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唐浩明 > 張之洞·上 | 上頁 下頁 | |
一〇 | |
|
|
張瑛的祖上在明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到直隸,後定居南皮縣。明清兩朝,南皮張家都出過不少官員。張瑛的曾祖、祖父均做過縣令。張瑛本人二十歲中舉,但接連三科會試未第。清代定制,三科未第的舉人可以得到一種優待,即這類人再進行一次考試,其中成績一等者享受進士待遇,外放知縣。這種選拔方式,叫做舉人大挑。張瑛即因大挑而放到西南邊隅貴州安化縣,後遷古州同知,積勞擢升興義知府。 張之洞天資聰穎,在父親、塾師的嚴格督促下發憤讀書,十三歲便一舉考取秀才。十六歲那年他來到原籍參加順天鄉試,高中第一名。鄉試的第一名又稱解元,十六歲的少年解元,在科舉史上極為罕見。有多少讀書人年屆不惑,還在為取得生員的資格焚膏繼晷;又有多少讀書人,兩鬢斑白還在為舉人的功名伏案苦讀。而張之洞,只用了十六年的光陰,便順利地邁過許許多多人一輩子還走不完的科場苦旅!一時間,這個出生在知府衙 門裡的小少爺成了全國矚目的神童。 不料此後的十年,神童張之洞在通往會試的途中卻連遭不利。 先是太平軍的北伐部隊進逼直隸,京師震動,寄居親戚家的張之洞無法在京師安心讀書,便離京回到父親任職的興義府。接著,興義府被受太平軍影響而起事的鄉民所包圍,失去了讀書的安靜環境。不久父親病故,他必須守喪三年。喪期滿後,正遇上己未科會試,張之洞正擬參加,孰料他的堂兄張之萬被派為會試同考官,他不得不循例回避。他的這位堂兄張之萬可不是一個簡單人物,是道光丁未科的狀元。丁未科在近代史上被稱為名科,因為這一科裡考中李鴻章、郭嵩燾、沈桂芬等人,張之萬的試卷壓倒這些名流,可見他必有過人之處。第二年,朝廷為咸豐帝三十歲舉行萬壽恩科,張之萬又被派為同考官,張之洞無可奈何地再次回避。 待到同治元年,好不容易進京參加會試時,距中舉已是九個年頭了。因為少年科場的順利,因為九年的意外折騰,也因為有這位狀元堂兄的榜樣在前,從小抱負甚大、自視甚高的張之洞,決心要在這次會試中大魁天下。他極用心地做好八股文、試帖詩,文章花團錦簇,詩句珠圓玉潤。他對高中懷著必勝的信心。他的試卷落到一個名叫範鶴生的房師手裡。範鶴生見到這份試卷激賞不已,認為文筆有《史》《漢》之風,亟力向主考官推薦。卻不料主考官並不賞識,張之洞落第了。範鶴生為之惋惜,親到張之洞下榻的客棧看望。范師是個性情中人。他一面安慰門生不要灰心,明年恩科再來,一面又為科場誤人的歷史和現狀憤憤不平,說到動情處,淚流滿面。張之洞心中十分感激。 那時,張之萬正署理河南巡撫,便邀請堂弟來開封居住,一來好溫習經史,二來也可幫衙門擬點文稿,藉以歷練。張之洞代 堂兄起草了幾份奏摺都很得體,其中尤以一道關於漕務的奏疏寫得更好,受到慈禧的嘉許。她在奏疏上親自批了八個字:直陳漕弊,不避嫌怨。張之萬一直因自己兩度做同考官,使得張之洞失去兩次會試機會而不安,見到朱批後心想:不可埋沒堂弟的功勞,應該告訴太后,使太后對堂弟有個好印象,這對於下科會試的錄取和今後的仕途都有好處。於是,張之萬在不久後的另一道摺子裡,順便提到了漕務之折乃堂弟張之洞所擬。就這樣,身居深宮的慈禧太后第一次知道世上有個見識和文筆都不錯的張之洞。 第二年,躊躇滿志的張之洞再次會試,詩文比上年更加光彩耀目。人世間也真有巧事。範鶴生這年再度出任閱卷官,而張之洞的試卷則又一次落到他的手裡。