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淩力 > 清宮懸案 | 上頁 下頁 | |
十六 | |
|
|
這正是努爾哈赤的另一面,他的原始的野性的反映。原始的野性帶給他頑強而蓬勃的生命力,同時,它更接近於獸性,表現出來,就是野蠻和殘酷。 如果努爾哈赤不在天命十一年死去,繼續再活五年、十年,繼續他的政體國策;如果他的繼承人也像他一樣,或全盤接受他所有的這些不懂得收拾人心、缺乏政治遠見的特點,那麼,大金國也會像中國歷史上大分裂時期的五胡十六國及五代十國時的那些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短命政權一樣,剛露臉不幾年,就消失在歷史的厚重的塵沙之中,後人想要尋找他們的蹤跡都很困難。 幸運的是,努爾哈赤的繼承人是皇太極,一個新一代的女真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 努爾哈赤崩逝的時間是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下午兩三點鐘;地點是在離瀋陽尚有四十裡的璦雞堡;身邊除了一般侍從僕役之外,只有應召而來的大福晉烏拉那拉氏阿巴亥。諸貝勒大臣趕來,輪班肩抬汗王棺柩,當夜初更時分才到了瀋陽。此時最緊要、眾人最關心的莫過於汗王對身後事有什麼遺囑。 大福晉忍淚敘述了汗王臨終的遺言:由十四子多爾袞繼承汗位,由大貝勒代善輔政,待多爾袞成年後,代善歸政。 眾人全都驚呆了。這可能是汗王的遺囑嗎?完全違背他生前反復訓示過的八王共執國政的體制,違背在八王中擇賢者繼汗位的原則;皇十四子多爾袞才十三歲,還是個孩子,很難說賢與不賢;而且這種安排,不就等於為天命五年那件汗王極力要遮掩的醜聞翻案嗎?是不是 大福晉企圖使自己的兒子繼承汗位、使當年的私通合法化而製造的假遺囑呢?須知,汗王薨逝之時,諸貝勒無人在側,只憑大福晉口述遺囑,誰能證實? 四大貝勒進行了緊急磋商。 因為這個遺囑對四大貝勒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此時的八旗,皇太極掌握兩黃旗,代善掌握正紅旗,阿敏掌握鑲藍旗,莽古爾泰掌握正藍旗,所餘鑲紅、正白和鑲白三旗旗主,分別是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這三兄弟在他們分別只有十九歲、十二歲和十歲的時候,就成為擁有一旗、與諸兄並駕齊驅的權勢很大的旗主。所謂「位尊而無功,俸厚而無勞」,愛之而終適以害之。諸兄得為旗主,無不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流血拼命,對幼弟恃母親受寵而得汗王厚賜,怎能心平氣和?平日礙于汗王的威嚴、礙于兄弟情分還都能忍耐,一到關鍵時刻,這種不平之氣就會乘機而出,起決定性的作用。 現在就是這樣的關鍵時刻。 形勢明擺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這三個同母兄弟所掌握的力量已經超過四大貝勒中的任一個,如果再有他們的母親阿巴亥以國母之尊聯綴其上,其他五位旗主誰不畏懼?誰又敢不服從?阿巴亥就能因此而左右八旗、左右整個大金國的政局,破壞八王共執國政的均衡,對大金國、對他們每個人,尤其是對與阿巴亥有宿怨的皇太極和莽古爾泰,後果都是不堪設想的。 必須除掉阿巴亥。因為除掉這個總挈首領的母親,就容易使三個同母兄弟分離,不能成就對抗的雄厚力量。而當前正是多爾袞、多鐸尚未成年還不具備競爭能力,阿濟格一人難以抗拒眾兄的時候。 辦法也很現成,那就是殉葬。 究竟誰是設計者,不見記載,最大可能是皇太極。因為他有足夠的理由和足夠的智慧,並因為生母的早死和自己幼年所經受的冷遇,對阿巴亥積怨很深。出於相似的原因,莽古爾泰也會是積極的贊助者。照理說,阿巴亥傳達的遺囑對大貝勒代善有利,況且天命五年的案件表明,他對大福晉也還是情有所鐘的,這時理應出面保護阿巴亥才是。但代善自失去嗣子之位以後,變得謹小慎微,杯弓蛇影,此時避嫌尚且不及,哪敢替阿巴亥說話!