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唐浩明 > 張之洞·下 | 上頁 下頁 | |
一二 | |
|
|
陳衍突然想起昨天答應一個人的事來,機會這不就來了嗎?他忙說:「卑職對釋家向無興趣。大人要聽釋氏之學,近日鐘山書院來了一位大名人,他對此亦有研究,不妨叫他來陪大人說說。」 「這個大名人是誰?」 「他就是今春在京師鬧公車上書的首領工部主事康有為。」 「噢,康有為到江寧來了!」 張之洞對康有為並不陌生。早在粵督任上,他就收到由翰苑朋友張鼎華轉來的康有為的一封信,康建議在廣州開辦一個譯書局。張認為這個建議不錯,便叫梁鼎芬去見康。梁帶回康開列的一大堆西洋書目,認為都在翻譯之列。張有意讓康來主持這個譯書局,但不久,他就奉調湖廣,此事也就作罷了。 「你明天陪他來見我吧!」 江甯城水西門外,有一個占地約七百畝的大池塘,名叫莫愁湖。相傳東漢洛陽城裡有個女子名叫莫愁,遠嫁江甯盧家。盧家為迎娶她,築別院于此池塘邊。莫愁一生平順。她雖是一個極普通的女子,卻在中國文學史上很有點名氣。梁武帝有一首流傳很廣的樂府歌辭,就是專門詠的莫愁。開頭兩句「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江寧城中三尺小兒都能背誦。晚唐大詩人李商隱為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作了一首七律,結尾兩句說:「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竟然說開創大唐最為輝煌時代的玄宗皇帝還不如莫愁的丈夫。這樣一來,莫愁便成為一個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中國古代民婦,莫愁湖也便跟著出了大名。 莫愁湖四周樹木蔥蘢、風景清幽,陽光照射在乎靜如鏡的湖面上,水光瀲灩,清亮可人,是一個極好的休閒遊覽之處。風和日麗的時候,江甯城裡的名利之徒,會常常借此暫且擺脫一下世俗的名韁利鎖,獲得片刻的心境安寧。至於文人墨客們,無論是春夏秋冬,還是風霜雨露,都有撩起他們游莫愁湖的雅興。他們會在這裡領略歷史的滄桑,獲取詩文的靈感。歷代江寧城主便因此而在莫愁湖畔建起了不少樓臺亭閣,以便更多地吸引遊人。圍繞著莫愁湖的著名建築有郁金堂、湖心亭、賞花亭、光華亭、長廊、曲榭,把莫愁湖裝點得更加多姿多彩,遂有金陵第一名湖之稱。 這是千個初冬的晴朗日子,陽光溫和,小草雖大半枯萎,而樹葉卻多數還留在枝椏上,只是顏色變得暗黑,猶如翠衣上加了一件深色外套,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九九嚴寒。幾株高大的楓樹上掛滿了紅紅黃黃的五角葉片,給略帶幾分肅殺的冬景增添不少亮麗的色彩。 在三三兩兩的遊客中,有一位三十七八歲的男子。他中等身材,略微有點胖,白白淨淨的臉皮,嘴唇上留一口烏黑的八字短須。頭戴一頂茶色小圓帽,身穿一件黃褐色的布長衫,夾雜在遊人中,沒有絲毫的特別之處。然而此人卻非同一般,他就是名動海內的康有為。 康有為乃廣東南海縣人,出生在一個官宦書香的大家族中。 他從小聰穎過人,且抱負宏大。十歲喪父後,便跟著做學官的祖父讀書做文章。他博覽群書,記性悟性都特別出色,本是一個通過科舉考試而走上仕途的好料子。無奈他厭惡八股文,又極愛讀那些與應試無關的雜書,故功名場中極不順利,直到三十六歲時還只是秀才。 廣東乃近代中國風雲際會的重要省份,康有為受家族和環.