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唐浩明 > 張之洞·下 | 上頁 下頁
一一一


  梁鼎芬心裡也焦急起來,後悔昨天不該多出「辭行」一節,招來了今天的麻煩。他彎下腰,低聲下氣地說:「香帥,這都怪卑職乎日管教不嚴,使得這些學生無尊無卑,不懂規矩。但確實西洋各國現在都不行磕頭禮,他們才敢這樣放肆。眼看他們就要出國了,今後都會是國家的棟樑,香帥也犯不了為這點小事與他們鬧僵,倒是在他們臨行前再教誡教誡幾句最是重要。卑職想,就讓他們依原來書院的規矩,向香帥行鞠躬禮,借他們的口傳揚香帥大度寬容、禮賢下士的美德,也是一件好事。」

  張之洞猛然想起唐才常的事來。是的,有幾句最要緊的話昨天在書院忘記講了,今天必須補上。磕頭或是鞠躬是次要的,這幾句話倒非講不可。

  他板起面孔對梁鼎芬說:「就按你說的,讓他們進來吧!」

  一會兒,梁山長帶著三十二名學生來到接客廳。待學生們在接客廳站好後,張之洞穿著全身官服,有意踱著方步款款走出。

  「向制台大人鞠躬!」梁鼎芬扯著喉嚨叫道。

  眾學生都向張之洞鞠了躬,抬起頭看時,但見張之洞拉長著臉,兩眼冷冰冰的。

  「昨天在書院,有幾句話鄙人忘記對各位說了。各位所去的東洋,西學西政固然先進,但也是一個藏汙納垢的國家。為害中國的罪魁禍首,康有為、梁啟超、孫文等人都麇集在那裡。他們不僅結會辦報,而且私購軍火,與國內會黨強盜聯通一氣,圖謀暴亂,推翻朝廷。他們是一批十惡不赦的壞人。在你們即將起錨的時候,鄙人鄭重地對你們說一句:在東洋只能讀書走正道,切不可誤人康、梁、孫文的賊船。鄙人昨天說了,學了真本事回來,保證你們升官發財,飛黃騰達。若鬼迷心竅,與康、梁、孫文攪到一起,與朝廷作對,鄙人也決不會因你們是湖廣派出而法外施恩,到時別怪鄙人不仁不義了。各位快去碼頭上船吧,願一帆風順,好自為之。」

  走出衙門的三十二名官費留學生,在昨日與今日的對比中,似乎發現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湖廣總督。

  不久,國家又出了一樁大事,湘軍最後一位元老,做了三十多年督撫的兩江總督劉坤一病逝江寧,朝廷令張之洞兼署江督。張之洞本不想接受這道任命,因為他不願離開正在整頓與發展中的湖北洋務事業。但他想起此次去江寧,可以為自己了卻幾段情事,遂答應暫時署理三個月,請朝廷在這期間物色一個合適的兩江總督。

  再次署理兩江總督的張之洞,時常有一種淡淡的傷痛感。船過採石磯時,他想起六年前與時任皖南道的袁昶的歡快聚會。袁昶一向被他視為門生中最有識見的幹才,且仕途順遂,實可指望日後成為國家的樑柱。誰知恰恰是他的過人識見,招致殺身之禍。現在雖然已給他昭雪,並予以「文貞」的美諡,但到底是人去樓空,一切都晚丁。從他個人來說,是冤裡冤枉地丟掉了一條命;對於朝廷來說,五大臣之死,隨同當年那場荒唐透頂的鬧劇一道,留給史冊和後人的,將是永遠的恥笑和指摘。一股濃烈的悼念之情,聚集在他的胸臆間,不得不發而為詩,藉以宣洩:七國聯兵徑叩關,知君卻敵補青天。千秋人痛晁家令,能為君王策萬全。民言吳守治無雙,士道文翁教此邦。白叟青衿各私祭,年年萬淚咽中江。

  鳧雁江湖老不材,百年世事不勝哀。

  採石磯上青青樹,曾見傳杯射覆來。

  江寧城內的雞鳴山,是一處風光秀麗且承載著厚重歷史積澱的名山。那一年,楊銳匆匆遊了一趟雞鳴山後感歎:倘若在此山上建一座樓房,供遊覽者飲茶小憩,遠眺山景,是一樁功德之事。張之洞記住了這句話。這次一到江寧,便撥款給雞鳴寺,委託寺僧承辦,限定在三個月內建好。寺僧為討總督歡心,不到兩個月,一座二層樓的屋宇便在山頂建立。落成之日,請總督題匾額。

  張之洞一生題聯題匾已不計其數,而對著雞鳴山上的這座樓,他手中的筆久久不能提起。若說袁昶的被殺,讓張之洞憤慨憂慮的話;楊銳的被殺,則令他傷痛哀絕!