一個為了求得汗父諒解、恢復榮華富貴而親手殺妻的人,是不可能為另一個女人再冒風險的。 具體行動是諸貝勒共同完成的。 這些努爾哈赤的成年的兒子們,以汗王對國政及子孫早有明訓為名,斷然否定了阿巴亥所傳達的「多爾袞嗣位、代善輔政」的努爾哈赤的臨終遺命。他們是有道理的,因為和碩貝勒共治國政,不但汗王生前反復強調,而且書寫成訓示交給了每位貝勒,白紙黑字,證據確鑿;而所謂的臨終遺言沒有第二人能夠證明,即使汗王真的在去世前的昏迷中說了類似的話,也只能視為亂命,不可執行。 隨後,他們向阿巴亥傳達了他們所記下來的汗王的遺言:大福晉雖然丰姿美貌,但心懷嫉妒,常常使汗王不悅,雖有機變,終究逃不出汗王的明察,如果留下,將來恐怕會成為亂國的根由,所以,「俟吾終,必令殉之」! 這回輪到阿巴亥大吃一驚了,她沒想到生殉的命運會落到自己的頭上。按當時的習俗,妻殉夫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愛妻,一是沒有年幼的兒子,阿巴亥雖然符合前一條,但她確有兩個幼子需要撫育,而且她也不相信諸貝勒掌握的這個汗王遺言,她要據理力爭。 但是,她面對的,是戰功赫赫、魁梧威嚴的四大貝勒,他們進一步威逼說:這是汗王的 遺命,他們縱然不忍心、不願意,卻不敢不從。從殉的儀式都已經準備好了:按規矩,當殉者盛裝坐炕上,眾人對之下拜,然後以弓弦扣頸勒斃;若殉者不肯殉,則群起而扼之,至死為止。 到了這一步,阿巴亥還有什麼辦法?她只能屈從,換上禮服,戴滿珠寶飾物,雖然照規矩殉者不得哭,她還是哀告諸貝勒,請求他們照顧她的幼子多爾袞和多鐸,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她還說了些冠冕堂皇的話:「我自十二歲侍奉汗王,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汗王恩厚,我不忍離開他,所以相從於地下。」 阿巴亥生殉而死,死在八月十二日辰時。與努爾哈赤崩逝,相距不過十八個小時,真是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 與阿巴亥同時從殉的,還有兩個小福晉,其中之一,就是天命五年阿巴亥獲罪時的告發者代音察。此人因告發有功,曾榮升到與汗王同桌共食的地位。此時生殉,也很能發人深思、耐人尋味了。 解決了大福晉生殉這個十分棘手的難題之後,後金王庭面臨著一個更加棘手的難題:誰來承襲汗位? 中國歷代皇朝的立儲繼位多半都會成為一道關隘,導致許多人殺頭流放、許多人得意榮升,形成朝中的大換班。有時候簡直就是一次政治地震,造成社會的動盪,比如唐代的奪門之變、東晉的八王之亂等等。不料這個立國才十一年、有十多個汗位候選人的後金,卻十分順利地度過了這一關。 這個過程大約是這樣的: 大貝勒代善的長子小貝勒嶽托和三子小貝勒薩哈廉議論商量好了以後,同到父親處稟告說:「國家不可一日無君,應該及早定下承襲大事。四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得先汗王之心,眾人也都心悅口服,理當請四貝勒速繼大位。」 代善說:「這正是我的夙願。你們的提議,上合天心,下協人意,有誰會不贊成呢?」 父子議定,次日,諸貝勒大臣聚集朝會,代善便將推戴皇太極繼位的意思書示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以及小貝勒阿巴泰、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杜度、碩托、豪格等,眾人都歡喜稱善。隨即合詞請皇太極即位。 皇太極卻一再推辭,說「汗父並無立我為君的遺命,若舍諸兄而嗣位,有僭越之嫌」;既怕不能夠繼承先汗父之志,又怕不能上合天心;而且統率群臣、撫綏萬姓是十分艱難的任務,自己難以勝任,等等。總之一句話,不肯。 然後,眾人堅請不已,從早上卯時(約晨七時許)。直勸到下午申時(約午後五時許),整整十個鐘頭,皇太極被眾人的誠意所感動,終於答應下來。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