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家文集 > 汪曾祺 | 上頁 下頁
故里雜記(3)


  榆樹

  侉奶奶住到這裡一定已經好多年了,她種的八棵榆樹已經很大了。

  這地方把徐州以北說話帶山東口音的人都叫做侉子。這縣裡有不少侉子。他們大都住在運河堤下,拉纖,推獨輪車運貨(運得最多的是河工所用石頭),碾石頭粉(石頭碾細,供修大船的和麻絲桐油和在一起填塞船縫),烙鍋盔(這種幹厚棒硬的面餅也主要是賣給侉子吃),賣牛雜碎湯(本地人也有專門跑到運河堤上去嘗嘗這種異味的)……侉奶奶想必本是一個侉子的家屬,她應當有過一個丈夫,一個侉老爹。她的丈夫哪裡去了呢?死了,還是「販了桃子」——扔下她跑了?不知道。她丈夫姓什麼?她姓什麼?很少人知道。大家都叫她侉奶奶。大人、小孩,窮苦人,有錢的,都這樣叫。倒好像她就姓侉似的。

  侉奶奶怎麼會住到這樣一個地方來呢(這附近住的都是本地人,沒有另外一家侉子)?她是哪年搬來的呢?你問附近的住戶,他們都回答不出,只是說:「啊,她一直就在這裡住。」好像自從盤古開天地,這裡就有一個侉奶奶。

  侉奶奶住在一個巷子的外面。這巷口有一座門,大概就是所謂裡門。出裡門,有一條磚鋪的街,伸向越塘,轉過螺螄壩,奔臭河邊,是所謂後街。後街邊有人家。侉奶奶卻又住在後街以外。巷口外,後街邊,有一條很寬的陰溝,正街的陰溝水都流到這裡,水色深黑,發出各種氣味,藍靛的氣味、豆腐水的氣味、做草紙的紙漿氣味。不知道為什麼,聞到這些氣味,叫人感到憂鬱。經常有鄉下人,用一個接了長柄的洋鐵罐,把陰溝水一罐一罐刮起來,倒在木桶裡(這是很好的肥料),刮得溝底嘎啦嘎啦地響。跳過這條大陰溝,有一片空地。侉奶奶就住在這片空地裡。

  侉奶奶的家是兩間草房。獨門獨戶,四邊不靠人家,孤零零的。她家的後面,是一帶圍牆。圍牆裡面,是一家香店的作坊,香店老闆姓楊。香是像壓餾餎似的擠出來的,擠的時候還會發出,「蓬——」的一聲。侉奶奶沒有去看過師傅做香,不明白這聲音是怎樣弄出來的。但是她從早到晚就一直聽著這種很深沉的聲音。隔幾分鐘一聲:「蓬——蓬——蓬」。圍牆有個門,從門口往裡看,便可看到一扇一扇像鐵紗窗似的曬香的棕棚子,上面整整齊齊平鋪著兩排黃色的線香。侉奶奶門前,一眼望去,有一個海潮庵。原來不知是住和尚還是住尼姑的,多年來沒有人住,廢了。再往前,便是從越塘流下來的一條河。河上有一座小橋。侉奶奶家的左右都是空地。左邊長了很高的草。右邊是侉奶奶種的八棵榆樹。

  侉奶奶靠給人家納鞋底過日子。附近幾條巷子的人家都來找她,拿了舊布(間或也有新布),袼褙(本地叫做「骨子」)和一張紙剪的鞋底樣。侉奶奶就按底樣把舊布、袼褙剪好,「做」一「做」(粗縫幾針),然後就坐在門口小板凳上納。紮一錐子,納一針,「哧啦——哧啦」。有時把錐子插在頭髮裡「光」一「光」(讀去聲)。侉奶奶手勁很大,納的針腳很緊,她納的底子很結實,大家都願找她納。也不講個價錢。給多,給少,她從不爭。多少人穿過她納的鞋底啊!

  侉奶奶一清早就坐在門口納鞋底。她不點燈。燈碗是有一個的,房頂上也掛著一束燈草。但是燈碗是幹的,那束燈草都發黃了。她睡得早,天上一見星星,她就睡了。起得也早。別人家的煙筒才冒出燒早飯的炊煙,侉奶奶已經納好半隻鞋底。除了下雨下雪,她很少在屋裡(她那屋裡很黑),整天都坐在門外紮錐子,抽麻線。有時眼酸了,手困了,就停下來四面看看。

  正街上有一家豆腐店,有一頭牽磨的驢。每天上下午,豆腐店的一個孩子總牽驢到侉奶奶的榆樹下打滾。驢乏了,一滾,再滾,總是翻不過去。滾了四五回,哎,翻過去了。驢打著響鼻,渾身都輕鬆了。侉奶奶原來直替這驢在心裡攢勁;驢翻過了,侉奶奶也替它覺得輕鬆。

  街上的,巷子裡的孩子常上侉奶奶門前的空地上來玩。他們在草窩裡捉螞蚱,捉油葫蘆。捉到了,就拿給侉奶奶看。「侉奶奶,你看!大不大?」侉奶奶必很認真地看一看,說:「大。真大!」孩子玩一回,又轉到別處去玩了,或沿河走下去,或過橋到對岸遠遠的一個道士觀去看放生的烏龜。孩子的媽媽有時來找孩子(或家裡來了親戚,或做得了一件新衣要他回家試試),就問侉奶奶:「看見我家毛毛了麼?」侉奶奶就說:「看見咧,往東咧。」或「看見咧,過河咧。」……侉奶奶吃得真是苦。她一年到頭喝粥。三頓都是粥。平常是她到米店買了最糙最糙的米來煮。逢到粥廠放粥(這粥廠是官辦的,門口還掛一塊牌:××縣粥廠),她就提了一個「木量子」(小水桶)去打粥。這一天,她就自己不開火倉了,喝這粥。粥廠裡打來的粥比侉奶奶自己煮的要白得多。侉奶奶也吃菜。她的「菜」是她自己醃的紅胡蘿蔔。啊呀,那叫鹹,比鹽還鹹,鹹得發苦!——不信你去嘗一口看!

  只有她的侄兒來的那一天,才變一變花樣。

  侉奶奶有一個親人,是她的侄兒。過繼給她了,也可說是她的兒子。名字只有一個字,叫個「牛」。牛在運河堤上賣力氣,也拉纖,也推車,也碾石頭。他隔個十天半月來看看他的過繼的娘。他的家口多,不能給娘帶什麼,只帶了三斤重的一塊鍋盔。娘看見牛來了,就上街,到賣熏燒的王二的攤子上切二百錢豬頭肉,用半張荷葉托著。另外,還忘不了買幾根大蔥,半碗醬。娘倆就結結實實地吃了一頓山東飽飯。

  侉奶奶的八棵榆樹一年一年地長大了。香店的楊老闆幾次托甲長丁裁縫來探過侉奶奶的口風,問她賣不賣。榆皮,是做香的原料。——這種事由買主親自出面,總不合適。老街舊鄰的。總得有個居間的人出來說話。這樣要價、還價,才有餘地。丁裁縫來一趟,侉奶奶總是說:「樹還小咧,叫它再長長。」

  人們私下議論:侉奶奶不賣榆樹,她是指著它當棺材本哪。

  榆樹一年一年地長。侉奶奶一年一年地活著,一年一年地納鞋底。

  侉奶奶的生活實在是平淡之至。除了看驢打滾,看孩子捉螞蚱、捉油葫蘆,還有些什麼值得一提的事呢?——這些捉螞蚱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大。侉奶奶納他們穿的鞋底,尺碼一年比一年放出來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