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楊絳 > 走到人生邊上 | 上頁 下頁 |
有關人的問題 |
|
有關人的問題,我不妨從最親切、最貼身的「我」問起,就發現一連串平時沒想到的問題。 「我」,當然不指我個人,「我」是一切人的代名詞。如問「我」是誰?答「我」是人——人世間每個具體的人。每個具體的人,統稱人。這是一個抽象的代名詞。具體各別的人,數說不盡,我們只用一個抽象的「人」字,代表一切具體的人。我經常受到批判:「只有具體的人,沒有抽象的人,單用一個『人』字,是抹殺了人的階級性。」抽象的代名詞,當然不是具體的人,但每個自稱「我」的人,都是具體的人,不同階級,不同職業,不同區域,不同時代的一個個具體的人,都自稱「我」,所以可以說:「我」是人——人世間每一個具體的人。 (一)人有靈魂 我首先要說,人有靈魂。每個人都有一個身體,而身體具有生命,稱靈魂。靈魂是看不見的,但身體有沒有生命卻顯而易見。死屍和活人的區別看得出,摸得著。所以每個活著的人,有肉體,也具有生命。上文已經說過,人的生命不是草木、蟲蟻的生命,也不是禽獸的生命,我們稱一條人命或一個靈魂;名稱不同而所指同是人的生命。下文我避免用「一條人命」而採用「一個靈魂」,因為在我國文字裡,「命」字有兩重意義。生命(life)稱命;命運(fate)也稱命,例如「薄命」、「貧賤命」、「命大」、「生死有命」等。同一個字而所指不同,在思維的過程中容易引起混亂,導致錯誤。靈魂是否不滅,可以是問題;而活著的人都有生命或靈魂,是不成問題的。可以肯定說:人有兩部分,一是看得見的身體,一是看不見的靈魂。這不是迷信,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二)人有個性 人的體質不同,性情各別。古希臘醫學家認為人的性情取決於這人身體裡某種液體的過剩。人的個性分四種類型:多血的性情活潑,多痰的性情滯緩,多黃膽汁的易怒,多黑膽汁的憂鬱。歐洲人一直沿用這種分類。我們所謂「個性」,也稱「性子」,也稱「脾氣」。活潑的我們稱外向,滯緩的我們稱慢性子,易怒的稱急性子或脾氣躁,憂鬱的稱內向。不過這種分類,只是粗粗地歸納,沒多大意義,因為每一種類型包含許多不同的性情呢。急性子有豪爽的,敏捷的,冒失的,也有粗暴的。慢性子有沉靜的,穩重的,死板的,也有傻呆的。反正性情脾氣各人各樣,而且各種類型的區別,也不能一刀切。有人內向,同時又是慢性子或急性子。我只求說明:體質不同,性情各別。老話:一棵樹上的葉子葉葉不同,人性之不同各如其面。按腦科專家的定論,各人的腦子,各不相同。常言道:一個人,一個性;十個人,十個性。即使是同胞雙生,面貌很相似,性情卻迥不相同。 個性是天生的,到老不變。有修養的人可以約束自己。可是天生的急性子不能約束成慢性子;慢性子也不能修養成急性子。嬰兒初生,啼聲裡就帶出他的個性。急性子哭聲躁急,慢性子哭聲悠緩。從生到死,個性不變。老話:「從小看看,到老一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七十二變,本性難變」。塞萬提斯在他名著《堂吉訶德》裡多次說:老話成語,是人類數千年智慧的結晶。韓非子說:「古無虛諺。」(《管錐編》第一冊下,716頁,三聯書店2001年版)他們的話確是不錯的。 我曾當過三年小學教員,專教初小一、二年級。我的學生都是窮人家孩子,很野,也很難管。我發現小學生像《太平廣記》、《夷堅志》等神怪小說裡的精怪,叫出他的名字,他就降伏了。如稱「小朋友」,他覺得與他無關。所以我有必要記住每個學生的姓名。全班約四十人。我在排座位時自己畫個座位圖,記上各人的姓名。上第一堂課,記住第一批姓名。上第二堂課,記住第二批姓名。上第三堂課,全班的姓名都記熟。第一批記住的是最淘氣或最乖、最可愛、最伶俐的,一般是個性最鮮明的。最聰明的孩子,往往在第二批裡,因為聰明孩子較深沉,不外露。末一批裡,個性最模糊,一時分不清誰是誰,往往是班上最混沌的。 我班上秩序最好。如有新來的教師管不了最低班,主任就央我換教低班,不照例隨級上升。所以我記住姓名的學生很多很多。三年共六個學期,我教過三、四班新生,從未見到個性相同的學生。 每個人天生有個性,個性一輩子不變,這是可以證實的。天地生人,人多得不可勝數。但所有的人指紋不同,筆跡不同,也是個性不同的旁證。 (三)人有本性 1 本性的意義 人有本性,指全人類共有的本性,而且是全人類所特有的。貓有貓性,狗有狗性,牛有牛性,狼有狼性,人也該有人性。人性是全人類所共有,同時也是全人類所特有的。不分貧富尊卑、上智下愚,只要是人而不是禽獸,普遍都有同樣的人性。 2 什麼是人的本性? (1)「食色性也」,不是指人的本性嗎?用「色」字就顯然指人而不指禽獸。因為禽獸稱「發情」(性欲發動),不稱「好色」。每個人都有肉體。有肉體就和其他動物同樣有獸性。不過人的獸性和其他動物不一樣。禽獸發情有季節,發情是為了繁育後代。人類好色是不分季節的,而且沒個饜足。有三宮六院的帝王還自稱「寡人好色」哩。禽獸掠食只求饜足,掠食是為了保全生命。人的食欲卻不僅僅是圖生存,還圖享受。人不僅要吃飽,還講究美食。孔子不是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嗎(《鄉黨第十》)?食與色,人之大欲,但人之大欲,不僅僅是為了自身和後代的生存,還都圖享受呢。 (2)靈性良心。禽獸的天性不僅有食欲、性欲。禽獸都有良知良能,連蟲蟻也有,例如螞蟻做窠、蜂釀蜜、鵲營巢、犬守門,且忠於主人。人當然也有良知良能,不輸禽獸蟲蟻,而超越禽獸蟲蟻。 我國孔孟之道,主張人性本善。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注解說:「良者,本然之善也。」就是說,不由人為,天生就是好的(《孟子·盡心》)。注解的解釋,不如《孟子·告子》一章裡講得具體。孟子說: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每個人都有的。人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就表示人有仁、義、禮、智等美德。這都不是外加的,而是原來就有的。接下來,孟子引《詩經·大雅·烝民》之篇:「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稱讚這首詩:「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民之秉彝也(就是說,這種美德是人性本來就有的),故好是懿德(就是說,所以愛這種美德)。」《孟子》下文把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等等「仁義之心」稱為「良心」。並著重指出,人性中原本有「良心」,如果不保住「良心」,而隨它消失,「放其良心者……則其違禽獸不遠矣。……」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注:操之則在此,舍之則失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