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唐浩明 > 楊度·中 | 上頁 下頁
七八


  「好,既然如此,那老臣今天就與王爺說幾句真話。」張之洞不能過久地支撐挺直的身軀,他只得又鬆弛下來,靠在椅背上,喘了一口氣,定定神,說,「王爺,禦史王景純的參劾並沒有經朝廷大臣查核落實。從來當禦史的都可以風聞奏事,不必件件查實。王爺,您難道沒有想過,據一道未經核實的奏疏就殺掉一個軍機大臣,此事不太草率了嗎?我給王爺說一段前朝掌故吧!」

  張之洞慢慢地端起茶碗,淺淺地喝了一口,又慢慢地放好,擺出一副老成持重的宰輔神態來。

  「當年,左宗棠不過一湖南巡撫的佐幕師爺,永州鎮總兵樊燮告他欺淩朝廷命官,湖廣總督大學士官文也上章彈劾。文宗十分憤慨,罵左是劣幕,提起朱筆來在官文的奏章上批了四個字:就地正法。放下朱筆後,文宗覺得不妥。心想:這兩份奏章說的都是一面之辭呀,憑一面之辭就下這樣的命令未免武斷了點。於是又提起朱筆,在前面添一句話:飭湖南巡撫核查,若果有其事,將左宗棠就地正法。到了夜晚臨就寢時,文宗又想起這件事。心裡尋思:飭湖南巡撫核查,畢竟還是將這個案子交給地方處理,必然會陷於各種人事糾紛中。於是他吩咐宮女撥亮燈,重新擬了一道旨:著都察院速派一名正直禦史前往湖南調查左案。文宗自認對此案的處理是很周到全面了。第二天早上一覺醒來,又覺得還不夠慎重。上朝後命內閣擬旨,分寄正帶兵在前線打仗的曾國藩、胡林翼,徵求他們對左案的處理意見。就因為文宗爺這樣慎而又慎,終於保全了左宗棠的性命,後來才有一個人物輿梓出關,為國家收復了一片廣闊的失地。」

  這件咸豐帝與左宗棠的舊事,是一段廣為流傳的佳話。載灃小時候便多次聽父輩們談起過。今天由張之洞的口中敘出,用來規勸他,真可謂恰到好處。載灃不由得臉紅起來,暗自想:憑一份禦史參劾就殺掉一個軍機大臣,這事讓人說起來也是草率了。

  「老相國,您剛才這段掌故說得好。袁案的確是一樁大事,不能操之過急,是要派幾個人到濟南和保定去查一查。」

  「王爺,您這樣虛懷若谷,令老臣感動。」張之洞語氣和緩下來。「王爺,恕老臣不恭,再說句實話,即使王景純所參的那幾條都屬實,王爺此時也不能殺袁世凱。」

  「為何?」載灃驚問。

  「王爺,眼下是什麼情形啊!」張之洞又歎了一口氣。「皇上沖齡即位,國內人情洶洶呼喊立憲,海外革命党磨刀霍霍欲圖暴亂,各國政府也在冷眼旁觀新朝的舉措,真可謂主少國疑,內憂外患。當此之時,安撫人心猶恐不及,豈能誅戮大臣?」

  「老相國,您多慮了。」經張之洞的提醒,載灃也想起了前朝舊事。「早年,文宗爺英年崩俎,肅順充當顧命大臣之首,跋扈囂張,無視兩宮太后,老佛爺毅然殺肅順等人,那時穆宗也只六歲,江南長毛正在造反,不也正是主少國疑、內憂外患之時嗎?」

  載灃很以自己的靈感忽至而得意:這段舊事重提太妙了!皇帝便是當年的穆宗,自己就是當年的老佛爺,袁世凱就是當年的肅順。老佛爺殺肅順,建立了威望,自己不也正好可以借袁世凱之頭來建立威望嗎?

