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穿越·宮闈 > 花開盛唐 | 上頁 下頁 |
四一 |
|
只有樂萱和夏禾都表示不願再結姻緣,堅持留了下來。 任何事情都會有起有伏,不會永遠走運,生意更是如此,思變求新、居安思危才是硬道理。我勸塔娜不要再開分店,倒是可以與長安和洛陽的歌舞坊合作,內容輸出,我們提供劇本和指導,在她們的場子演出,演員就用她們現有的歌舞藝人,樂萱、夏禾都可以幫她們排練,然後進行分成。 塔娜很聰明,做事極為麻利,才過了幾天就派人送來消息,城中幾家大的歌舞坊都紛紛表示願意合作。如今正等著我趕緊寫幾個新劇本。 所以,此刻正跟芸兒商量著是選漢武帝的「金屋藏嬌」還是項羽的「霸王別姬」。 適兒掀開珠簾,探出小腦袋張望,好奇地問:「娘,你說項羽為何不過江呀,為了那個虞姬?」 我和芸兒相視一笑,這孩子不好好寫字,一直在聽我們說劇情呢,於是有心考考他,就問道:「適兒你想想,項羽不過江,是為何故?」 適兒晃著腦袋,煞有介事地想了又想:「項羽是個大英雄,沒有劉邦那麼狡滑,大丈夫輸就輸了,死有何懼?」 說完了還雄赳赳地站在那兒,真是有趣,是呀,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也在替項羽歎息,過了江沒準兒還能東山再起呢,後來讀了漢史,瞭解了劉邦、張良、韓信,才改變了這個想法,「適兒,可聽過韓信跨下受辱的故事?」 適兒點點頭,走過來依偎在我身邊,「那你說韓信是不是英雄呢?」 適兒剛要脫口而出,又憋住了,思索了片刻,有些不好意思:「娘,是不是我說的不對?」 我笑了,這孩子真是聰明,「適兒,大勢所去、慷慨赴死是英雄;小小波折、忍辱負重也是英雄,若是一個人怎麼做都由得自己,但是如果你身系眾人,就要為眾人所想。」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我一直認為項羽不渡烏江是出於一種高貴的品質,是從早日消除百姓的戰爭疾苦考慮的。 長期內戰使百姓痛苦不堪,希望這場戰爭儘早結束。 「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 項羽確實希望戰爭早日結束,甚至曾想通過與劉邦的個人決鬥決定結果,曾對劉邦說過:「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最後他甚至不惜違背自己個性,想要犧牲自己的利益通過和談換取劉邦的讓步,以鴻溝為分界。但是劉邦卻違約出兵追殺楚軍。當項羽失利並且認識到自己無法立即消滅劉邦而又無法談和的情況下,項羽只有犧牲自己以結束數年的殘殺。 也許現在對他說這些太早了,但是我還是忍不住長篇大論地說了許多,適兒有些似懂非懂,仰著小臉,又問道:「那劉邦太過狡詐了。」 呵呵,適兒的善良是我最最欣慰的,但是這善良能不能讓他足以安然地度過漫長的一生,在權力的旋渦中安然無恙呢,這是我最為擔心的。拉過適兒,我表情嚴肅地說:「劉邦確實狡猾,而且心狠,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群雄逐鹿中問鼎,這就是所謂的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劉邦對項羽對韓信可能有負,但是他稱帝之後造福百姓,我們就要承認他是一位好帝王,好與壞都是相對的,所以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記得不能絕對,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 「說得好,雪兒真是見地獨到。」李豫從外面進來,不知他聽了多久,神情中有幾分愁容,不知道又出現了什麼事情,這兩年對於太子東宮來講真是多事之秋,太子妃之事平息後沒過多久,太子的另一位夫人,杜良娣也因為外戚而獲罪,太子李亨依然是上表請離,這位良娣同太子妃一道,同樣是離宮清修去了。 而名將皇甫惟明也終於因為一個不大不小的過失被李林甫參奏賜死了。 一連串的打擊,太子李亨一下子就蒼老了,剛過中年已然青絲染白霜,在宮中見過一次,本來很是不屑他的做法,每一次為了避禍就將枕邊人拋出,但是看到他如此消瘦頹廢不覺心生憐意。 廣平郡王府裡因為崔芙蓉產下一位嫡子,終於有件喜事可以一掃往日的清冷。 可是今天看到李豫的神情,不由又有些擔心,難道又出了什麼事情。使個眼色,芸兒帶適兒出去,我連忙問道:「怎麼?可是又出了什麼事情?」 李豫拉起我的手,看著我,一字一句道:「契丹王反了。」 契丹王反了,我重複著他的話,難道,我驚呼:「那敏兒呢?」 李豫緊緊抱著我,很輕很輕的聲音:「敏兒,以身殉國了。」 啊,我驚了,那樣明豔活潑,那樣熱情如火,那樣一襲紅衣縱橫馬場的敏兒香消玉殞了。 我伏在李豫懷中痛哭。 李豫用手輕撫著我,也不免哀歎。我忽地抬起頭,淚眼婆娑中喊出:「她不是為國捐軀,她是遂了她自己的心,皇甫惟明死了,她也不想獨活。」 李豫有些驚愕,細細體味我所說的話,攬過我言道:「也許你說得對。」 獨孤敏一縷香魂永留大漠,她是我在大唐真心以對、脾氣相投的第一個知己好友,她的離去讓我又一次體驗了生命的無常與事事的無奈。 而契丹的反叛沒有給大唐帶來太大的風波,反而成就了另一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安祿山。 一切都是因為宰相李林甫的自私,他為了杜絕邊帥入相之路,建議「用寒畯胡人」為將,認為「胡人勇決可戰,寒族孤立無黨,必能為朝廷盡死」。玄宗十分贊同李林甫的觀點,在對契丹的戰役中起用了胡人安祿山。安祿山設宴誘騙契丹王,在酒中加了麻醉用的莨菪子,待契丹王昏醉之際將其殺死,首級送往長安獻捷。 這麼短的時間就平定了叛亂且不費一兵一卒,玄宗大喜過望。認為安祿山「戰必克平,智能料敵」。不顧李林甫與滿朝文武的勸阻,任命其為三鎮節度使。三鎮兵約近20萬,占全國鎮兵的百分之四十。 對於種種關於他的傳聞,我一直很好奇安祿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真的如野史中描述的那樣粗野醜陋嗎? 重陽節進宮拜見貴妃時,終於親眼得見這位將大唐盛世毀於一旦的人。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