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唐浩明 > 張之洞·下 | 上頁 下頁 | |
六三 | |
|
|
五天前在江甯時,張之洞就收到湖督衙門發到江督衙門的電報,報告沙市民教衝突,百姓放火燒了傳教士的住房的事情。自允許洋人在中國傳教以來,教案時有發生,兩湖也有過多次教案。張之洞並不把沙市這場案子看得太重,他借江督劉坤一的發報機,向武昌發回了一封電報,指示駐沙市綠營會同荊州府縣按主犯從嚴協從從寬的原則妥善處理。電報發走後,他也就把這事擱置了。朝廷對教案一向是極為重視的,若以此為藉口,暫不進京,是可以說得過去的。但教案過後如何辦呢?倘若朝廷改變主意,召別人,那豈不失去了這個大好時機?封侯拜相,自古以來便是讀書人所追求的最高境遇;統領天下洋務,這是十多年來自己的最大抱負。這一切,將很可能會因此次拒奉詔命而付之流水…… 張之洞陷入了艱難的思索之中。他雙眉緊鎖地對桑治平說:「你今夜就住在這裡吧,容我再好好地想一夜。」 這一夜,窗外黃浦江滔滔不絕的波濤聲伴隨著不眠的張之洞。他輾轉榻上前思後想左瞻右顧:若奉詔進京,必定面臨一個撲朔迷離、雲遮霧障的前途,是吉是凶難以料定;若不奉詔,盼望一輩子的機遇就將轉瞬即逝。六十二歲的老頭子了,此生還能再獲這樣的諭旨嗎?直到天快亮的時候,他才迷迷糊糊地睡去。日上三竿時,他醒了過來,問守在身邊的環兒:「桑先生到哪裡去了?」 環兒答:「桑先生一早便到江邊散步去了,現在尚未回來。」 環兒服侍張之洞盥洗完畢,親自端來早餐,並按在武昌督署的習慣,將一清早送來的滬版《字林漢報》放在餐桌上。 張之洞一邊吃早點,一邊瀏覽著報紙。他這幾天在上海灘上的活動,《字林漢報》在頭版上登了出來。在第五版右下角上。他又看到沙市民教衝突的報道。報上說沙市百姓焚燒洋宅十餘間,法國駐漢領事揚言要派兵去沙市捉拿肇事人員。張之洞心裡想,看來此事鬧得越來越大了。翻到第六版,他突然被一則消息的標題所吸引:湖南官紳上書湘撫,請罷新政抨異說,驅逐梁啟超等人出湘。張之洞吃了一驚,細看起來,報上說湘省新舊兩派衝突劇烈,嶽麓書院山長王先謙聯合在湘著名官紳劉鳳苞、葉德輝、黃自元等人向湖南巡撫陳寶箴上《湘紳公呈》,告梁啟超、熊希齡、唐才常等人背叛君父,誣及經傳,倡立異說,惑亂人心,乃士林之文妖,實權奸逆豎一類,心懷叵測,請立即驅逐出境,以平民憤。湖南學政徐仁鑄試圖調和,王先謙即以辭職相脅,身為其門生的徐仁鑄只得親赴書院賠禮道歉,再三慰挽,王先謙才收回辭呈。 這一則消息再次給張之洞以震動。徐仁鑄一現任學政竟然敵不過湖南鄉紳,可見守舊勢力之強大。由湖南一省可推及到其它十七省,維新大業要在全國大行,將會有多麼艱難!是的,前景未蔔,以局外靜觀為宜。張之洞終於拿定了主意。這時恰好桑治平從江邊回來。 張之洞招呼他過來一道吃早點看報紙,桑治平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來說:「那一年春天在督署後花園賞花時,你即景吟了一首詩,我昨夜突然想起,把它寫在紙上。你看看有沒有記錯的地方。」 張之洞拿過紙來,那上面寫的是一首七絕:老去忘情百不思,愁眉獨對惜花時。闌前火急張油幕,明日陰晴未可知。 「闌前火急張油幕,明日陰晴未可知」。張之洞心裡喃喃念著。是的,陰晴未知之時,速張油幕預作防範是對的。想到這裡,打道回府之心更堅定了。 「謝謝你還記得這首詩。沒寫錯,字字都對。我已決定不奉旨,明日即轉舵回鄂。」 第二天,張之洞和桑治平互道珍重後分手,維多利亞號掉轉船頭,溯流西上。 就在張之洞重返武昌靜觀世態的時候,京師維新事業已出現了極為微妙的迷亂局面。 