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鐵凝 > 笨花 | 上頁 下頁 | |
三 | |
|
|
02 笨花村的黃昏不只屬西貝家,那是一整個笨花村的黃昏。 黃昏像一台戲,比戲還詭秘。黃昏是一個小社會,比大社會故事還多。是有了黃昏才有了發生在黃昏裡的故事,還是有了黃昏裡的故事才有了黃昏?人們對於黃昏知之甚少。 笨花村的黃昏也許就是從一匹牲口打滾兒開始的:太陽下山了,主人牽著勞作了一天的牲口回村了。當人和牲口行至家門時,牲口們卻不急於進家,它們要在當街打個滾兒。打滾兒是為了解除一天的疲勞,打滾兒是對一整天悲憤的宣洩。它們在當街咣當一聲放倒自己,滾動著身子,毛皮與地皮狠狠磨擦著,四隻蹄腳也跟著身子的滾動蹬踹起來,有的牲口還會發出一陣陣深沉的呻吟。這又像是對自己的虐待,又像是對自己的解放。這時牽著牲口的主人們放鬆手裡的韁繩,盡心地看牲口的滾動、摔打,和牲口一起享受著自己對自己的虐待和解放,直到牲口們終於獲得滿足。大多有牲口的人家,門前都有一塊供牲口打滾兒的小空地,天長日久,這個小空地變作一個明顯而堅硬的淺坑。西貝家和向家門前都有這樣的淺坑。 牛不打滾兒,打滾兒的只有騾子和驢。 西貝家牽牲口打滾兒的是牲口的主人西貝牛或者他的大兒子西貝大治。向家牽牲口打滾兒的本應該是牲口的主人,年齡和西貝牛相仿的向喜,或者向喜的大兒子向文成。但向喜和向文成都不牽牲口打滾兒,他們各有所忙。家裡養牲口,他們卻離牲口很遠,只把牲口交給他們的長工,長工倒成了牲口的主人。 西貝家有一匹騾子。向家由兩匹騾子,一匹大騾子一匹小騾子。其實大騾子不老,小騾子不小。拉車時大騾子駕轅,小騾子跑哨。澆地時兩匹騾子倒替著拉水車。 打完滾兒的牲口故意懶散著自己從地上爬起來,步入各自的家門,把頭紮進水筲①去喝水。它們喝得盡興,喝得豪邁。再小的牲口,轉眼間也會喝下一筲水。 向家的兩匹騾子在門前打完滾兒,進了家,喝光兩筲水,顯得格外安靜。它們被任意拴在一棵樹上,守著黃昏,守著黃昏中的樹靜默起來。再晚些時候,長工才會把它們拴上槽頭喂草餵料。 牲口走了,空閒的街上走過來一個雞蛋換蔥的,他們以蔥換取笨花人的雞蛋。以雞蛋換蔥的買賣人並非只收雞蛋不收錢,因為村裡人缺錢,賣蔥人才想出了這個以物易物的主意,笨花有雞蛋的人家不在少數。久而久之,賣蔥人反而像專收雞蛋似的,連吆喝也變得更加專業。他們推一輛小平車,車上擺著水筲粗細的兩捆蔥,車把上掛個盛雞蛋的荊籃。他們一面打捋著車上的蔥脖兒、蔥葉,一面拉出長聲優雅地吆喝著:「雞蛋換……(嗚)蔥!」隨著喊聲,來換蔥的人陸續出現了,她們大多是家裡頂事的女人。女人在手心裡托個雞蛋,雞蛋在黃昏中顯得很白,女人倒顯得很模糊。她們把潔白的雞蛋托給賣蔥人,賣蔥人謹慎地掂掂雞蛋的分量,才將雞蛋小心翼翼地放入荊籃。一個雞蛋總能換得三五根大小不等的蔥。女人們接過蔥,卻不馬上離開,還在打蔥車的主意,她們都願意再揪下一兩根車上的蔥葉作為「白饒」。賣蔥人伸出手推擋著說:「別揪了吧,這買蔥的不容易,這賣蔥的也不容易。」買蔥的女人還是有機會躲過賣蔥人的推擋,揪兩根蔥葉的。她們攥緊那「白饒」的蔥葉,心滿意足地往家走,走著,朝著「白饒」的蔥葉咬一口,香甜地嚼著,蔥味兒立刻從嘴裡噴出來。女人拿雞蛋換蔥,揪賣蔥人兩根蔥葉顯得很自然。 