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家文集 > 汪曾祺 | 上頁 下頁 | |
歲寒三友(1) | |
|
|
這三個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王瘦吾原先開絨線店,陶虎臣開炮仗店,靳彝甫是個畫畫的。他們是從小一塊長大的。這是三個說上不上,說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縉紳先生,也不是引車賣漿者流。他們的日子時好時壞。好的時候桌上有兩個菜,一葷一素,還能燙二兩酒;壞的時候,喝粥,甚至斷炊。三個人的名聲倒都是好的。他們都沒有做過傷天害理的事,對人從不尖酸刻薄,對地方的公益,從不袖手旁觀。某處的橋坍了,要修一修;哪裡發現一名「路倒」,要掩埋起來;鬧時疫的時候,在碼頭路口設一口瓷缸,內裝藥茶,施給來往行人;一場大火之後,請道士打醮禳災……遇有這一類的事,需要捐款,首事者把捐簿伸到他們的面前時,他們都會提筆寫下一個誰看了也會點頭的數目。因此,他們走在街上,一街的熟人都跟他們很客氣地點頭打招呼。 「早!」 「早!」 「吃過了?」 「偏過了,偏過了!」 王瘦吾真瘦。瘦得兩個肩胛骨從長衫的外面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年輕時很風雅過幾天。他小時開蒙的塾師是邑中名士談甓漁,談先生教會了他做詩。那時,絨線店由父親經營著,生意不錯,這樣他就有機會追隨一些闊的和不太闊的名士,春秋佳日,文酒雅集。遇有什麼張母吳太夫人八十壽辰征詩,也會送去兩首七律。瘦吾就是那時落下的一個別號。自從父親一死,他挑起全家的生活,就不再做一句詩,和那些詩人們也再無來往。 他家的絨線店是一個不大的連家店。店面的招牌上雖寫著「京廣洋貨,零躉批發」,所賣的卻只是:絲線、絛子、頭號針、二號針、女人鉗眉毛的鑷子、刨花①、抿子(塗刨花水用的小刷子)、品青、煮藍、僧帽牌洋蠟燭、太陽牌肥皂、美孚燈罩……種類很多,但都值不了幾個錢。每天晚上結帳時都是一堆銅板和一角兩角的零碎的小票,難得看見一塊洋錢。 這樣一個小店,維持一家生活,是困難的。王瘦吾家的人口日漸增多了。他上有老母,自己又有了三個孩子。小的還在娘懷裡抱著。兩個大的,一兒一女,已經都在上小學了。不用說穿衣,就是穿鞋也是個愁人的事。 兒子最恨下雨。小學的同學幾乎全部在下雨天都穿了膠鞋來上學,只有他穿了還是他父親穿過的釘鞋①。釘鞋很笨,很重,走起來還嘎啦嘎啦的響。他一進學校的大門,同學們就都朝他看,看他那雙鞋。他鬧了好多回。每回下雨,他就說:「我不去上學了!」媽都給他說好話:「明年,明年就買膠鞋。一定!」——「明年!您都說了幾年了!」最後還是嘟著嘴,挾了一把補過的舊傘,走了。王瘦吾聽見街石上兒子的釘鞋憤怒的聲音,半天都沒有說話。 女兒要參加全縣小學秋季運動會,表演團體操,要穿規定的服裝:白上衣、黑短裙。這都還好辦。難的是鞋,——要一律穿白球鞋。女兒跟媽要。媽說:「一雙球鞋,要好幾塊錢。咱們不去參加了。就說生病了,叫你爸寫個請假條。」女兒不像她哥發脾氣,鬧,她只是一聲不響,眼淚不停地往下滴。到底還是去了。這位能幹的媽跟鄰居家借來一雙球鞋,比著樣子,用一塊白帆布連夜趕做了一雙。除了底子是布的,別處跟買來的完全一樣。天亮的時候,做媽的輕輕地叫:「妞子,起來!」女兒一睜眼,看見床前擺著一雙白鞋,趴在媽胸前哭了。