  張之洞一眼看出了載灃引這則舊事的用意。辛酉政變那年,張之洞已經二十五歲了,做了九年解元的才子十分關注時局,何況其堂兄張之萬又在朝中做了大官,那時的情形,張之洞十分清楚。他心裡冷笑道:你也想做當年的慈禧,真個是癡人說夢!不要說政治才能不及慈禧的百分之一,就是現在支持你的載洵、載濤、毓朗等人,也比當年的奕、文祥諸人相差太遠了。

  對面坐著的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畢竟是監國攝政王,張之洞再心氣高傲,也不能挖苦他,便強壓下心中的情緒,以和悅的口氣說:「王爺,怒老臣說直話,除穆宗與皇上都是沖齡踐位這點相同外,其他情形,今天與當年都大不相同。尤其不同的是,袁世凱非肅順可比。肅順雖跋扈,但他從來沒有帶過兵,更沒有一支長期掌握於其手的軍隊。所以恭王奉命抓他,猶如老鷹抓小雞一樣。處以死刑,他也只得罵罵而已,再不能有其他的危害。袁世凱就不同了。二十多年來,他基本上未與軍隊分開過,北洋六鎮是他一手招募訓練而成的。儘管他現在沒有調兵的權力,但他的勢力在北洋軍中根深蒂固。袁世凱一人不足恤,倘若因此而引起北洋軍的兵變,倘若變兵再和海外革命党連成一氣,王爺,那時的局勢就複雜了。」

  載灃經此指點,醒悟了許多,他低頭沉思不語。

  「王爺,老臣今年七十有二了。十六歲中解元,二十六歲中探花,由巡撫到總督到軍機大臣、大學士,位極人臣。所有這一切是誰給的,還不是朝廷的恩典、老佛爺的賞賜嗎?老佛爺臨終之前,召老臣議立嗣大事,托孤之情,令老臣每思之便涕淚交加。老臣自知多病多痛,在世之日不久了,今生更無奢望,只求在生一日,盡力協助王爺輔佐皇上一日,只求大清江山安穩一日,到了哪天老臣閉了眼去見老佛爺的時候,能對得起她老人家。」

  說到這裡,張之洞動了真情。他對慈禧,真有說不完的感恩戴德。不要說慈禧給了他一生可與曾國藩、李鴻章媲美的榮耀,單就那年的會試來說,就夠他感激慈禧一輩子了。

  張之洞領解後,因遭父喪及回避(堂兄張之萬為會試同考官)之故,失去了三次會試機會。同治元年會試告罷,同治二年再度會試,榜列一百四十一名貢士,殿試得一等一名,張之洞心中得意。複試時筆走龍蛇,放言高論,卻不料因言辭過激而引起爭論,多數考官議置於三甲之末,獨大學士寶鋆歎為奇才,力排眾議,置二甲第一。試卷進呈兩宮,慈禧特別賞識張之洞,擢為一甲第三。這樣,張之洞便由一名令人惋惜的傳臚突變為受萬千士子欲慕的探花。當張之洞後來得知個中原委時,對慈禧真個是千恩萬謝。

  「老佛爺和德宗同時撒手走了,留下這副萬鈞重擔在王爺您的肩上,您的一舉一措都關乎社稷江山,遇事當三思而行,權衡利弊而動,切不可輕聽不負責任之言草率從事。殺袁世凱一人固然是小事,若引起動亂,引起老佛爺和德宗陵寢不安,則是大事了,望王爺慎之又慎!古人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是個快要死的人了,您要相信,是決不會說出不利國家的話的。」

  說著說著,他覺得兩眼越來越昏花了,便抬起手來擦拭。張之洞的至誠令載灃頗為感動,他起身告辭說:「老相國,您的心情我都理解了,您好好保重。袁世凱的事情,我會仔細考慮的。」

  載灃回到王府,獨自一人將張之洞的規勸反反復複地咀嚼了幾遍,深覺他的話有道理。

  過幾天,北洋六鎮都回了急電。除第一鎮統領馬龍標語氣模棱外,其他五鎮反對殺袁的態度都很明朗。第五鎮統領吳鳳陵、第六鎮統領趙國賢甚至表示,若要殺袁,請先免掉他們的職務,以免士卒嘩變,致負天恩。接到這批回電後,載灃更不敢殺袁世凱了。但袁畢竟是一個兇惡的敵人,從北洋六鎮的反響中更可看出此人的可恨可怕;不殺他,也要罷掉他的一切官職,將他驅逐出京師。載灃下決心要為國為己除掉這個毒瘤。他親自擬了一道諭旨:

  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夙承先朝屢加擢用,朕禦極後複予懋賞,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馳驅。不意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

  難勝職任。袁世凱著即開缺,回籍養療,以示體恤之至意。

  當這道諭旨在《京報》上刊出的時候,離袁世凱獲新皇帝加太子太保銜「慈賞」尚不到十天。宦海風雲之變化莫測,令所有官場中人震栗!

