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唐浩明 > 楊度·上 | 上頁 下頁
四一


  走進房間,他心裡兀自奇怪:袁慰庭不就是大名鼎鼎的袁世凱嗎?此人在朝鮮多年,事情做得轟轟烈烈,但閑言雜語也多得很,還有人說去年的海戰是因為他得罪了日本人而引起的,又聽說他對維新變法很熱心,是個引人注目的人物。但自己與他素無一面之交,他為何要表示出這番好意呢?再說昨天松筠庵的集會,都是一些年輕的舉子,袁世凱並未參與,他又何曾知道自己脫皮袍當酒肉的事呢?楊度很納悶,覺得應該親去袁宅謝一聲才好,但又不知道他住在哪裡。找夏壽田商量,夏壽田說:「去問梁卓如吧,他是松筠庵集會的發起人,他可能知道。」

  過兩天見到了梁啟超,楊度問起這事。梁啟超說:「袁世凱是京師支持維新的官員中的一個,他本人參加過幾次國是討論會,還捐助過五百兩銀子。至於他住在哪裡,我也不知道。他是河南項城人,你不妨到河南會館去打聽下,豫省的舉子中一定有人知道他的寓所。」

  梁啟超的話提醒了他,於是趕到河南會館,一打聽,居然還有項城籍的應試舉子。門房帶他去找。見面之際,彼此都很驚喜。原來這位項城舉子正是那天為他當皮袍子的人。說明來意後,那人笑道:「我把你的皮袍子當了,袁慰庭把你的皮袍子贖回,真是有趣得很。關於袁慰庭和他的家庭我知道得一清二楚。那天你請客,今天我做東,咱們到一家酒店去好好聊聊吧!」

  在河南會館旁邊的一家小酒店裡,項城籍的舉子詳詳細細地將他所知道的袁家故事都給楊度端了出來。

  袁家是項城的大家族。袁世凱的曾祖父袁耀東是個庠生,因讀書過於用功,不到四十歲便病死了,留下四個兒子,在妻子郭氏的教育下個個成才。長子樹三為廩貢生,三子風三、四子重三都是庠生,功名地位最高的是次子甲三。袁甲三字午橋,道光十五年中進士,歷任禮部主事、軍機處章京、江南道監察禦史、兵部給事中,最後做到漕運總督。他從咸豐三年起到同治二年期間,一直在前線帶兵與太平軍、撚軍作戰,權力最大時曾督辦過安徽、河南、江蘇三省軍務。袁甲三為袁家聚斂了巨大的財富,贏得了崇高的名位。他的長子翰林院編修袁保恒、次子舉人袁保齡以及侄兒舉人袁保慶都跟著他打仗,立有軍功。保恒後來官至侍郎,保齡官至中書,保慶官至道員。袁家成了項城最顯赫的官宦之家。

  兄弟們都在外打仗做官,家政便由樹三長子保中以嫡長孫的身份主持。保中捐了一個同知官銜,卻沒有做過一天官。為對付太平軍、撚軍,他在家鄉築牆挖濠,修起一座有四處炮樓名叫袁寨的城堡,將自家和附近鄉鄰安置其中。咸豐九年秋天,保中的妾劉氏在袁寨裡生下一個兒子,取名世凱,字慰庭。此子排行第四,在他之先,太太劉氏已生有二子:世昌、世敦,他還有一個同母胞兄世廉。世凱生下不久,胞叔保慶的妻子牛氏也生下一個兒子,但這個兒子很快夭折,牛氏心裡悲痛,又恰遇劉氏奶水不足,於是世凱便由牛氏哺育,牛氏視世凱如同親生一般。袁世凱降生在堡寨中,伴隨著兵馬戰火長大,天天看到的是刀槍廝殺,聽到的是鼙鼓炮聲,從小鍛煉了他過人的膽量和強悍的性格。五歲那年,大人帶著他上城垣玩耍,這時正有一隊撚軍殺到袁寨下,鳴槍放炮,攻打吊橋,大人們都驚恐萬狀,四處躲藏。袁世凱仍站在城垣上面無懼色,並撿起一塊小石子扔下去。他的父親得知後驚異不已。

