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唐浩明 > 張之洞·中 | 上頁 下頁 | |
一〇九 | |
|
|
各省都從藩庫裡擠出銀子來應付著,有的省趁機將此攤派到各府縣去,弄得怨聲載道。又有幾個嘩眾邀寵的官員,居然提出全國所有食朝廷俸祿者,捐一月薪金出來為太后祝壽以盡孝心。朝廷抓住這個典型大加讚揚,而朝野官吏們卻恨不得將這幾個馬屁精食肉寢皮。、光緒皇帝也全副身心地撲在萬壽大典上。親政不久的小皇帝既要借此酬謝慈禧的大恩大德,博取以孝治天下的美名,同時也要以此討得老佛爺的歡心,換取在她手中握了三十多年的至高無上的權力。,沒有想到,遼東半島之外朝鮮國的內亂已演,變為內戰,國家正處在危急之中。 史傳商末箕子子孫所開創的朝鮮國,自古以來便是中國的藩屑國。到了清末,國力衰弱,自身都難保,哪有精力來顧及朝鮮?而隔海相望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之後,國力日益強盛,苦於國土逼仄,急欲向外擴張,朝鮮和中國的東北便成為他們垂涎三尺的地方。那時年幼的朝鮮國王李熙乃由旁支人繼大統,他的生父大院君李罡應攝政。李罡應素來仇恨外人,主張閉關自守。朝鮮政界中有一部分人親近日本,與李罡應積怨日深。王妃閔氏娘家乃朝鮮累世勳舊,其父兄想通過國王來執掌大權,於是借李罡應政敵的力量來攻擊他,李罡應被迫交出權力。不久,李罡應又借軍方之力發動兵變,打垮閔氏家族的勢力,重新執政。變兵焚燒了日本駐朝鮮公使館,公使倉皇出逃回國。朝鮮舉國大亂。中國駐日公使黎庶昌急電天津,請北洋軍隊搶在日本兵入朝之前先行趕到,以免朝鮮落入日本人的手中。時李鴻章正丁母憂,張樹聲署直督,遂遣吳長慶帶淮軍舊部入朝平亂,設計誘捕這次內亂的大頭目李罡應,並將李罡應押到中國予以囚禁,恢復了國王的權力,朝鮮內亂迅速平定下來。在這次平定過程中,有一個人憑藉著過人的識見和勇敢,為誘捕李罡應立下頭功,此人就是時年二十五歲的袁世凱。 袁世凱的叔祖袁甲三當年在安徽與太平軍作戰時,吳長慶的父親吳廷襄正在家鄉廬江辦團練。一次,吳廷襄被太平軍所圍,情形危急,打發人向袁甲三求救。袁甲三的兒子袁保恒不同意救援,侄子袁保慶則主張發兵。袁甲三一時拿不定主意。三天后廬江被太平軍攻下,吳廷襄戰死。吳長慶接統廬江團練,他恨死了袁保恒,卻與袁保慶結成金蘭之交。袁保慶是袁世凱的嗣父。袁世凱不好讀書,嚮往走父祖輩的軍功之路。光緒七年,他投靠以提督身分駐軍山東登州的吳長慶。吳長慶念舊情,收留了他。吳見袁年紀尚輕,安排他與自己的兒子們一道讀書,那時吳家請的塾師即張謇。十多年後的張謇得中狀元,名揚天下,但那時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窮秀才。張謇慧眼識人,他看出袁世凱書雖讀得不好,但辦事極有主意,是一個練達能幹之才。第二年朝鮮事起,吳長慶奉命東渡,亟需辦事的人,張謇力薦袁世凱。吳長慶破格委任袁幫辦前敵軍務。於是,袁世凱利用這個機會,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能,很快便嶄露頭角。 光緒十年,吳長慶離開朝鮮回國,留下三個營分別由提督吳兆有、總兵張光前及前敵營務處袁世凱統領。三個人中獨袁世凱看出朝鮮國內親日派日漸坐大的趨勢,對朝鮮政局的前途甚是擔憂,多次將這種憂慮密報李鴻章。李鴻章一向重視日本,故對藩屬國中的朝鮮的關心勝過越南,命令袁世凱密切關注局勢的發展。 不久,果然爆發郵局謀殺案。親日派挾持國王李熙,矯詔殺害親華的輔國大臣,掌握朝鮮大權,並議廢立。這時,支持李熙一派的發動勤王之師,並懇請中國駐防營援助。袁世凱等人率清兵冒死救出李熙一家。此事雖很快平息,但中國與日本結怨更深。不久,中國駐朝鮮商務委員陳樹棠內召回國,受李鴻章器重的袁世凱接替其職。此後,袁世凱成了實際上中國駐朝鮮公使。年輕氣盛的袁世凱主張對朝鮮採取強硬態度,不行則廢除李熙,置監國,或乾脆將朝鮮改為中國的一個行省。但李鴻章不同意,依然維持著慣常的對朝政策。到了光緒二十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之亂,亂兵達五六萬之多,朝鮮局勢再次面臨危急。李熙請求袁世凱幫助平亂。此時日本也藉口保護使館,調兵入朝。 袁世凱將此變故急報李鴻章。