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淩力 > 清宮懸案 | 上頁 下頁
二十九


  ◇太后下嫁

  「天厭明祚」是句史書上常用的話,如果把天意看成是民心的總和,那麼用這句話來解釋明朝的滅亡是再合適也不過了。

  明朝之亡,亡於政治的極端腐敗和殘酷剝削壓榨造成的民心大變,大饑荒只不過是導火線。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如燎原烈火,很快就彙集成沖天怒焰,彙集成李自成的數十萬農民大軍,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攻進北京,推翻了這個二百七十六年的王朝。末代

  皇帝朱由檢自縊在煤山老槐樹下。

  消息傳到盛京,清王朝統治層中對是否入關還頗有分歧。因為此時明軍已棄寧遠,山海關外盡為清國所有,以長城為界,與亂糟糟的中原南北分治,已經是一份很不錯的大家業了。

  四月初四日,大學士範文程上書攝政王,極力敦促入關,指出現在進取中原正是攝政諸王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成基業以垂萬世在此時,失機會而遺悔將來也在此時。他建議在戰略上作出兩項重大改變:一是明確主要敵人已不是明王朝,而是李自成農民軍;二是把過去入關對明王朝的掠奪性戰爭,轉變為爭奪全國最高統治權的戰爭,為此,必須嚴申紀律,秋毫不犯,一改過去八旗將士燒殺擄掠的惡習,變為「弔民伐罪」的仁義之師。

  範文程的分析和建議,高瞻遠矚,積極進取,對多爾袞、濟爾哈朗及諸王,對後宮的兩太后,尤其是對年輕的布木布泰,都是極大的鼓舞!

  還在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正月裡,皇太極在世時名位在多爾袞之前的另一位攝政王濟爾哈朗,已諭令各衙門凡事先啟知睿親王,自動退居到次位,所以此時的多爾袞已成為大清的實際執政者。多爾袞聽取了範文程的建議,果斷地下達了緊急動員令,徵調兵馬迅速集結,在清朝勃興史上關乎國家命運的一次進軍即將開始,多爾袞作出了大舉入關的英明決策。

  順治元年四月初七日,舉行莊嚴儀式,向太祖太宗神靈祭告出師。

  四月初八日,與多爾袞的決策相配合,皇太后布木布泰奉同中宮皇太后哲哲,使六歲的皇帝福臨駕臨大政殿,大會諸王諸將,向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袞頒賜「奉命大將軍」敕印,以自己年幼,授權多爾袞「代統大軍,往定中原,戰守方略,一切賞罰,俱便宜行事」,並賜給御用旗黃傘等物,以重事權。——多爾袞得到了類同于皇帝親征的所有權限和軍事力量。可見後宮之主對多爾袞的信賴和倚重,也可見後宮決策人的英明。

  四月初九日,雄壯的號炮聲震動了盛京城,攝政王多爾袞親統滿蒙八旗的三分之二及全部漢軍,約十四萬人馬,出發了!副帥為多羅豫郡王多鐸、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還有八旗的精兵強將以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漢王及範文程、洪承疇等重要謀臣,這幾乎是大清國的所有精英,真是出傾國之兵,志在必勝的歷史壯舉!

  四月十五日,大軍行至翁後所地方,歷史又給清朝送來了極好的機遇,一份厚禮: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向清軍「泣血求助」借兵,請「滅流寇於宮廷」,為君父報仇!多爾袞緊緊抓住機會,毫不遲疑,立刻率軍急進,奔赴山海關。

  四月二十日,清軍趕到山海關;

  四月二十一日,多爾袞在歡喜嶺上會見了吳三桂,二人攥刀為誓;

  四月二十二日,雙方合兵在石河戰場大敗農民軍;

  五月二日,多爾袞率清軍進入北京,乘輦入武英殿升座,定鼎燕京。

  這正應了當時的一段民謠:「朱家麥面李家磨,做得一個大饃饃,送給隔壁趙二哥。」朱家——明朝,李家——李自成,趙二哥——清朝,說得準確而深刻。多爾袞不愧為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繼承者,不愧強悍的女真民族的後起之秀,由於他善於審時度勢、抓住機遇,用最小的代價獲取了最大的勝利!

  他打著「義軍之來,為爾等複君父之仇」的旗號,以「官來歸者複其官,民來歸者複其業」相標榜,爭取和籠絡人心,把本來是清與明、滿與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巧妙地轉化為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對抗,為入關拆除了民族樊籬。

  定鼎北京後,他放手讓範文程處理日常政務,安撫民心,甚至下令停止剃髮令以順民情;禮葬崇禎皇帝,為造陵墓,令軍民服喪三日;宣佈各衙門官員照舊錄用;從當月起,開始減免各地的田賦;八月,他下令免除了明末最苛重的三餉加派;等等。這些精明有力的措施,使入關新到的統治者獲得了政治上的主動。

  在繼續追剿李自成農民軍的同時,他又用重兵壓境的招撫手段,使山東、山西兩省迅速歸附,並立刻建立起兩省的地方政權,負起守地治民、籌措糧餉的重任。有了這兩省從東西兩翼拱衛京師的有利態勢,清朝統治者在軍事上立住了腳。山東、山西的這種模式,成為後來清王朝統一戰爭中的定式:軍隊打到哪裡,就把招撫使或總督、巡撫派到哪裡,去立刻建立起地方政權。這是它在長期的激烈戰事中,儘管處境險惡,卻始終能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原因之一。李自成號稱雄兵百萬,轉戰千萬裡,被他的敵人罵為「流寇」,這個「流」字,正說著了他的弱點。多爾袞的強點卻正是避免「流」,著力於「定」。這恐怕也是多爾袞最終打敗李自成的一個政治素質上的差異吧。

  留在盛京的人們,當然為大清開國以來的最大勝利歡呼雀躍,沸騰不已。

  攝政王的一次次捷報,除了帶來一次次歡慶之外,更給許多人帶來一次次的不安。多爾袞入居明朝大內武英殿,被京師人稱作九王,以致關內人只知有九王,不知還有皇帝等等,這一系列消息從不同渠道傳來時,疑慮更加深了——

  多爾袞出征前緊急徵兵動員,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朝鮮方面都驚異地報道說清朝前後興師,從未有如此之大舉。精兵強將、精壯男丁都被攝政王帶去,留守盛京及

  各要地的,多屬老弱病殘。如果多爾袞有異心,盛京的小皇帝、兩宮皇太后及留守各處的人馬能有什麼轍?還不是乾瞪眼兒?

  那麼,多爾袞會不會有異心呢?

  就在一年前,他本是諸王會議中提出的帝位繼承人之一,除了其他原因之外,主要還是因為他的兩白旗勢力不敵,不得已而退讓,如今呢?他手握重兵,有誰的實力能與他相比?他想要稱帝,還不輕而易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