進入夏天以來,中國政壇與天地間的氣候一樣,其熱度也在一天比一天地增高提升,而且遠比氣溫的升高更使人感到熾熱。它炙烤的不是人的身體,而是人的心靈。有兩條主線在明顯地貫穿著。 一是辦事。這期間所辦的大事有:飭盛宣懷克日興工趕辦蘆漢鐵路,開京師大學堂,廢除科考中的五言八韻詩,改各省省會之大書院為高等學堂,府城之書院為中等學堂,州縣之書院為小學堂,各類學校均兼學中西,開經濟待科,廢除朝考,取士以實學為主,不憑楷法,在京師設礦務、鐵路、工商總局,裁詹事府、通政司、光祿寺、鴻臚寺、大理寺、太僕寺等衙門,撤湖北、廣東、雲南三省巡撫及東河總督。又各省同知、通判等中無地方之責者,亦均著裁汰。 二為用人。緊跟著康有為、黃遵憲、譚嗣同之後,梁啟超也被賞六品卿銜,辦理譯書局事務。過幾天,又放黃遵憲以三品京堂候補出使日本大臣。又召見楊銳、劉光第等人,獎其關心時政,勉其為新政效力。同時,王文韶奉調進京任戶部尚書,人軍機、總署,榮祿拜文淵閣大學士,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這些人事任命都以光緒的名義頒發,但知曉內情的人則明白,榮祿、王文韶是太后的人,他們的新職實出於太后的安排,且至關重要。康、梁、譚、黃、楊、劉等人,才是皇上提拔的新進,這些人均年輕位卑,在朝中毫無根基,於大局似無甚影響。 榮、王是久負重任的老臣,雖居要職,亦不意外。康、梁、譚、楊雖驟進,但品銜低微。故這些人事的變動,並未引起人們太大的驚詫。 直到有一天,禮部六位堂官全部被撤和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進人軍機,這才引起朝廷內外的大震動。 事情是這樣的。 禮部主事王照是個主張變革的激進者,對皇上詔定維新很是擁護,遵照皇上的諭旨,上書言事。他建議皇上學習俄皇彼得大帝出訪外洋,以開擴眼界,增廣見聞,第一次可去近鄰東洋日本。王照請禮部尚書懷塔布、許寶騤代為呈遞。但懷塔布、許寶睽認為王照的建議太駭人聽聞,拒絕代遞。王照大為不滿,指責兩尚書違背聖旨。但禮部四位滿漢侍郎也都不願為王照代勞,於是王照徑直向內奏事處投遞。光緒得知此事後,對禮部堂官公然無視他的聖旨勃然大怒。光緒從禮部所發生的事情看出問題的嚴重性。這種嚴重性不僅在禮部,在其它各部各衙門中也都同樣存在著,即年邁位高的官員普遍對維新變法冷淡抵觸。這些被康有為指為老朽的官員,既害怕變動將會對他們的既得利益構成威脅,又缺乏新知而不能夠應付新的局面。「老朽」已成了維新道路上的大障礙。而這些「障礙」,又都絲毫不以為自己是障礙,反而以中流砥柱自居。他們要屹立在險灘急流之中,捍衛祖宗家法,維護千年傳統。他們還結為同夥相互標榜,匯成一股強大的勢力。今天在禮部出現抗旨,明天有可能在吏部出現違命。必須對禮部之事進行嚴處,才有可能挫一挫那些「老朽」的囂張氣焰,收取殺一儆百的效應。想到這裡,光緒狠下心來,第一次威嚴而果斷地行使他的皇帝之權:將禮部滿漢兩尚書四侍郎全部罷免,授裕祿及梁啟超的妻兄李端棻等六人為新的禮部堂官。又賞王照三品頂戴,以示激勵。 諭旨頒下,闔朝震驚。就在文武百官尚在議論紛紛的時候,另一道諭旨又令人目瞪口呆:賞楊銳、劉光第、林旭、譚嗣同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預新政事宜。 在光緒心裡,這是他謀畫已久的事了。俄國、日本變政經歷的啟示,康有為摺子奏對時的多次提議,使得光緒很清楚地明白吐故納新、以新代舊的重要性:要行新政,必用新人。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