  袁保慶年過四十仍無子,胞兄便把自己的第四子過繼給他,那時袁世凱才七歲。不久,兩江總督馬新貽看中了袁保慶,調去南京任江南鹽法道。這是一個肥缺,俸祿之外的銀子源源不斷。南京又是有名的古都,江山形勝,人文薈萃,袁世凱在這裡一住六年,度過一段十分優裕而豐富多彩的少年時代。袁保慶為嗣子延聘了一個文武雙全的舉人做塾師。袁世凱對四書五經無興趣,卻迷戀舞槍使棒、騎馬射箭,而且武功很好。那時太平軍、撚軍雖已平息,但西北戰事仍很激烈,國家並未安定,需要軍事人才。見嗣子志在兵戎,袁保慶也就不再強求他吟詩作文。袁世凱是吃牛氏奶長大的,牛氏非常疼愛他。保慶的妾金氏因為無出,也對他很好。牛氏金氏不和,時有齟齬,保慶為之頭痛,而袁世凱卻偏能利用牛、金都喜歡的有利條件,從中調和,化解怨仇。保慶於此看出嗣子的人事才能,知道他長大後可以做一個出色的圓滑官僚。袁保慶常常將自己的宦海心得講給袁世凱聽,著意培植。袁世凱從中學到了許多不曾見於書冊的有用知識。有一段話,他記得最清楚。

  那是袁保慶四十八歲生日這天,鹽法道衙門大擺酒席,又請來江寧名伶來演戲助興。十四歲的袁世凱坐在嗣父的身邊,和他一起看戲。戲演到高潮時,袁保慶突然問嗣子:「凱兒,你長大後想當官嗎?」袁世凱答:「想當。」袁保慶說:「想當官是好事,但官也不容易當好。官場猶如戲場。你看臺上演的這些忠孝節義、生離死別何等生動逼真,使我們聞之動心、觀之泣涕,但這一切都是假的。戲子之難,就難在把假做成真。好的戲子,其功夫就下在這裡。官場也是這個樣子,最大的本事就在於裝假的做工技巧。若無此本事,或此等本事不佳的話,不但被戲子取笑,被百姓看不起,且自己在官場裡也會混不下去。凱兒,你要牢牢記住我今天這段話,今後在官場才可以左右逢源,步步高升。」袁世凱瞪著兩隻又圓又亮的眼睛,將嗣父這段即景生情的格言深深地刻在骨頭上。

  不料壽筵剛拆除,袁保慶便染上霍亂,離開了人世。袁世凱跟著嗣母回到項城老家。第二年,袁保恒從西北前線回家省親,見袁世凱長得儀錶非俗,又見他說起話來抱負不凡,很是喜歡,想把他琢成大器,便將他帶到西北。不久,袁保恒奉調進京,袁世凱也跟著來到北京。袁保恒給侄兒捐了個監生,巴望他通過科舉正途進入官場,遂在家裡請了兩個舉人、一個進士教子侄輩讀書,但袁世凱性子靜不下來,詩文長進不大。十七歲那年回河南參加鄉試,沒有考中。這年冬天,他與比他大兩歲的於氏結婚。第二年春天,他又去北京讀書。冬天,河南大旱,保恒奉旨到開封府辦賑務,袁世凱隨侍在側。袁保恒不幸在放賑時染病去世,袁世凱便又回到項城。

  袁世凱生在有錢人家,又從小見過大世面,養成了大方爽快、揮金如土的習慣。項城幾個窮秀才想辦詩社,又苦無經費,袁世凱得知後便大力資助,窮秀才們則以社長頭銜為酬謝。袁世凱並不作詩,卻因此而當上了麗澤山房、勿欺山房兩個詩社的社長,一時間居然成了項城的名士。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