西貝家不拿雞蛋換蔥,他們珍惜雞蛋,地裡也種蔥。向家拿雞蛋換蔥,向家出來換蔥的多半是向文成的媳婦秀芝。秀芝換蔥不揪蔥葉,她不是不稀罕近在眼前的蔥葉,她是覺得磨不開。但對於雞蛋大小的認可,有時她也和賣蔥人的看法不一。賣蔥人說向家雞蛋小,當少給其蔥,秀芝就說,這雞蛋不小,別少給了。最後,賣蔥人把秀芝已經拿在手中的蔥左換右換,終是把大的換成小的。秀芝也不再爭執,心想,隨他去吧,吆喝半天也不容易。 一個賣燒餅的緊跟著賣蔥的走過來。這是鄰村一位老人,他步履蹣跚,硏個大柳編籃子。一塊白粗布遮蓋著籃子裡的貨物,這蓋布被多油的燒餅浸潤得早已不見經緯。老人喊:「酥糖……(吔)燒餅!」老人籃子裡有燒餅兩種,代表著當地燒餅的品種和成色。這裡的燒餅以驢油作酥面,與水和的面層層疊疊做成。酥燒餅帶鹹味兒,一面沾著芝麻粒兒;糖燒餅也酥,卻以甜見長,不沾芝麻,只鈐以紅色印記。買主來了,老人掀開蓋布,和買主就著暮色一同分辨著酥的和糖的。但他決不許買主直接插手——那酥貨嬌氣。他的辨認從不會有誤,籃子裡次序有致。笨花村吃燒餅的總是少數,因此老人眼前的顧客就不似雞蛋換蔥的活躍。但老人還是不停地喊著,這常常使人覺得他的喊聲和生意很不協調。他的嗓音是低沉中的沙啞,倒把賣蔥人的喊聲襯托得格外嘹亮。賣燒餅的老人在向家門前喊著,他是在喊一個人,便是向喜的弟弟、向文成的叔叔向桂,先前他買燒餅吃。黃昏時笨花人常看見人高馬大的向桂走到賣燒餅的跟前,從口袋裡抻出一張票子,豪爽地放到老人籃子裡,拿幾個糖的,再拿幾個酥的,迫不及待地張嘴就吃。賣燒餅的最願意遇見向桂這樣的顧客,他們不挑不揀,不計較燒餅的大小,有時甚至還忘了找錢。可惜向桂已經離開笨花在縣城居住,但賣燒餅的老人還是抱有希望,一迭聲地試探著,希望能喊出從城裡回來探家的向桂。當他的希望最終變成失望,他停止了吆喝在向家門前消失後,大半是一個賣酥魚的出現了。賣酥魚的不是本地人,他操著鄰縣口音。鄰縣有一個季節湖叫大泊窪,窪裡專產一種名為小白條的魚,大泊窪也就有了賣酥魚的買賣人。笨花人都知道大泊窪的人「暄」,不似本地人實在。賣魚人在笨花便也不具威信,他們來笨花賣魚時就更帶出些言過其實的狡黠。 笨花村吃魚的人是鳳毛麟角,單只向家有人嗜好魚腥兒,這是向喜的女人,向文成的母親同艾。那是她跟隨丈夫向喜在外地居住時養成的一種習慣,一種「派」。同艾先是跟向喜住在保定城東小金莊,吃保定府河和白洋澱裡的鯽瓜、鯉魚,那是向喜由保定武備學堂畢業後,進入北洋新軍期間。後來她又跟向喜在湖北吃洞庭湖裡的胖頭魚,那是向喜駐防城陵磯期間。之後她還吃過沿長江順流而下的魚,那是向喜駐防湖北宜昌期間。再後來她還吃過產自吳淞口三夾水的醃黃魚,那時向喜在吳淞口,正統領著駐紮於吳淞口的陸軍和海軍。從同艾的吃魚歷程可以看出她經歷的不凡,還可看出同艾的丈夫向喜本是一位行伍之人,她的吃魚經歷似也代表著向喜在軍中的經歷。雖然,幾年以前向喜的行伍生涯已成歷史,但向家門簷下的匾額仍然清楚記載著向喜在軍中的位置。有塊朱地金字的匾額,上書:「干城眾望」。上款題為「賀向中和先生榮膺陸軍第十三混成旅少將旅長」;下款為「中華民國十一年笨花村鄉眷同敬賀」。向中和便是向喜,向喜從戎後就不再叫「喜」,他為自己取名為向中和。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