  對於楊銳,張之洞有著遠非一般門生可比的師生情誼。將近三十年了,由學生而幕友而常駐京師的代辦,這種非同尋常的關係,在張之洞的周圍再也找不出第二人。

  楊銳得張之洞的器重,除開他的學問人品外,最主要的是在中國維新改革這件大事上,他和老師持完全相同的態度。

  他主張變革,主張學習西方,主張引進西學西藝直至西政,是一位站在時代潮流前端的激情洋溢的維新志士。

  但他的維新主張是穩健的,他希望中國的改革是漸進的,是次第推行的,不贊同康有為、譚嗣同等人試圖一夜之間改變中國面貌的激進行為。他也希望中國的改革是溫和的,是在不過多傷害既得利益者的前提下達到國富民強的願望。他更服膺張之洞的「中體西用」的說法,認為這才是導中國於正途的惟一準則。他最大的願望是中國每個督撫都能像張之洞這樣腳踏實地地在本省舉辦新政,發展洋務實業,若中國每個省都像湖北省一樣,辦工廠,開礦山,建學堂,練新軍,有個十年二十年,還怕中國不富強嗎?

  他的這些想法和張之洞非常吻合。可惜,他被當作「康黨」殺了頭,真是冤枉透頂。真正的康黨至今逍遙海外,被冤枉的康党卻已屈死多年,人世間是多麼的不公!令張之洞心中更為痛苦的是,楊銳的千古奇冤,他卻不能為之申訴,更不能為之公開辯白!明明含著一肚子苦水,卻不能把這苦水吐出!袁昶雖也是冤死,卻很快得到昭雪,親朋好友可以名正言順地祭奠他,他的子孫不會因此而受牽連。可憐忠心為國的楊叔嶠,至今仍身負惡名。朝廷沒有為他平反,人們便不敢公開悼念他,他的妻兒便不能抬起頭來堂堂正正地做人。作為一個國家大臣,張之洞只能把對楊銳的這份情誼深埋在心底。得知楊銳的妻兒已安全回到四川綿竹老家後,張之洞曾打發大根悄悄地到綿竹,代他去看望,再送二千兩銀子,叮囑他們切不可自暴自棄,天道神明,總是會保佑忠良的。

  儘管如此,這幾年來,他每當想起往事,楊銳那張憨厚的娃娃臉便會浮現在他的眼前,令他有如利箭穿心般的痛苦,也為自己身居總督高位卻不能援救一門生而難受。現在,他突然有了個想法:這個樓房本就是因楊銳的建議而修築,何不就用此樓而紀念他呢?借題匾額來表達這種心願吧!但這種表達又不能讓人看出來,諸如什麼「楊銳樓」「叔嶠樓」之類的名字都不能用。煞費苦心地想了很久,張之洞終於想起楊銳背誦杜甫的八哀詩來。八哀詩並非杜甫詩中最好的作品,且篇幅很長,但楊銳卻喜歡誦讀,且能一字不漏地全部背出。張之洞知道,這是楊銳在借古人之酒澆自己胸中的塊壘,老杜傷的是開元、天寶,楊銳傷的是當今。

  「君臣尚論兵,將帥接燕薊。朗詠六公篇,憂來豁蒙蔽」,楊銳那略帶川音的抑揚頓挫之聲又響在耳畔。「豁蒙」吧,皇上受康梁之蒙,太后受宵小之蒙,才會釀成戊戌年那場本可避免的悲劇,導致楊銳的含冤受害。也是因太后受載漪、剛毅及義和拳之蒙,才有庚子年那場本不應發生的慘禍,使得袁昶無緣無故地丟了頭顱。其實,又何只太后、皇上要豁蒙,中國數萬萬百姓更需要豁蒙。幾個頭領登壇一吆喝,便有數十萬人響應影從,相信神靈附體、刀槍不入,這還不蒙昧嗎?有多少人終生不識一字,非但不懂西學洋務,連孔孟先聖的教導也不與聞,既不知富民強國,也不知修身養性,從生下到死去,渾渾噩噩、糊糊塗塗地過了一輩子。這些碌碌生靈,難道不更需要豁蒙嗎?這「豁蒙」二字,既寄託了對楊銳的哀思,又表明了自己的期盼,真是太好不過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