儘管名字被糊去,但精于辨文的範鶴生一讀便知這是場屋中最好的文章。他給予很高的評價,又四處揄揚,極力薦舉。發榜時,張之洞被取中一百四十一名貢士。當張之洞的名字被高聲唱讀時,範鶴生又驚又喜,欣慰無比。複試時張之洞心情極好,臨場才思泉湧,竟然榜列一等一名。 幾天後殿試對策。策論的題目是:制科之設與國家拔取人才論。這是一場決定進士等級的重要考試。少年得志的張之洞發舒胸臆,不襲故常,恨不得將平生才學和滿肚子要說的話一古腦倒出來。他指出當今人才缺乏,是因為太拘資格,科目太隆,又加之捐納雜駁,魚目混珠,故朝廷下詔天下推舉將才時,應者寥寥。又直言當今天下大患在貧,吏貧則黷,民貧則為盜,軍貧則無以為戰,請求皇上親倡節儉,除積習,培根本,厚風俗,養民生,致富裕。 張之洞只圖直抒心聲之痛快,卻不料作為一篇場中之文,已大大出了「四平八穩」的常格,大多數閱卷官不喜歡這道策論,主 張將其列為三甲之末。然而主考官、大學士寶望卻很欣賞。他力排眾議,將張之洞列為二甲之首,即第四名。按慣例,主考官將前十名進呈皇帝,由皇帝親自圈定名次。通常皇帝都不作改動,按主考官所呈上的名次圈定。但剛剛垂簾聽政的二十八歲的慈禧太后,卻不是一般的執政者,她頗思有所作為,並有自己的一套主張。 青年時代的慈禧頭腦明白,辦事認真。和清朝歷代當國者一樣,她對科舉也十分看重,不僅僅是為了籠絡讀書人的心,也的確希望從中選拔出真正的人才來,使之經過一段時期的歷練後,成為國家的幹才。她仔細閱讀了張之洞的應試策論,並不覺得文章有什麼出格之處,至於直指時弊,則更為難能可貴。慈禧記起幾個月前他代河南巡撫所擬的關於漕務的奏疏,聯繫到他十三歲進學、十六歲領解的經歷和父死任上、堂兄狀元的家風。隱隱地覺得這道策論的主人,正是一個可堪造就的人才,便提起朱筆,將張之洞的名字由第四名勾到第三名。不要輕看了這一個名次之差的改動,它的意義真可謂非比尋常。 原來,殿試錄取的進士分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三名,俗稱狀元、榜眼、探花,又稱該科鼎甲,瓊林宴上,單獨坐席位,用的是銀碗玉箸。其他的進士則八人一桌,用的是瓷碗竹箸。出午門游金街後,眾進士要送他們三人先回寓所,才各自回到下榻處。不僅風光不同,出身有別,更重要的是實惠相差甚大。 所有進士都想進入翰林院。翰林清華,遷升又快,最為士人所羡慕。一甲三名可免試直接進入翰林院,授修撰或編修之職,而二甲、三甲則要通過朝考後擇優錄取,三年後散館再授編修或檢討之職,在年資上低了三年。這樣,一甲三名所占的好處就大為超過二甲和三甲。 金榜張貼之後,欣喜萬分的張之洞按慣例去主考寶望府上 謝恩,寶望遂把慈禧改動名次一事告訴了他。張之洞受慈禧如此重的恩眷,真有肝腦塗地無以為報之感。就是從那一刻起,年輕的癸亥科探花心裡湧出一股強烈的情感:今生今世永遠忠於太后,忠於朝廷,鞠躬盡瘁,報效國家! 拜謝了主考寶望後,張之洞又來到房師範鶴生的家裡,感謝他的兩度知遇之恩。白髮蒼蒼的範鶴生見到這位英氣勃勃的新門生哈哈大笑,說:「不謝,不謝!若真要言謝的話,我倒是要感謝你。是你的才華和造化,給我這個老頭子在科場上留下一段佳話。我范鶴生平生一無所成,不因為有了你這個門生,後人哪裡會知道我。香濤呀,那天揭開糊名後,眾人見又是你,滿闈歡呼。紛紛向我恭賀,都說這是本朝從沒有過的異事。王少鶴太常說,人生有此之樂,勝過得仙!我聽了這話,愈加高興,寫了幾首小詩,給你看看。」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