王瘦吾看見妻子疲乏而淒然的笑容,他的心酸。 因此,王瘦吾老想發財。 這財,是怎麼個發法呢?靠這個小絨線店,是不可能有什麼出息的。他得另外想辦法。這城裡的街,好像是傍晚時的碼頭,各種船隻,都靠滿了。各行各業,都有個固定的地盤,想往裡面再插一隻手,很難。他得把眼睛看到這個縣城以外,這些行業以外。他做過許多不同性質的生意。他做過蝦籽生意,醉蟹生意,醃制過雙黃鴨蛋。張家莊出一種木瓜酒,他運銷過。本地出一種藥材,叫做薟,他收過,用木船裝到上海(他自己就坐在一船高高的藥草上),賣給藥材行。三叉河出一種水仙魚,他曾想過做罐頭……他做的生意都有點別出心裁,甚至是想入非非。他隔個把月就要出一次門,四鄉八鎮,到處跑。像一隻饑餓的鳥,到處飛,想給兒女們找一口食。回來時總帶著滿身的草屑灰塵;人,越來越瘦。 後來他想起開工廠。他的這個工廠是個繩廠,做草繩和錢串子。蓑衣草兩股,絞成細繩,過去是穿製錢用的,所以叫做錢串子。現在不使製錢了,店鋪裡卻離不開它。茶食店用來包紮點心,席子店捆席子,賣魚的穿魚腮。絞這種細繩,本來是湖西農民冬閒時的副業,一大捆一大捆挑進城來兜售。因為沒有准人,準時,准數,有時需用,卻遇不著。有了這麼個廠,對於用戶方便多了。王瘦吾這個廠站住了。他就不再四處奔跑。這家工廠,連王瘦吾在內,一共四個人。一個夥計搬運,兩個做活。有兩架「機器」,倒是鐵的,只是都要用手搖。這兩架機器,搖起來嘎嘎的響,給這條街增添了一種新的聲音,和捶銅器、打燒餅、算命瞎子的銅鐺的聲音混和在一起。不久,人們就習慣了,仿佛這聲音本來就有。 初二、十六①的傍晚,常常看到王瘦吾拎了半斤肉或一條魚從街上走回家。 每到天氣晴朗,上午十來點鐘,在這條街上,就可以聽到從陰城方向傳來爆裂的巨響:「砰——磅!」 大家就知道,這是陶虎臣在試炮仗了。孩子們就提著褲子向陰城飛跑。 陰城是一片古戰場。相傳韓信在這裡打過仗。現在還能挖到一種有耳的尖底陶瓶,當地叫做「韓瓶」,據說是韓信的部隊所用的行軍水壺。說是這種陶瓶冬天插了梅花,能結出梅子來。現在這裡是亂葬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叫做「陰城」。到處是墳頭、野樹、荒草、蘆荻。草裡有蛤蟆、野兔子、大極了的螞蚱、油葫蘆、蟋蟀。早晨和黃昏,有許多白頸老鴉。人走過,就啞啞地叫著飛起來。不一會,又都紛紛地落下了。 這裡沒有住戶人家。只有一個破財神廟,裡面住著一個侉子。這侉子不知是什麼來歷。他殺狗,吃肉,——陰城裡野狗多的是,還喝酒。 這地方很少有人來。只有孩子們結伴來放風箏,掏蟋蟀。再就是陶虎臣來試炮仗。 試的是「天地響」。這地方把雙響的大炮仗叫「天地響」,因為地下響一聲,飛到半空中,又響一聲,炸得粉碎,紙屑飄飄地落下來。陶家的「天地響」一聽就聽得出來,特別響。兩響之間的距離也大——躥得高。 「砰——磅!」 「砰——磅!」 他走一二十步,放一個,身後跟著一大群孩子。孩子裡有膽大的,要求放一個,陶虎臣就給他一個:「點著了快跑!——崩疼了可別哭!」 其實是崩不著的。陶虎臣每次試炮仗,特意把其中的幾個的撚子加長,就是專為這些孩子預備的。撚子著了,嗤嗤地冒火,半天,才聽見響呢。 陶家炮仗店的門口也是經常圍著一堆孩子,看炮仗師傅做炮仗。兩張白木的床子,有兩塊很光滑的木板。把一張粗草紙裹在一個鋼釺上,兩塊木板一搓,吱溜——,就是一個炮仗筒子。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