李鴻章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及太原鎮總兵聶士成選淮軍勁旅一千五百人,由海軍提督丁汝昌派軍艦護送人朝參戰。與此同時,日本已陸續派兵五千餘人,由陸軍少將大島率領先行進入朝鮮,朝鮮的各重要海口均有日本軍艦、炮艦停泊。由於中國軍隊的參戰,東學黨之亂很快平息。清廷籲請中日同時撤兵,但日本藉口改革朝鮮內政,拒絕撤兵。其用意十分明顯,那就是借此使朝鮮脫離中國而成為日本的屬國。H本一再威逼李熙驅逐中國軍隊,並屢屢向中國駐軍和使館挑釁。此時,袁世凱已離朝回國,當面向李鴻章報告朝鮮危在旦夕的險惡局面。李鴻章一直希望依靠英國、俄國的干涉調停,避免與日本交火開戰,到這時才醒悟過來,戰爭不可避免,然則為時已晚了。六月下旬,他派總兵衛汝貴統率六千餘人進平壤,提督馬玉昆統率二千餘人進義州,以便援助孤懸牙山的葉志超部。日本軍艦集結牙山口外,企圖攔阻中國軍隊登岸。二十三日,中國兵艦濟遠、廣乙為迎護高陞號運兵船,駛近牙山口外之廣島,日本軍艦吉野、浪速、秋津橫海襲擊,首先開炮,中國兵艦被迫還擊。甲午中日戰爭便這樣揭開了序幕。 廣乙、濟遠不是吉野等艦的敵手,開戰不久,便重創而逃。隨後而來的高陞號遭吉野炮擊沉沒,船上九百五十名清兵全部被拋向海中,七百多人殉難。接下來,葉志超與日兵在成歡交戰,葉部大敗;卻以大勝欺騙李鴻章。李據以入奏,葉志超反獲嘉獎。八月一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中日兩軍在乎壤再次交戰,清軍又敗,總兵左寶貴壯烈殉國。八月十八日,中日兩國兵船在黃海大東溝海面上激戰。 這是中國海軍自成立以來所遭遇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大戰役。這一仗打下來,北洋艦隊的致遠、經遠、揚威、超勇等艦被擊沉,廣甲號自毀,來遠號受重傷,以鄧世昌為首的海軍官兵死傷達千餘人。 日方吉野號等五艘戰艦受重傷,死亡人員也有六百之多,兩相比較,中國損失更為慘重。 九月下旬,日軍開始從陸路進攻中國遼東。清軍在日軍的淩厲攻擊下節節敗退,九連城、安東、海城、蓋平等城相繼落人敵手。 與此同時,另一路日軍在聯合艦隊護送下,從花園口登陸,很快攻陷大連、旅順。日本在旅順進行滅絕人性的大屠殺,全城人幾乎殺絕。最後有意留下三十六人,作掩埋屍體的勞力用。 中國海陸兩軍的慘敗,日本軍事力量的強大及其對中國百姓的殘暴,引起中國朝野的巨大震驚和憤恨,許多人都把責任歸咎于北洋海軍和淮軍的最高統帥李鴻章,翰林院三十五人的聯名參折,代表了當時全國人民的這種憤怒心情。參折痛駡李鴻章「昏庸驕蹇,喪心誤國」,指出李鴻章有「遷延坐誤」、「任用私人」、「奸欺蒙蔽」、「卵翼小人」、「媚日貪利」五大罪狀,籲請朝廷嚴懲李鴻章,勒令其離開天津。認為「李鴻章一日不去北洋,則三軍之氣一日不能振作,潰敗之局一日不能挽回」。 與此同時,一股請求恭王複職的呼聲彌漫朝廷。先是戶部侍郎長麟上疏請起用恭王,但摺子被留中不發。接著,工部侍郎李文田與京師一批官員又聯合上折,再次請求恭王複出。此折經軍機處上奏時,禮王世鐸帶領全班軍機大臣合詞啟奏慈禧請恭王出山。但是,這道大折與長麟、李文田等的奏摺一樣如石沉大海,沒有回音。十天后,協辦大學士李鴻藻、翁同穌在召對時,又懇切請求恭王出山。同樣,此事亦遭慈禧的一口拒絕。 正在闔朝為之失望的時候,突然傳出老佛爺同意恭王複出的喜訊。 文武大臣們既感到欣慰,又頗覺納悶:是誰有如此大的本事讓老佛爺天心回轉?不久,從內務府傳出消息:老佛爺的回心轉意,是因為皇上三番五次跪求的結果,而皇上之所以如此態度堅決,是因為他最為寵愛的妃子珍妃的竭力慫恿。 珍妃,這個中國兩千年封建帝制中最後一位因干預政事致使命運悲慘的皇貴妃,她的名字便這樣從後宮中最初走了出來。 於是,外官也漸漸對皇上的後宮私生活有了較多的瞭解。 光緒不喜歡太后強加給他的皇后小那拉氏,皇后仗著姑媽的權勢,也不把光緒看在眼裡。被封為珍妃的長敘次女美麗單純,得到光緒的寵愛。珍妃姊妹在娘家時,家中請的塾師是有名的才子文廷式。比起漢家閨女來說,旗人家的姑娘在家裡的地位較高,可以和兄弟們一起讀書。因此,珍妃和她的姐姐瑾妃從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因跟著父輩去過不少城市口岸,眼光較之一般女孩子也大為寬闊。這也是珍妃能得到光緒喜愛的原因。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