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唐浩明 > 張之洞·下 | 上頁 下頁
一四


  馬上就可以見到赫赫有名的張大帥了,康有為歡喜之中不免夾雜著一絲兒緊張:這場「遊說」二人戲該如何上演呢?「說大人則藐之」,康有為想起亞聖孟軻的名言,頓時增添了勇氣。他拉著徐勤的手,興奮地說:「我們趕快回客棧吃午飯!」

  剛吃完飯,鐘山書院的轎子便來了。因為是進的制台衙門,康有為不便帶徐勤同去,便一人登上轎子,來到衙門口,陳衍的青布小轎早已停在那裡了。二人在門房的導引下,來到兩江總督西花園附近的花廳。花廳周圍植有花木,築有太湖石假山。廳堂只有簷頂,沒有門窗,正因為沒有隔離,它於是與花木山石相倚相偎,融為一體。在這座花廳裡,天王洪秀全曾經會見過他的戰友袍澤,毅勇侯曾國藩也曾與他的幕僚們高談闊論過。這段時間,則成了張之洞午飯後稍事休憩的場所。陳衍和康有為落座不久,便見從對面鵝卵石鋪就的小徑轉彎處,迤邐走來一隊人。陳衍指著走在前面的第一人說,那就是張大帥。康有為瞪大著眼腈看去:那人矮矮小小的,臉瘦長,滿嘴大鬍子,身上穿的是一件舊灰布薄棉長袍,顯得隨意草率。走路的步伐似乎有點不太平穩,一腳高一腳低的。康有為沒有想到,威名赫赫的張大帥,竟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老頭!他有點不明白,為什麼要那麼多的人跟著,一次隨隨便便的消閒式的聊天,也要擺如此大的排場麼?

  張之洞一行將進花廳時,陳衛扯丁扯康有為的衣角。他自己先站起,隨即也便把康有為帶了起來。待張之洞在早已擺好的太師椅上坐定後,陳衍走前一步,深深地作了一揖說:「卑職陳衍帶工部主事康有為前來參見大帥!」

  說罷拿眼睛瞟了瞟康有為,只見康有為緩緩地抬起手,向張之洞拱了拱,腰杆也只微微地向前彎了彎。

  張之洞沒有理睬陳衍,將康有為仔細地盯了一眼。就在這個時候,康有為發現張之洞的所有隨從都用一種異樣的眼光在過細地打量他。他見慣了這種場面,神態自若地接受各色眼光的審查。

  「啊,你就是康有為,大名鼎鼎啦!坐下吧!」

  張之洞指了指康有為身邊的空凳子,又指了指周圍的人說:「他們都是衙門裡的官員和幕友們,聽說你這個大名人來了,大家都想見見,便一起來了。梁鼎芬說那年在廣州接待過你,那你們是熟人了。」

  「康先生,還記得那年我們在粵海茶樓上喝茶嗎?」張之洞的話音剛落,梁鼎芬便笑著向康有為打招呼。這位兩湖書院山長兼督署總文案,對官場的興致更濃厚些。他已將書院的事全部委託給主講,自己跟著總督來到江甯,做起專職總文案來。

  「記得,記得。」康有為也笑著接應。趁這個機會,他將四散在張之洞身邊的人掃了一眼,這批人中除梁鼎芬外,還有梁敦彥、辜鴻銘及專程從武進縣老家來看望老上司的革員趙茂昌等,當然這些人康有為一個也不認識。他的眼光在辜鴻銘的身上多停了一下,心裡想:聽說張之洞身邊有一個精通十國語言的奇人,是個中西混血兒,看這個人一副怪模怪樣的,多半就是他!

  張之洞斜躺在棉墊靠椅上,一副憔悴無力的疲憊之態,望著康有為說:「聽說你對釋氏很有研究,說點禪家的事給我聽聽。」

  為著要見張之洞,康有為將他的維新變法的主張和理論,最近這幾天又作了一番清理,以便清晰地向這位封疆大員表述,其它方面的相關材料,他也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沒有料到正在全副心思做著人世事業的張之洞,卻對出世的佛家有如此興趣。而這方面,他恰恰沒有準備,只是在聽到徐勤轉達陳衍的話後,才匆匆想了想。

  「回大帥,」康有為合著兩手在胸前拱了拱說,「有為年輕時隱居家鄉西樵山,曾對佛學有過接觸,實在地說,算不了研究。佛學博大精深,我僅略知皮毛而已。」

  康有為生性好說大話,古往今來的學問在他的心目中佔有大分量的也不多,但在佛學面前,他的確有一種面臨大海的感覺:無邊無涯。深不可測。

  「不要你長篇大論地說內典學理,局外人說禪,或許正中肯綮。」張之洞並未接受他的謙虛。

  康有為弄不清張之洞的用意,思忖著,一個當年給他以較深印象的故事浮了出來。

  「回大帥,」康有為的兩隻手又合起來在胸前拱了拱,「我原來並不知佛學,也不喜歡釋氏,當年在西樵山時苦悶已極,閑著無事,常去山中的一個小佛寺走走瞧瞧,看那些和尚們是如何生活的。看了幾天,也覺失望。他們其實是些渾渾噩噩的無知無識之輩,除開禿頭袈裟外,與常人一個樣,他們也偷偷地喝酒吃肉,偷偷地嫖娼會女人。」

  辜鴻銘先忍不住笑了起來,其他人跟著笑,張之洞的臉上也泛起了微笑。康有為心裡想,這張之洞及其身邊人與市井小民也並無什麼區別,一樣地對酒肉女人感興趣,腦子深處殘存的一絲怯意隨著這笑聲而化去。

  「有一天,我在他們的佛堂偶見一部小冊子,隨手翻閱著,不料一則小小的故事把我吸引了。故事說,有三個得道的高僧在一起聊天,三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即苦讀經書多年,修行多年,最後的悟道,則只在一瞬間。由一件小事引起,突然間便像屋頂上的天窗被捅開了,整個兒都亮堂,一下子便什麼都明白了。」

  這幾句引子立時把全花廳的人都吸引了。這些飽學之士,個個都是讀了許多年經典的,只不過不是佛典而是儒典罷了。常常有讀書多卷而仍淤塞不通的時候,為求得心中的暢通去苦苦地尋求天窗。釋家是如何解決這個大難題的,倒真可作一個好借鑒。

  「一個高僧說,我苦讀苦修不能悟道。有一天到河裡去挑水,看見一個女人在河邊洗衣服。那女人兩隻手上各戴一隻鐲子。她不停地用手搓洗衣服,兩個鐲子不停地互相撞擊,發出好聽的聲音。我突然想:這兩個鐲子若不是戴在人的手上,怎麼可以撞擊成聲呢?世上的鐲子千千萬萬,為什麼這兩個鐲子能戴在同一個女人的手上呢?這沒有任何道理可以解答,只有兩個字:緣分。另外兩個高僧說你這是因緣悟道。」

  眾人都點點頭,張之洞也微微點點頭。

  康有為繼續說:「另一個高僧說,我苦讀苦修也不得悟道。有一年春天,我一早醒來,見滿院子地上都是桃花花辦,我掃了一個多時辰才掃乾淨。我邊掃邊想,這桃花昨天還在樹上好好的,怎麼今天早上都落到地上來了呢?昨天我還在想,今年可以好好地吃幾天飽桃子了,誰知還沒過一天,希望就全落空了,都怪昨夜的一場暴雨。這風雨無端而來,造成這場浩劫,改變了一切。我於此而悟道。另外兩個高僧總結說,你這是因無端而悟道。」

  眾人都望著康有為,聽他繼續說下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