境的影響,從小便仰慕曾國藩、左宗棠和駱秉章等人的事業,志在用世。目睹國家的外患內憂,百姓的貧窮困苦,康有為憂心忡忡,竭力尋求救世的學問。他從程朱轉陽明,又從陽明入佛學,均未找到藥方。後在忘年交翰林張鼎華的影響下,開始注重時務和西書。二十二歲時,康有為來到香港考察,見原來的一個漁村荒島,在英國人的治理下,不過短短四十多年的時間,便成了一個繁榮的都市。這裡貨物山積,生活富裕,管理有序,文明禮貌,遠非內地所可比擬。香港的現實,使他確認中國的出路在於向西方學習。 光緒十四年,康有為再次北上參加直隸鄉試。在京期間,他廣為結交開明學生和士紳,深入瞭解朝廷的政治動向。他希望通過向朝中權要上書的途徑,來闡明自己的救國主張,以期引起最高層對自己的重視。他先是向軍機大臣潘祖蔭致書求見。不料他初見潘時,便大談改革變法,把潘嚇了一跳,便以長輩的身分教訓他應熟讀大清律例,不可想人非非,輕言變法。潘祖蔭到底是個清流領袖,惜才愛才,是他的本色。他雖不喜歡康有為的輕率造次,卻也沒有給他太難堪,勉勵他好好讀通聖賢之書,又送他二十兩銀子作盤纏,要他儘快離京回粵,以免生事惹禍。 康有為回到寓所,越想越不是味道。他怕自己方言很重的敘說,沒有表達清楚自己的思想,於是又提起筆給這位在士大夫中素負重名的老才子寫了一封長信,指出「大廈將傾而酣臥安處,若罔聞知,真所謂安其危而利其災」的國勢現狀,希望能借潘之言「感悟聖意,使翻然有欲治之心」。但這封信如泥牛人海,再無回音。康有為失望之余,又向學界領袖、同治帝師大學士徐桐上書,誰知不懂世故的康有為看錯了人。徐桐乃徹底守舊派,凡聽新、高、洋之類的話便厭惡,且架子極大。在徐桐的眼裡,康有為簡直是一個狂妄的無稽之徒,他拒絕接受康有為的信。徐桐的傲慢,使康有為極為不快,但他仍不灰心。他聽說從西洋回國不久的曾紀澤是個通達明白、禮賢下士的君子,便又投書曾紀澤。曾紀澤對康有為頗為欣賞,他親到南海會館看望康,與他商討澳門及變法等問題。但終因地位的懸殊與相知的不深,曾康之間這次見面,沒有對康有為產生實質性的效果。康有為仍不罷休,又寫信求見翁同龢,但翁同龢因對康有為瞭解不夠,拒絕了康的求見。康又寫信給都察院都禦史祁世長,這封信也無回音。一連串的挫折,不僅對康有為心靈打擊甚大,還影響了他的功名。這次鄉試,他的文章已被列為第三名,但徐桐視他為狂生,強行命令主考官將他的名字刷下,中舉之望再次破滅。 但這一系列的打擊,反而刺激了康有為,使生性倔強的他更加執著了。他借當時皇陵附近山崩的機會,越過阻擋他的王公大臣們,直接向慈禧、光緒上書,並標了一個極為刺眼的題目:為國勢危蹙祖陵奇變請下詔罪己及時圖變折。在這份摺子中,康有為將中國喻為一個身患重病的人,臥不能起,手足麻木,百竅迷塞,內潰外侵,百脈潰敗,病入骨髓,而這還不是最大的憂慮,最大的憂慮是皇太后、皇上無欲治之心,赫然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三項建議。.康有為乃一介布衣,根本無權向皇帝上折,於是他只能請大臣代遞。他找到國子監祭酒,即甲申年彈劾掉恭親王及全班軍機的盛昱。盛昱為康有為的愛國激情所感,將其折交給翁同龢。 但翁讀了這份摺子後,覺得語氣太亢直,不合宜,予以謝絕。盛昱又去找祁世長。祁當面盛讚康有為的忠義,答應為其代奏,但臨時又變卦失約。於是這封飽含康有為心血的摺子終於未能到達光緒的手中。康有為在京師的活動,沒有取得成效,只得快快離京回家。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