也做一個演員,只要一個人花雙倍的勤勞,什麼都是可能的。陳沖在給父母的信中這樣寫。

  《小花》的拍攝途中,陳沖趕回學校考試,考了九十一分。

  《小花》使她獲得了百花獎。在記者問她的得獎體會時,她傻笑了好一陣。她根本對獎沒有過任何企盼。她只是愛表演,去表演,就夠了,就如願以償,從沒想過沉甸甸的獎盃捧在手中的「體會」。在表演上,她希望成功,但並不是非成功不可,因為電影表演是她感情的需要,而學校的分數,才給她成就感。

  她想告訴記者們:「我考試得了九十一分!」

  得獎之後,她的笑臉便被掛在了各家各戶的牆上。人們談論著:「陳沖,陳沖……」那幅巨大的廣告、她的巨大的微笑,……她感到那個微笑已成了一種符號,在代表真實的她。真實的陳沖。

  人們不像先前那樣對她了。她一舉一動都在人們的關注中,都招至善意或無聊的議論。出席這個會,參加那個團,回家漸漸也像做客。每次從一個重要代表團回到家,全家都有興師動眾的氣氛。有時父親還會說:「多做幾個菜,陳沖回來了嘛!」

  唯有哥哥陳川讓她感到欣慰和鬆弛。陳川似乎沒大拿這個大名鼎鼎的妹妹當回事。時不時還會沖她吆喝:「妹妹,幫我把抽屜裡的襪子遞一下!」也偶爾動動脾氣:「你現在就這麼坐不住?給你畫張像難死了!」甚至還有打諢加牢騷的時候:「我現在沒名字,人人叫我陳沖她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