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唐浩明 > 楊度·上 | 上頁 下頁
四二


  一天,一個年輕的書生慕名前來拜訪。此人名叫徐蔔五,字菊人,天津人氏,因家道貧寒,中舉後在陳州府當塾師。徐蔔五儀錶堂堂,風度翩翩,袁世凱與之一見如故。晤談之際,袁知徐能文善詩,學問淵博,必定是科場上的優勝者。徐見袁器宇軒昂,家世貴重,知袁絕非久在人下之輩。二人越談越投機,便換帖拜了兄弟。徐年長四歲,袁稱之為把兄;袁有錢有勢,徐則依袁家的派號改名世昌。那時袁的長兄世昌已死去多年,徐改名世昌,正好補了這個缺。袁世凱當即拿出二百兩銀子送給把兄,要他辭館一心準備明年的會試,徐感激不盡。第二年春天,徐世昌果然一舉高中,點了翰林,二人關係更加親密。袁世凱不願老死鄉間,走科舉之路對他來說又很艱難,便乾脆棄文就武,帶著一班子弟兄們去投軍。他投的是駐在登州幫辦海防的淮軍統領吳長慶。

  吳長慶與袁世凱的嗣父袁保慶有過極不尋常的友誼。那一年,吳長慶的父親吳廷襄在家鄉安徽廬江辦團練。一次,撚軍將廬江城團團包圍,情形非常危急。吳長慶奉父命來到宿州,請求袁甲三派兵救援。袁甲三當時亦在困境,派不派兵,心存猶豫,遂徵求身邊子侄們的意見。袁保恒認為圍廬江的撚軍勢力強大,且自身危難,不能派兵。袁保慶卻認為吳廷襄以紳士辦團練,忠心可嘉,不能見死不救,力主派兵。雙方都有道理,爭執不下,袁甲三一時拿不定主意。待到第二天袁甲三決定派兵的時候,廬江城已破,吳廷襄被殺。吳長慶因此恨死了袁保恒,與之絕交,同時很感激袁保慶,與他磕頭拜了把兄弟。後來袁保慶病死江甯時,吳長慶正帶兵駐紮在浦口,一手料理了其後事,又對袁世凱說,今後若有什麼事,可以來找他。就因這句話,袁世凱從項城來到登州。

  吳長慶願意照顧故人之子,卻對袁世凱帶來一班人的冒失舉措很生氣。他將同來的人都打發走了,僅留下袁一人。吳見袁尚年輕,仍希望他讀書中舉走正途,便叫家裡的塾師張謇引導他讀書。這位張謇便是日後大魁天下的南通張狀元,而那時也只二十七八歲,連舉人都未中。張謇要他作八股文,他不作,問為何不作,他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豈能齷齪久困筆墨間自誤光陰。張謇是個有大志的讀書人,聽了這話後不但不生氣,反而欣賞他的氣概,便有意安排他做幾件實事,藉以觀察。袁世凱把這幾件事做得井井有條,張謇於此看出了袁世凱的能力所在,對吳長慶說:「慰庭不是讀書的料子,卻是辦事的好手,不如早讓他參加軍務,以資歷練。」

  恰巧這時朝鮮發生了內亂。朝鮮國王李熙是以旁支入繼大統的,幼年時由其生父大院君李罡應執政。成年後,李罡應歸政於他。李熙執政後,大權落入閔妃集團之手,李罡應很不滿意,於是借士兵鬧餉之機發動兵變,重新掌權。李熙向中國政府請援。當時朝鮮是中國的藩屬國,中國有責任維護朝鮮政局的安定,於是決定派水師提督丁汝昌帶軍艦三艘、吳長慶帶淮軍六營東渡平亂。

  出兵在即,各種準備事宜真可謂千頭萬緒,吳長慶接受張謇的建議,讓袁世凱來經辦,並限他六天完成。結果袁世凱只用了三天時間便一切就緒,吳長慶大奇之。船抵朝鮮南陽港,吳長慶命第一營營官劉鎮村為先鋒,次日登陸。劉請求稍緩。吳長慶立撤其職,命袁代理營官。袁只用兩個小時便部署完畢,即刻登陸。清軍進漢城後,不少士兵搶掠百姓食物,袁殺了七個帶頭的士兵,很快刹住了搶劫風。丁汝昌與吳長慶設計了一個鴻門宴,讓袁擔任警衛。大院君不知是計,前來赴宴,袁以酒肉將大院君的衛隊攔在門外。酒席上,丁、吳拘捕了大院君,將他押送中國,兵變很快平息,李熙複位。袁在這次平叛過程中,表現非常卓越,經吳奏請,袁得以同知補用,賞戴花翎。李熙也感激他,一次送他三個美女,他全部納為妾。叛亂平息後,袁又幫助李熙整頓軍隊,訓練士卒。後來吳長慶奉調回國,留下三營在漢城,以記名提督吳兆有為統帶,袁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