  與這道諭旨在《京報》面世的同時,各種關於袁世凱的飛短流長也在京師顯要們的客廳裡、大小衙門的休息室裡,在茶樓酒肆、街頭巷尾間廣為傳播。頃刻之間,一位不可一世的烜赫大員,變成了一介眾矢之的的催罪平民。求職寄食打秋風之輩不再來了,趨炎附勢之徒不敢沾邊了,更有膽小怕事的人,連北洋公署的大門口都不敢過了。往日冠蓋如雲的袁府,眼下冷寂到門可羅雀。

  這是白日裡的現象。一到夜幕降臨的時候,便有一個個黑影鬼也似的從小門閃進去,然後又匆匆地從側門邊消失掉。這些人都是十餘年間,被袁世凱提拔安插在中央或直隸、山東各衙門以及北洋六鎮中文武官員的私人代表。他們本人不敢到這裡來,因為朝廷會在北洋公署的四周佈滿暗探,這對他們今後的仕途是十分不利的。然而,這位袁宮保過去的確於他們有恩,今日倒相了,連一個安慰都沒有,似乎于良心上說不過去。於是他們或打發自己的子弟,或派遣下屬僕人趁著黑夜來一趟。一般都沒有信函,帶來的是口信,表示他們的殷切關注,希望袁宮保回籍後放寬胸懷,好好保養,有朝一日再度出山。所有這些人都給昔日的恩人送上一張銀票,多至數萬,少則數千。最多的一張是直隸臬司張鎮芳送的,整整四十萬兩。張是袁的表弟,由袁一手提拔,累任肥缺,家裡積蓄了幾百萬兩銀子。張鎮芳一向出手闊綽,對表兄遭此不測之禍既憤慨又同情,四十萬兩銀子所表達的正是這一份深厚的情誼。

  袁府內室這些日子裡一片亂糟糟。于氏夫人成天哭哭啼啼,各房姬妾們手足失措。袁克文也無心去勾欄瓦舍鬼混了,縮在家裡讀書。一大群少爺小姐們則隨各自的生母忙著收拾行李。整個袁府上上下下,幾乎無人明白這場飛來橫禍的背後原委。

  與此相反,這座宮保府的主人的心境倒還安寧。他知道,由於自己的精明強幹,業績丕著,必然招致別人的嫉妒;由於自己多年來手操重權,處理過不少大事,必然得罪了一些權貴顯要;由於戊戌年流播甚廣的傳說,必然引起今日身為監國的載灃的怨恨報復;由於訓練了兵強馬壯的北洋六鎮,必然遭到滿蒙親貴的猜忌。所有這些,過去都因為有慈禧太后那座保護傘才得以安全無恙,現在山陵已崩,對頭當國,囚禁殺頭、抄家滅族,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在如此險惡的局勢下,居然能保住首領和全家的平安,真是萬幸萬萬幸了。袁世凱不由得從心底裡感激徐世昌給他出的主意,感激張之洞和北洋六鎮的昔日袍澤們在這生死關頭時對他的支持。他相信這是袁氏先祖的庇佑,於是每天早晚高燒紅燭,對著高祖以下的歷代祖宗牌位無比虔誠地磕頭謝恩。

  在全家忙忙碌碌收拾金銀細軟的時候,他在思索著:回河南後,究竟選擇何地為自己的休憩之所?對於一般人來說,這本不是一個要考慮的問題。他是項城人,毫無疑問應回項城去,但袁世凱卻不願回項城。項城對於他,既是生之育之的故園,又是懷有深深隱痛的畏地。原來,這是因為有一場鮮為人知的家庭恩怨之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