  朝鮮的政局並沒有完全穩定。有一派主張脫離中國投靠日本,袁說服吳主動出擊,打敗駐朝鮮日軍,清除了親日派。這一仗進一步提高了袁在朝鮮的威信,同時也助長了他干預朝鮮政局的氣焰。袁一心想獨攬清廷在朝鮮的軍權,與吳兆有鬧翻了,吳便處處壓他。袁心灰意冷,回國休假。他通過堂叔袁保齡的關係攀上了李鴻章,向李稟報了朝鮮的情況,並提出自己的處理意見。李非常欣賞袁的才能,任命袁為朝鮮商務委員,並護送大院君回國。袁重到朝鮮後,調處了國王與大院君之間的關係,更受到李鴻章的器重。袁世凱一直住在朝鮮,作為中國的代表處理中朝之間各種關係。到光緒十九年,袁已升為浙江溫處台道員,加二品銜,那時他不過三十四歲。這一年朝鮮發生東學黨事件,日本、俄國都趁機插手朝鮮內政。袁世凱先是過低估計了日本的野心,待發覺後已無法遏制。到了甲午海戰前夕,日本控制了朝鮮的政治局勢,袁世凱處境狼狽,多次急電朝廷請求回國。那時中日即將開戰,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於是袁世凱改裝易服混上平遠艦,淒涼地結束十二年的朝鮮生涯,回到北京。緊接著海戰爆發,中國一敗塗地,袁世凱大受刺激。他清醒地認識到中國非變法不可,於是同情康有為的維新活動,參加了強學會,並解囊捐款,在高層官員中表現得很是突出。

  項城籍舉子整整敘說了一個多時辰,為家鄉出了一位這樣年輕有為又器識明達的人物而驕傲,但遺憾的是他從未與袁世凱本人有過任何交往,也不知袁住在哪裡。不久袁世凱奉命去天津小站練兵,再後來楊度也離開了北京,終於未曾謀面。對於這樣一位富有傳奇性的人物,楊度極願結識,三年前的恩惠也應該去當面道謝。于公於私,這一趟小站是必去不可的。但夏壽田勸他不要去,離會試只有十天了,真個是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時候,怎能花在這等事上呢?楊度卻不以為然,他對會試高中充滿信心,一來一去,頂多三天時間,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第二天中午,楊度踏上了前往天津的火車。

  天津城東南七十裡處有一個地方名叫新農鎮,當地百姓習慣叫它小站。小站雖地處北國,卻水分充足,土地肥沃,自古以來,此地農民便有種水稻的傳統,種出的「小站稻」品質優良,比南方稻米的味道還要好。二十年前,李鴻章看中了這塊地方,他效法古人的軍屯制,派一支淮軍駐紮此地,一面屯墾,一面操練。海戰爆發時,長蘆鹽運使胡燏棻招募十營新兵,按新式方法訓練,這十營新兵取名為定武軍。就在胡燏棻訓練定武軍的時候,袁世凱在京師召集一批才俊之士翻譯各國兵書,成書十二卷,取名為《觀海樓談兵》。在當時人們的眼裡,德國陸軍為天下第一,袁世凱參照德國軍制,結合自己多年帶兵的經驗,編寫了《練兵要則十三條》。他將《觀海樓談兵》和《練兵要則十三條》呈送給軍機大臣李鴻章、翁同龢及兵部尚書、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榮祿。朝鮮十二年的資歷,再加上兩部書,使袁世凱在執掌朝政的大臣們的心目中成為後起的第一號軍事能人。他們交相上疏,保薦袁世凱,終於使得光緒帝召見了袁世凱,並派他取代胡燏棻訓練定武軍,另將胡調任蘆漢鐵路督辦。

  袁世凱來到小站後,對定武軍大刀闊斧地加以改造,將兵員從原來的四千五百人增加到七千人,改名為新建陸軍。新建陸軍完全按照德國方式操練,聘請了十多個德國軍事教官分別擔任營務、炮隊及馬隊教習,又設立德文學堂,以利中國軍官學習德文。同時成立督練處,請來把兄徐世昌擔任參謀,任命北洋武備學堂畢業的直隸人馮國璋為步兵總辦,德國炮兵科留學生安徽人段祺瑞為炮兵學堂總辦兼炮兵管帶,正定鎮標隨營炮隊學堂直隸人王士珍為工程兵學堂總辦兼工程兵統帶。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建立不到三年,便將原小站定武軍的面目改造一新,引起官場內外的廣泛注目。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